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轮转换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小组合作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摘 要: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话轮转换、相邻语对和纠偏机制在课堂中的运用可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技巧,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话轮转换 大学英语课堂 相邻语对 纠偏机制 运用
  
  一、引言
  
  会话分析是语用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而会话是语言运用中的最基本形式。会话分析研究人们在日常会话中如何进行话轮转换。萨克斯等人从1960年代开始研究会话结构。他们指出,人的会话基本特点是会话人轮流说话。用图示即为:A-B-A-B-A-B。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法不断改革,尤其交际教学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会话分析的理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得到一定的推广,我们从中也得到了一些教学启示。本文旨在从会话结构的角度,通过对一些课堂语料的分析,揭示这一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表现特点,发现其规律,从而更好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
  
  二、理论依据
  
  萨克斯等人认为会话结构由话轮转换规则、相邻语对和纠偏机制组成。本文将从这三个角度来分析它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话轮转换(turn-taking)
  话轮是萨克斯(H.Sacks)、谢格罗夫(E.A.Schegloff)等提出的理论概念,用来指说话人的话从开始到结束。而David Crystal在《语言和语言学字典》中指出,话轮是社会学所用的一个术语,是会话结构研究的一个内容。会话被看作是“一个话轮序列,其中每个参加者是一个协作的、受规律支配的行为的互动的一部分”(David Crystal,1991:362)。萨克斯等人发现,会话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参与者轮流说话。一个话轮就是一个人说的一段话。不论长短,只要说话人变了,一个话轮就结束了。(Coulthard,1985:61)。如:
  A: Are these your books?
  B: Yes!
  B的回答尽管短,也叫一个话轮。
  2. 相邻语对(adjacency pair)
  萨克斯等人关于会话结构的第二个重要论点是相邻语对。相邻语对是由两段话语组成的序列,具有以下特征:
  �:相邻;
  �:分别由不同的人说出;
  �: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顺序排列;
  �:分门别类,不同的第一部分需要不同的第二部分,如,提议跟采纳或拒绝匹配,问候跟问候匹配等。(转引自Levinson,1983:303) 如:
  A: How are you?
  B: Fine, thank you. And you?
  ...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问候语。从这两个话轮我们可以看出相邻语对的特征:相邻,分别由A和B两个人说出第一和第二部分,问候配问候。
  3. 纠偏机制(repair)
  会话结构中的第三个问题就是纠偏机制。萨克斯等人说,话轮转换体系跟纠偏机制是相互协调的。当话轮转换体系出现问题,多于一个人同时说话时,就需要纠偏,纠偏分为“自启纠偏(self-initiated repair)”和 “他启纠偏”(other-initiated repair)。例如:
  Hannah: And he’s going to make his own paintings.
  Bea: Mm hm,
  Hannah: And or I mean his own frames.
  Bea: Yeah.
  此例是一个自启纠偏,同时当说话人出现偏差时,其他人即使在说话人的话轮结束时都不会立刻纠偏,而是等待说话人自己纠偏。谢格洛夫认为,纠偏行为是偏好自我的。
  我们讨论话轮在英语课堂中运用之前,应该明确几个概念:
  (1)施与(dispensation)。任何场合的话轮替换都涉及两个方面,即话轮的指定与话轮的接受。话轮转换是两轮话语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产物。通过指定发言内容或提名发言对象给下一话轮施与类话轮。从话轮的角度来看,它将通过一系列替换手段使该话轮同下一话轮衔接。
  (2)接受(acceptance)。接受类话轮指通过话轮替换手段使该话轮同前面话轮衔接。也就是说,此话轮表现出受前面话轮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先前指定的,也可能是自己选择的。例如:
  Teacher: Can you introduce yourself?
  Student: My nane is...
  这个例子就是先前指定的。在英语课堂中这类话轮很常见。
  (3)并存(concurrent)。并存话轮同某一正在进行的话轮有联系,并起配合作用。这类话轮通常非常简短,如表示听者反应的mmm,right,buhu等。
  
  三、话轮转换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1.话轮转换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课堂教学语境中对话和日常对话相比,教学语境的规约性和对话的动机更为明确,意义表达更具指向性。如:
  Teacher:Now,Zhang xiang,would you list up some verbs similar to feel usage?
  Student: there are taste,smell and touch.
  Teacher: Well, Zhang Li, could you add some others to Miss Zhang’s answer?
  课堂情景中,一般说来,始发话轮的说话者是教师,会话双方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多。课堂会话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话轮进行转换时,在选择下一个说话者有着一定的方式。
  (a)指名方式
  这种方式一般是教师作陈述或者提问,然后再指定具体某个学生的名字来接替下一个话轮。例如: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Jack?
  Don’t you think so, Jack?
  What is your opinion, Jack?
  (b)手势
  教师用手势示意某个学生来接替下一个话轮。当教师和学生彼此不熟悉或者老师一时想不起学生的名字时,老师通常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个人恳请。另外,课堂中有时也用直接的眼神示意。教师注视着下一个说话者,同时常常伴有鼓励的话语。从话轮角度来看,话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单位,话轮转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体现教与学的互动性。符合大学教学的改革的交际法的趋势。
  (c)目光
  用目光提示发言对象。
  诱发(soliciting)通过指定下轮话语的内容来确定发言对象,诱发的内容又可细分为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两种。前者明确要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言语回答,后者要求用行为作出反应。如:Hands up if you know the answer.两者的区别可用下面的两例子进一步说明(见Sinclair &Brazil,1982)。
  (�) A:What’s the time?
  B:Ten to nine.
  (�) A:Tell me the time?
  B:Ten to nine.
  上面两个例子中B的反应虽然一样,但前者是对Wh-question 的回答,后面是用tell激发一个行为,这个行为碰巧是用言语而已。下例是教师诱发的非言语行为,但同时也伴随言语行为:
  Teacher:Shall we get our grammar books out?
  Students:Grammar books.(take the books out)
  虽然两种诱发对象都可能是言语行为,但它们反映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课堂活动,由问题诱发的话轮通常带有更强的交际性,更接近自然会话。这种方式在课堂上能给学生更自由的学习和发言的环境。
  2.相邻语对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从上一节中,我们知道相邻语对总是以致意―致意、发问―回答等相关语对出现。但在教学对话中,组成相邻语对的两个话轮有时并不相邻,或者这种结构并不仅仅由两个部分组成,而是由两个以上的部分构成,总结一下课堂教学的相邻对主要有: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的指令―学生的执行指令(如:朗读、讨论等话语形式);学生的提问―教师的回答。其中,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是相邻语对的主要形式。相邻语对是构成教学问答结构和转换的一个基本类型。在教学对话中,问答结构的各种形式都是相邻语对的变体,即具体形式如下:
  (a) T提问―S回答的结构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教学对话中的基本型的话语结构。如:
  T: Can you sum up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S: This passage mainly talks about...
  (b) T反馈+提问―S回答的结构
  教师对上一个问题的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之后,常常紧接着提出一个或一组新问题。由于在反馈与提问之间,没有明显的停顿,话语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因此,我们认为它属于一个话轮。如:
  T: This is right. But can you explain it in detail?
  S: Yes, it is ...
  在课堂语对中最常见的是T反馈+提问―S回答式。
  (c) S提问―T回答的结构
  课堂会话中,教师并不总是完全的提问者,有时,学生也会提问。一般来说,学生的提问时向老师寻求更多的信息,或者说寻求空缺信息的填补。因此,问答结构表现为S提问-T回答的典型结构。
  3.纠偏机制在英语课堂中的运用
  在以上的“T提问―S回答”,“T反馈+提问―S回答”和“S提问―T回答”结构发生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协调。比如说,在“T提问―S回答”中,多于一个人同时说话时,或者“T反馈+提问―S回答”的结构中的“S回答”出现偏差时,这时,纠偏机制就会起作用。例如:
  T: Is Helen here today?
  S1: Mm..., yeah.
  S2: he is.
  T: He is? Hh.
  S2: Well, he was.
  在这个会话中,可能因为Helen缺席,S1和S2想遮掩Helen的缺席,在话轮转换中出现了问题,这里就使用了纠偏机制,并且是自我纠偏机制。这样既保持了S2的面子,又维护了课堂的气氛。
  
  四、结语
  
  以上对课堂话轮归类分析,旨在了解师生的课堂话语行为,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本文希望借助这个分类模式对各类课堂活动的交际潜能以及学生的参与度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现代外语教学研究非常重视定量分析。对课堂的交际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进行量化显然对外语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这种量化信息可以通过鉴定学生在话轮替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参与意向来实现。学生在接受、改变、建立和完成系列话轮中表现起始意向(initiative)。如果主动指定、自选话轮或话轮中增加和改变话题,就反映出积极发言的交际意向,反之则表明参与程度不高。
  通过对英语课堂会话的实例分析,还得出会话分析理论和我们课堂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是课堂互动性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话轮转换机制是活跃我们的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参与的纽带。课堂话轮分配和模式是我们评判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标准。相邻语对和纠偏机制是话轮转换机制的进一步深化。在英语课堂中,这三者有机地结合,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Stephen C. Levinson.Pragma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姜望琪.当代语用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谭晓云.会话分析与教学对话结构[J].昆明师专学报,2007,29.
  [4]赖定来.英语课堂的话轮分配分析[J].基础教育外语教育研究,2003,9.
  [5]伊英莉,孙启耀.大学英语教育中的话轮转换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5.
  [6]何丽艳.话轮转换与外语教学[J].佳木斯大学社科学报,2004,8.
  [7]吴宗杰.外语课堂话轮类型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2.

推荐访问:轮转 英语课 堂中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