思维定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

  摘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思维定势有着广泛而重要的意义,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本文从打破思维定势,防止误入“歧途”;消除思维定势,学会“退中求进”;避免思维定势,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思维定势,培养良好习惯四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思维定势 初中数学教学 积极作用
  
  著名的心算家阿伯特・卡米洛从来没有失算过。一次他在表演时,有人上台给他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283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有87人下车,65人上车;下一站又下去49人,上来112人;再下一站又下去37人,上来96人;再再下站又下去74人,上来69人……”那人刚说完,心算大师便不屑地答道:“小儿科!告诉你,火车上一共还有――”“不!”那人拦住他说,“我是请您算出火车一共停了多少站口。”阿伯特・卡米洛呆住了,这道简单的加减法成了他“滑铁卢”。心算家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仅仅考虑了“算”的问题。
  上述现象被称为“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是指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它能够影响后继活动的趋势、程度和方式。在不变的情境中,定势有助于人们适应情境而迅速地作出反应,但在变化了的情况下,思维定势又常常阻碍人们寻求新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如上述的心算家“失算”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思维定势有着广泛而重要的意义,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心理学家陆钦斯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要求被试用容量大小不同的容器量出一定量的水。总共有8道题,而且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做出来,但后3道可以用更简便的方法来做,即后3题有两种解法――一种与前5题相同,另一种是不同于前5题的更简便的方法。他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从第1题做到第8题,另一组只做后3题。结果表明:第一组大多用了同样的方法来解这8道题,对后3道题没用简便方法,而第二组则全部采用了简便方法。[1]这说明,第一组受到了前面思维定势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像陆钦斯实验中的第一组那样,由于受先前做题经验的影响,去套用某些公式或者某些方法,结果常常是:或者没有新意,或者没用该用的简便方法,使过程繁琐,甚至张冠李戴,导致错误的结果。所以教师应当创设能够提供自由思维空间的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突破思维定势的影响,有意识地开发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效应。
  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发思维挥定势积极作用呢?
  
  一、打破思维定势,防止误入“歧途”
  
  在教学实践中思维定势的不良“诱导”时有发生,这时,学生就容易走入死胡同,钻牛角尖,或沿用旧方法,不考虑采取新的方法或行走捷径,使解决问题的行为僵化。
  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无理数”这一知识点,由于受π、■、■等无理数表面特征的影响,学生心理上会产生定势效应,进而错误地认为:“无理数就是无规律的小数。”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反例0.301001000100001…给出提示,从而揭示出无理数的本质是“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又如,苏科版八年级下册图形的相似一章中,由于正三角形都是相似的,正方形也都是相似的,学生往往会误认为所有的矩形也相似。教师可给出反例:“所有矩形是否都相似?”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尽快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
  
  二、消除思维定势,学会“退中求进”
  
  为了消除不良的思维定势,教师可以把该问题搁置一边而让学生改做其他事情,时隔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后再来解决它,问题答案常可较快找到。这种现象称之为酝酿效应。因为暂时放下这个问题,不适合的定势便会逐渐消除,同时也可能受到其他问题解决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探索一些数学问题无路可“进”时,不妨采取“退”的策略。“退”到原始而又不失重要的地方,从“退”中寻求“进”的出路,也就是“退中求进”。数学家华罗庚在谈到“退”时曾说:“先足够到退到我们容易看清的地方,认透了,钻深了,然后再上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除思维定势的不良影响。
  
  三、避免思维定势,创设问题情境
  
  有的学生在气氛严肃的考试场中,往往失去运用思考的灵活性。这可能是习惯愈牢固,学习上的压力愈沉重,从而应变的机敏性便愈难表现的缘故。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往往有利于避免思维定势的影响。例如,在苏科版七年级上册“展开与折叠”的教学中,为了改变学生“立体图形平面化”的定势,笔者创设如下操作情境:正方体的表面可以展开成多少种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学生兴趣很浓,在学生实际操作时,笔者进一步设计以下一些问题让学生边做边思考:(1)将正方体的表面展成平面图形,需要剪开几条棱?(2)正方体中相互平行的两个面展开后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其共同点是什么?(3)哪些形状的分布图在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中不可能出现?只有创设出良好的问题解决情境,学生才能临“危”不惧,应对自如。
  
  四、利用思维定势,培养良好习惯
  
  许多研究表明:学习是学习者态度的函数,而不是重复遍数的函数。可见,只要形成了积极、进取的态度定势,就可以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学习速度,提高学习效率。一方面,教师要强化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对父母、教师、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使他们能明确学习目标,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学习,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深信无疑,对完成学习任务有足够的信心,并能以积极态度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同时,他们不因获得好的成绩而骄傲自满,也不因考试失败而气馁。
  教师想要使学生更聪明、更有发展,就必须注意定势效应,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多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定势 积极作用 初中数学 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