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纳溪民歌歌词_浅论纳溪民歌及其滚板山歌的艺术风格和演唱

  摘要: 四川纳溪民歌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枝艺术奇葩,它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渊源,它的演唱具有乡土味,平民性、生活化,语言通俗易懂,旋律简练上口,是纳溪人民生活历练的沉淀,也是数代人传唱的精华凝集,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的喜爱。滚板山歌是纳溪民歌的典型代表,其代表曲目《撵野猫》更是传遍大江南北。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这块艺术瑰宝一直处于一种整体在小范围内传播的局面,从其诞生至今,没有几个表演者受过专业的培训和训练,从而缺乏科学的连惯性和系统的理论性;目前其传承问题正处于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现状;虽然拥有一定的观众群,但缺乏更广阔的市场天地等等,这些都制约了纳溪民歌的发展。尤其是在演唱方法和艺术风格特色方面,缺乏细致全面的整理、分析和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以适应当今艺术市场和观众欣赏的需求。
  本文着重分析纳溪民歌及滚板山歌的艺术风格和演唱特色,本着大力倡导和弘扬民族民间艺术的理念和观点,围绕民间艺术既要保持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又要大胆运用西方的科学的理论和原理进行分析,并参考其它的唱演经验来为我所用的理论基线。希望本文的尝试性研究分析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广大音乐工作者对纳溪民歌的关注,推动其传承、发扬、光大的步伐,使纳溪民歌这门别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广为流传。
  关键词: 纳溪民歌 滚板山歌 撵野猫 研究
  
  一、概述
  
  纳溪民歌是产生流传在四川省西南部泸州市纳溪地区境内的民间歌曲的总称,是川南地区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它语言朴实、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富有生活气息,极易上口传唱,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是纳溪人民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出来并流传至今的艺术瑰宝。
  泸州市纳溪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长江之南、永宁河西岸,地处东径105°09′41″―105°37′、北纬28°02′―28°20′,幅员面积1150.6平方公里。全区处于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北部平坝连片为鱼米之乡,南部河流纵横,森林、矿产、水资源丰富,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交汇处,古为蜀连接陕、黔的通道,也是西南出海的枢纽,农业人口占90%,以岩区为主,盛产竹木,自然风光秀丽,人民生活温饱无忧。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环境、风土与人情决定了该民歌的艺术特点:其内容以歌唱爱情、田园风光和日常生活内容为主;在风格上,既有高吭明亮、拖腔悠长、尾音下滑、具有浓郁四川民歌特色的山歌号子、山歌调子,又有音调平和、委婉曲折的小调。
  纳溪民歌种类繁多,概括说来,可分为劳作歌、情歌、山水歌、劳动号子等,而每一类又可细分为众多种类,其音乐风格大多有较强的抒情性、节奏感、叙事性,适合于表现动作场景,反映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表达生活内容情节等。劳动号子的风格粗犷豪迈、音调节奏复杂多变,具有较强的生活气息;山歌则是指劳动号子以外的各种山野歌曲,其中的滚板山歌是最能代表其特点的。山歌的歌词和歌调有很多都是在生活和劳动中即兴创作的,见景生情,随编随唱,大多数都是表现爱情内容。比如就拿见面招呼、以歌代言来说,天上流云、林间飞鸟、路边野草,均可成为搭腔歌唱的内容,没有一定之规,能上口押韵,表达情感就行。如少年想与对面割草的姑娘搭腔,可唱:“太阳出来辣焦焦,对面有个美貌娇,这个美貌娇呃我认得到哟,盘子脸儿舍细眉毛哟喂。”姑娘愿搭腔,便会答:“太阳出来辣焦焦,对面有个少年郎,这个少年郎呃我认得到哟,红红的脸儿舍像高粱哟。”姑娘若不搭腔,则可用语言激她:“美貌娇呃好人才,稳稳坐在绣花台,打个蚱蜢来钩你,看你出来不出来?”姑娘若有意,此时就会搭腔,不搭腔说明没戏,少年只好作罢。
  小调和山歌一样量大面广,歌词也较为固定,其风格特点是旋律细腻优美、节奏平稳、音域较窄、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个人感情色彩。劳作歌则多为即兴创作的歌曲,基本上是见啥唱啥,想啥唱啥,比如:“大田薅秧行对行,一队秧鸡儿来歇凉,中午捡到秧鸡儿蛋,晚上捉到秧鸡儿娘。”只有在土头田间劳动的人,才能唱出如此生动、具体、有趣的劳动场景。山水歌则多为歌唱家乡优美的山水环境和可爱的家园,比如:“这山坡儿那站得高,那喜鹊儿飞起都上树梢,站在了卧龙岭都向北望,望见了永宁河的鱼儿对对哟水上漂。”
  它们都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由于多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它的表达方式朴素、亲切、生活、幽默风趣,颇具面画感和形象感。
  
  二、纳溪民歌的艺术特征和特色
  
  通过大量细致的分析,可以看出纳溪民歌有以下主要特征
  1.腔曲调变化无穷,内容丰富多彩。
  纳溪民歌即使是在同一类歌中,也有不同腔调的唱法,比如:劳作歌中的“薅秧歌”就分别有“老鹰腔”、“石包腔”、“花河腔”和“大河腔”,等等,不同腔的区别主要是以调来区分。又如:纳溪民歌中的劳动号子可基本划分为石工号子、永宁河船工号子等,它们和人们熟知的川江号子是有区别的。永宁河号子是流传于纳溪区内的一种船工号子,其表现形态为一人领唱或两三人轮换领唱,众人合唱或齐唱,其历史十分悠久。它反映了永宁河沿岸的风土人情,反映了旧社会最底层劳动者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它的发声方法和腔调是独特的,其中很多衬词,比如其独有的“喔出,尼齐着”的衬词和唱腔最具特色,是全国唯一的、独有的,多为歌唱沿途风光、劳动场面和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内容,其调式多为民族五声调式的羽调式和角调式,曲式结构主要为多段体,并且有多声部唱腔,这在劳动号子中是很少见的。
  由于永宁河道没有长江宽阔,行船比长江困难,故永宁河号子比起川江号子更有自己的特色。永宁河号子分为“上水号子”和“下水号子”,上水号子有“拉纤号子”和“提缆号子”,下水号子有“橹号子”、“幺二三号子”、“招架号子”、“数拍号子”四种;另外还有特定情况下喊的“装包号子”、“背包号子”、“靠头号子”和顺风顺水下休闲的“鲢巴郎号子”等。
  而石工号子则是指采石匠在打、砸、抬、采石时唱的一种号子,由于纳溪属岩区,所以随处可闻“叮当”的锤声、凿声伴随着石匠的嘿、哟、喂的号子声,而石工号子在四川流传极广,曾有“九十二腔、八十二调”之说,可见石工号子腔调之多。
  2.纳溪民歌一般没有“清角、变宫”音,它主要由“宫、商、�、羽”四个音构成。
  3.纳溪民歌以徵调式为主、其它调式为辅。
  4.基本上是单段体,一段式,以四、六句居多,调式上基本为五声调式。
  5.纳溪民歌中以#1和2的下滑音比较多见。
  6.纳溪民歌以比、兴、借、代等方法手法见长,衬词多为地方方言中的“哟”、“呃”、“喔”、“噻”等虚词。
  
  三、滚板山歌的主要特色
  
  纳溪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也是在民间传唱最多最广的首推滚板山歌,所谓滚板山歌即是以连续的短句、用连说带唱的方式,节奏明快地进行演唱。说,是用本土方言说;唱,是用本土方言唱。所谓连说带唱。不是指说一段唱一段的说唱分开,而指“说”就是“唱”,“唱”寓于“说”中。
  我们选取滚板山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撵野猫”来进行分析,就可看出滚板山歌主要的风格特点、旋律特征、语言韵味、风格把握以及创作背景等。“撵野猫”据查产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经文艺工作者采风采用并录音录像后,曾在四川省内引起很大反响,在1958年全省民歌大赛上一举夺魁;并唱到了北京,得到了一致好评,可看作纳溪民歌和滚板山歌的代表作品。(见谱例)
  
  这首歌具有典型的滚板山歌连说带唱的典型风格,其旋律溶入了四川方言的“说”话中,该曲曲调节奏相当明快且不受框框套套的约束,当短则短、当长则长,长短结合,短处和我们平时说话的速度一致,一连串的短句就像我们爆出了一连串的话,使得歌曲格外活泼、诙谐;长处和我们吆喝的声腔吻合,使得歌曲具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
  同时,可见其语言也相当生动,比兴手法运用得十分贴切。如:“手头拿支笔儿写张请帖,帖齐明年二三月”中“请帖”和“紧贴”在一起的“贴”相互借代;“斗大一股黄风吹进来,这股黄风吹得怪,不知哪个老表带信来”中,用“斗大”比喻黄风来得猛,而用“吹黄风”来表示“带来信息”,并且引出下一句“风不吹槐槐不动,妹不招郎郎不来”,“槐”和胸怀的“怀”相互借代,即:你妹妹不表态(吹风)打动我的心怀(槐不动)我就不会来。
  又如:我变个野猫,跳在你十七十八年娇,公鸡笼头,抱到你的公鸡,呱嗒呱嗒,抱到你的母鸡呱啦呱啦。其歌词生动传神、风趣幽默,可以想见,一个没有田野乡间生活经历的人是很难写出如此生动贴切的词句来的。
  另外,该歌曲是一首情歌,但不停留于表面上的情感渲泄,不扭怩作态。整首歌没有“爱”的表白,而是用具体生动、形象的动作、动态描绘来完成情哥哥对情妹妹的山野间的野性之爱,诙谐的、活泼的爱,这也是滚板山歌的一大表现手法和特点。
  
  四、如何再现纳溪民歌之魂、完整演绎其风格特色
  
  (一)对润腔、吐字、节奏的理解
  为了圆满、完整地再现这首作品,我特地多次登门求教这首歌的演唱者罗瑞新老师。罗老师非常热情、详尽、仔细地给予了我指点和示范,除了常规的分析歌曲背景、意境、旋律、节奏、曲式外,罗老师特地将多年来演唱纳溪民歌及四川民歌的心得和体会倾囊传教于我。罗老师告诉我,要唱好民歌的关键在于润腔和吐字。而要唱好纳溪滚板山歌,还得加上一条:节奏。
  何谓润腔?规范地说,就是唱中国民歌时,可以即兴地对民歌曲调加以润饰和变化,以主要歌调为基础,有旋律、节奏地唱出种种不同的花样,在基本曲调的基础上创造出装饰性的华彩。
  而浅显地说,润腔就是在民歌演唱中即兴运用各种滑音、倚音、波音等装饰音来获得一种装饰性的效果,以便强化作品的乡土风格、地方风格和独特韵味。
  如果只看民歌的谱子,往往很简单,但是,民歌记录的谱面,常常不是原来实际演唱效果的完整再现,民歌的记谱只是记录下它的一个主干,而实际演唱中的润腔部分用现有记谱法来忠实的表现是相当困难的,而谱面上没能反映的往往却正体着某种民歌独特的风格韵味。我们可以这样说:润腔其实就是在演唱过程中将记谱时除掉的东西重新加上去的一个反过程。
  举个“撵野猫”的实例,记谱缺少对润腔的反映,而实际效果却要丰富得多,下面是原谱面和加润腔后的对照:(见谱例)
  
  从上边的样例可以看出,传统民歌中的润腔方法与歌词的语音声调关系非常密切,很多滑音、倚音,实际上就是为了强调歌词的音韵美,使音韵与旋律走向更加的和谐统一。
  吐字――指对于传统民歌,应该用方言土音来演唱。方言、方音对于民歌有直接的影响,是形成民歌基调和风格特色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维护乡土民歌艺术风格上的独特性,歌唱者应该用方言演唱。这是因为:首先,民歌是用方言来押韵的,演唱时不要方言,有时韵脚就会成问题。比如纳溪滚板山歌中的“噻”、“啥”、“喂”等衬词,不用方言演唱,就押不住韵。其次,方言的调值对于地方音乐的声腔音调也有影响,因此在服从整体音乐旋律走向的同时,还应适当保持音调与字调大体上相吻合。就是人们常说的“腔随字走”。可以说,民歌感人的魅力,往往正是潜藏在这些方言特色中。
  节奏――滚板山歌的节奏有其特殊性,它通常是:accel××××,有点像戏曲里的慢起渐渐快。所以对于滚板山歌来说,节奏是灵魂。该快则快,当慢则慢;紧凑处要像炒豆、放爆竹一样“噼哩啪啦”干脆嘹亮,而慢处则要讲究顿、挫分明,清清楚楚。
  (二)升华对乡土民歌的认识领悟
  经过罗老师的言传身教后,我又同时跟随张秀艳老师学习戏曲说唱课,在不断的学习和揣摩过程中,终于在脑海里建立起了演唱高质量民歌所需要的声音线条。即:独特的嗓音,好的乐感和较高的悟性;以及准确的润腔、吐字和节奏。而声音要求的美,不单是指优美,而应该是种种不同的美,或如越剧、评弹的圆润明丽,或如京剧的高亢劲朗,或如京韵大鼓的浑厚苍凉。同理,在演唱滚板山歌时,我们应该借鉴上述的特点,唱出它调侃、风趣的川南民间田野的乡土风味美!
  
  结语
  
  纳溪民歌是纳溪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结晶,祖祖辈辈传唱至今,历史悠久,是纳溪人民精神文化的体现,是记录社会发展的载体,它在语言、演唱风格、旋律特征上都有其固定的地方特色,这种地方特色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演变过程,因此它是研究川南地区风土人情的依据,是中国历史的活的见证。
  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有艺术形式的特色基础上,博采众长,将其更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它丰厚的内容、蕴藏久远的价值及艺术价值的重要性也绝对值得我们后人去重视它、保护它、发扬它。在此,我仅以手中之笔对其进行粗浅分析,望能抛砖引玉,得来各位学者、老师和专家的真知灼见,如此,对于纳溪民歌来说,善莫大焉。
  纳溪民歌主要流传于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境内,广泛撒播于民间草根阶层,发源于乡野、田间和乡村百姓生活中,是纳溪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结晶,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滚板山歌的“说”寓于“唱”,“唱”寓于“说”。永宁河号子中全国独一无二的衬词等,都赋予纳溪民歌别具风格的韵味和艺术魅力。本文试从艺术风格和演唱特色两大方面对其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希望能为其发展有一些启发,最终使其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艺术形式的特色基础上,博采众长,更好地传承。
  纳溪民歌是一部川南人民生活的动态民俗史,堪称川南民风民俗的活化石。它蕴含了太多历史元素,记录了厚重的生活积淀,它内韵丰盈,蕴藏价值的久远以及艺术价值的重要性绝对值得我们后人重视它、保护它、发扬它。
  
  参考文献:
  [1]纳溪县文化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纳溪民歌――滚板山歌.永宁河船工号子.四川省文化厅,2007年.
  [2]刘亚琴.谈谈民族唱法.人民音乐,1983年.
  [3]胡郁青.谈谈四川民歌.西华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
  [4]杨匡民.民歌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及化分.中国音乐学,1987年.
  [5]张勇.紫阳山歌.新华网陕西频道,2004年.
  [6]廖荣华,戴善奎.纳溪好大一座民歌窟.江阳党政网,2006年.
  [7]北风.民歌魂.新浪音乐网,2007年.
  [8]曾令雄.东拼西凑个人文集.江阳区内部刊物,2003年.
  [9]纳溪县文化馆.纳溪民歌精选.江阳区内部刊物,2005年.

推荐访问:山歌 民歌 艺术风格 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