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对词汇语用意义生成的解释力] 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意义

  摘要: 词汇语用意义研究将词汇意义的研究引入到语用层面,强调语境、背景知识对语言解释的作用和影响。Sperber 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我们研究词汇的语用意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本文从认知语境及词汇语用层面两个维度入手,指出词汇的理解与使用是受制于特定的认知语境,词汇的理解过程不是静态的原型意义的直接再现过程,而是一个以语境为基础的寻找语用关联的动态推理过程。
  关键词: 关联理论 词汇 语用意义 解释力
  
  近年来,人们在研究词汇意义的过程中意识到,对词汇项目的理解不仅应考虑其本身的词汇意义,还应考虑使用的语用环境。词汇意义的研究已被引入到语用层面。人们将词汇意义与词汇运用结合起来研究,以词汇层面为基点,结合语用机制、语境知识和百科知识,对词汇意义进行分析。词汇语用意义的研究强调语境、背景知识对语言解释的作用和影响,分析词汇在语境中的意义,突出了词汇意义的动态性、灵活性和语境依赖性[1]。本文拟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词汇语用意义的产生机理。
  
  一、词汇语用意义的研究现状
  
  1.词汇的语用意义
  在词汇意义的研究过程中,人们发现即使我们对某个词的意义了解很多,也很难确定其在句子中的意义。比如在“It’s a difficult operation.”这个句子中,我们无法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说出“operation”的具体意义。因为它有“对人或者动物实施的手术”、“军事演习、作战”、“商业交易”、“机器等的操作”及“数学运算”等含义。因此,语境对词汇意义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一个词有多少种概念意义,一旦把它放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就不会有误解其意义的危险”[2]。由此可见,词汇在语境中产生的意义值得我们关注。
  这两种意义相比较,前者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而后者是变化的、动态的,它是在语言运用中临时产生的意义,是为一定的语用目的服务的。因此,我们可以把词的语用意义定义为:语言运用者在一定的语用目的支配下,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以语境或上下文作为参照而赋予一个词的临时意义;这种意义具有一定的临时性、不稳定性。
  语境在词汇的语用意义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将语境作为参照物对语言的运用进行分析是语用学研究的显著特征。语用意义是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将语境区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是指上下文,非语言语境是指交际场合、场景,同时还包括民族文化知识、百科知识、道德规范。例如:
  他在期末考试中亮了红灯。
  例句中“红灯”可让人想起交通信号灯,红灯代表禁止通行;因此,就能理解为他考试没通过。可见,要对词汇项目的这些语用因素和语用条件(或未表达的语义因素)[3]进行系统、有说服力的分析和描述,必须把词汇意义与词汇具体运用结合起来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
  2.词汇语用学
  词汇语用意义与我们在传统语义学中研究的意义不同,对它的解释更多地依赖于说话人是谁,听话人是谁,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说这句话。总之,就是取决于语境。研究这种意义的学科叫语用学[4]。把词汇意义与词汇运用结合起来研究,在语义学和语用学界面上形成的理论模式称为词汇语用学。词汇语用学是近些年来语用学领域迅速发展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
  词汇语用学是在从对传统词汇语义学的缺陷进行修正的过程中产生的。传统词汇语义学从真值角度出发,主要关注词项及其静态语义特征和语义关系,而忽略某些异常词项(或词语)、结构在语境中的交际意义,是在偏离语境因素的条件下进行原型语义的阐释;词汇语用学研究词汇单元在语境中的意义。词汇语用学属于边缘学科,一方面与语义学相联系,另一方面与语用学相联系。传统语义学以语言的意义(主要静态意义)为研究目标,即研究语言符号与所表示对象的关系,试图通过分析错综复杂的语符与对象的关系找出语义系统的语义模式,因此它着重语义结构与形式的描写。语用学以语言的使用为研究目标,即研究语言符号与使用和解释这些符号的人的关系,试图通过分析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人类交际与认知的模式(规律),因此它着重交际与认知过程的描写。从描写方式看,传统语义学注重单维的平面描写,语用学注重多维的立体描写[1]。
  
  二、关联理论对词汇语用意义的阐释
  
  1.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
  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做是一个示意――推理过程,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关联理论突破传统的语境概念,把语境看成是一个心理结构体 (psychological construct),即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5]。
  关联理论认为,认知语境是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在理解过程之前预先确定的。听话者在处理新信息时需要把它与存在于演绎机制记忆中由一系列假设构成的认知语境相结合。在处理每一个信息时,听话者都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假设来组成自己的认知语境,但这种选择不是随意的,听话者百科记忆的结构及所从事的心智活动制约着听话者对语境假设的选择。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感知能力、认知能力、推理能力、记忆能力的差异,认知环境也因人而异。但是,认知环境仅为一个人的理解话语提供了潜在的语境。只有听话者和说话者双方的认知环境中显映的事实或假设部分有重叠才能成为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mutual cognitive environment)。听者在理解话语时总是从认知语境中搜索、选择相关的语境,用来处理、理解新信息。关联是假设和语境的关系,而且仅当在一定语境具有语境效果时,这个假设才能在语境中有关联性。
  2.关联理论对词汇语用意义的阐释
  关联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从认知心理学、语言哲学等学科中吸取了诸多的理论长处,因此关联理论对于我们研究词汇的语用意义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联理论作为一门跨学科理论,既有认知心理学的特点,又有语用学的特点。可以说,关联理论是以关联性的定义和两条关联原则为基础的认知语用学理论[6]。关联理论包含着两层内容:一是以认知结构为基础,深入探讨人对话语推理过程的影响,从认知与语用相结合角度的高度,提出了关联性的定义,即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处理信息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二是从关联原则出发,概括出了一个体现认知与演绎逻辑规则的“显性推理模式”[7]。在认知活动中,人类的认知倾向于使关联最大化(关联的认知原则);在交际活动中,每一明示的语句本身都传递着最佳关联的假设(关联的交际原则)。
  为了更好地理解关联性,请看下列公式:
  R=CE/PE(R―关联性;CE―语境效果;PE―推理努力)
  从该公式可以看出,语境效果是关联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语境效果愈大,听者推理过程中付出的努力愈小,关联性愈强;相反,语境效果愈小,听者所需消耗的脑力越大,则关联性愈弱。
  根据关联原则,辨识词汇的语用意义首先要看语用意义和语境的关联[8]。用词语来表达的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原词的义项不足以展示外部世界和人的内心世界为客体,语言运用者在一定的语境下,为实现一定的语用目的往往需要赋予原有词新的意义,即词的语用意义。词的语用意义依附于原词的词义,但不是词汇意义的延伸。语用意义的根本特征就是有别于词汇意义。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语言运用者的交际意图、语境等语用因素对原词的映射上。除了区别词汇意义和语用意义外,在识别词的语用意义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参照语用意义同语境的关联。例如:
  “虎照门”黯然落幕,真相,实则已在公众的心中。(新浪网:《正龙已经回家 正义还在流浪》,2008年11月24日)[9]
  对于上句“虎照门”的理解,就涉及词汇语用意义。众所周知,“水门事件”(The Watergate Scandal)指美国共和党政府在1972年总统竞选运动中的非法活动暴露后的政治丑闻。因此,“水门”成为当时的热门词汇。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又发生了性丑闻事件,人们遂用“拉链门事件”以起到委婉和调侃的表达作用。其后人们又使用“门”来表述许多类似事件,例如:铜须门事件、艳照门事件、虎照门事件等。为什么读者或听众可以通过“门”来知道这些事件的性质?因为人们是以自己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以关联为条件,启动了推理过程。以“水门事件”为关联参照点,进而推出事件的性质。但是有些对“水门事件”历史不够了解的人,在对“门”的理解上会产生偏差,甚至无法理解其含义。
  以上这些现象,可以用关联性公式来解释。对于那些了解“水门事件”历史的人,在读到“虎照门”事件时,会获得较大的语境效果,使用较小的推理努力,同时限定了读者对“虎照门”的关联范围,此时“水门”与“虎照门”的关联性最大,所以就能正确理解“门”的含义,指“丑闻”。而对于不了解水门事件历史的人,当读到“虎照门”事件时,就很难或无法产生语境效果,需动用较大的推理努力,因而也无法正确理解“虎照门”的真正含义。
  
  三、结语
  
  词汇语用意义的研究为语言意义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词汇的语用意义会源源不断地涌现。Sperber 和Wilson 的关联理论,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示意――推理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根据关联理论,交际是以相关为取向的,相关是一个依赖语境的概念。词汇的使用与理解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更是一个语用与认知的问题。语境在词汇的语用意义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境;Sperber 和Wilson把语境看作是听话者头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推理是在新信息和语境假设之间进行的,是话语的相关语境效果与认知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关联理论,特别是其中所提到的认知语境,对于词汇语用意义的理解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曾衍桃.词汇语用学引论[J].外语学刊,2005,(5):59-64.
  [2]高俊梅,刘惠萍.英语词汇教学中动静意义的结合[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3,(1):123-125.
  [3]Blutner,R.Lexical Pragmatics[J]. Journal of Semantics,1998,(15):115-162.
  [4]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教程(修订版中译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7,(4):7-11.
  [6]于柏祥.关联理论对歧义消除的解释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2):8-12.
  [7]冉永平,何自然.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449-460.
  [8]陈丽芳.从关联理论看词汇语用意义[J].读与写杂志,2007.4,(5):34-35.
  [9]http://news.省略/pl/2008-11-24/072816711927.shtml.

推荐访问:用意 关联 词汇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