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雷同”、“滞后”现象的原因及对策分析:高校专业设置

  摘 要:专业设置历来是高等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人才培养模式的规格、模式和质量,同时也关系到一所大学是否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专业设置也随之成为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所关注的热门话题。相对于高校专业设置的历史来看,目前的专业设置已经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革和进步,但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就专业设置雷同和专业设置滞后这两大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 专业设置 雷同 滞后
  
  一、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历史变迁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变迁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就是从“锅炉专业”到“宽口径、厚基础”的理念的变迁。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专业设置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概有200多所高等院校,当时的成分比较复杂,既有公立大学,也有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合并、取缔了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并且根据前苏联的模式,按照生产的不同类型设系,当时的系就相当于现在的专业;1977年恢复高考后,直到1980年还是延续着前苏联的模式;1980年全国的专业数量累计1039个,之后持续增长,那段时间专业设置几乎进入了一种无序的状态,各个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新增了许多专业(教育部虽然根据学校情况做了一些总体的调控,但总的数量一直在攀升);1987年进行了一次关键性的调整――压缩大学的专业数(调整之前专业数达到1343个,调整后只有671个,大幅度地削减了数量);到了1993年,由于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从整个理念上、建设上和运行上开始逐渐受到美国的影响,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这一年专业数从671个削减到504个);最显著、最深刻的变化就是在1998年,全国高校的专业总数减少到了249个。
  这五十多年来,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不断改进,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且有了明显的成效。但是面对二十一世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日益热烈,各国高校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我国现行的专业设置体制也随之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二、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雷同现象
  
  1.雷同的具体表现
  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改革已经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与社会实际需求尚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误区,其中专业设置雷同现象最为突出。经过1998年第四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我国共设有12个学科门类,249个本科专业。这次修订扩大了本科专业设置的口径,专业面过窄过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由于专业数量减少,部分高校借助专业名称的更换和专业结构的调整的机会盲目追求大而全,拼命增加专业,特别是所谓的热门专业,造成了同一专业重复设置数量过多,专业培养规模急剧膨胀,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趋同,专业复制非常严重。
  我国的专业人才培养有本、专科层次之分,但我国部分高校在设置专业时不顾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和自身专业培养条件,盲目追求多学科、多专业和综合化,设置与自己的优势相适应,并且专业性极强的专业。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高校盲目追求层次和升格,想让专科升本科,学院升大学,硕士点升博士点,博士点升研究生院,而此时的专业师资和办学条件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稍加变动,基本上还是原班人马,换汤不换药。这样一来学校专业建设定位模糊,特色不明,培养模式严重趋同,以致于我国同一专业的不同高校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力窗体顶端窗体底端没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专科生、本科生与研究生竞争同一工作岗位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同层次毕业生相互替代性过强。这些都是专业设置雷同导致各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向本科靠近的表现。
  2.引起雷同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当前高校专业设置雷同是高校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追求个体效用最大化相互博弈的结果,也是市场失灵在教育领域里的一种体现。究其原因有二:一是经济人理性这个内在原因;其二是其客观原因,即专业设置整体信息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全以及高校之间信息的不对称。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就是要摆脱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矛盾所导致的“合成推理谬误”。[1]首先要尽可能获取准确而完备的专业设置相关信息,以便高校代理人做出理性选择。为了降低信息搜寻成本,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利用互联网络形成全国通用的专业设置信息平台,及时反映全国同一专业的有关信息并做出一定的信息预测和专业规划。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对专业设置实施严格管制。最后,鼓励高校进行专业特色建设。只有如此,才能抑制专业设置雷同。
  
  三、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滞后的现象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我国所有的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上都应该瞄准市场的需求。然而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专业设置滞后的现象,也就是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的现象。这种滞后表现为这样的两种类型:一种是高校缺乏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朝阳专业),还有一种就是高校设置了市场需求不足的专业(夕阳专业)。[2]虽然这样的现象已经成为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事实,但是它究竟为什么会出现“滞后”,我觉得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不足;二是调整专业设置所需成本过高。
  1.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不足
  从我国专业设置的历史变迁中可以看出,经过十多年的改革,我国高校已经有了一定的专业设置自主权,许多高校已经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和自己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自主调整专业的方向。比如在2003年,教育部做出决定:授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7所著名高校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3]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自主权还是非常不足的,这可以从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基本规定”中可以看出。[4]具体体现在在高校专业设置条件、审批权限等做出的规定上,内容如下:
  (1)依照专业目录设置专业中第四条规定:高校的专业设置及调整,应符合教育部颁布的高校专业目录以有关规定,按规定程序办理。
  (2)在专业数的限制上,第九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实行总量控制,在学校主管部门核定的专业数内,学校年度增设专业数不超过3个。
  (3)“规定”的第四章为“审批程序”,其中规定专业审批权限分为三类,即高等学校自主审定、学校主管部门审批以及教育部审批。其中第二十二条规定,学校申请设置或调整专业,应定期向学校主管部门提交许多相应材料。
  高校直接面对市场需求,与入学情况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直接相联,他们能够迅速得到市场专业需求的信息,能很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所以与高校的主管部门、教育部相比,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具有优势。从上述规定中可看出,我国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受到了很多规定、条款的制约,这一方面可以保证专业设置的规范性和质量,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我国专业设置权的不足,不利于发挥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优势,必定会降低他们主动调整专业的积极性。所以说,专业设置自主权的不足使得高校没有权力也没有积极性去发挥他们在专业设置方面的优势,从而降低了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效性,导致了专业设置的滞后。
  2.调整专业设置的成本过高
  专业设置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专业调整需要巨大的成本,这也是朝阳专业为什么不能及时设立和夕阳专业为什么不能及时退出的原因。很显然,朝阳专业的设立不仅要投入大量的物质设备,更为关键的是需要足够的专业教师。物质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去引进,而专业教师自身培养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一个新专业的萌芽时期,具备该专业知识的教师总是有限的,引进这类教师必然就要提供更高的待遇,导致成本变高,影响了朝阳专业设立的速度。夕阳专业的撤消成本主要是放弃部分投入的成本(设备投入成本和引进专业教师成本)。[5]设备成本的放弃主要是除去可继续使用的设备成本(教室、图书馆等)以外的成本,比如一些适应性狭窄的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专业教师成本包括两部分,一是培养夕阳专业时所投入的成本,更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指这些从夕阳专业中推出的教师再转型时所需要投入的成本。这些教师一般都不愿意夕阳专业撤消,因为一旦它们被撤消,他们要么就面临失业,要么就要重新付出巨大的成本进行新的专业性的投资。所以,这些教师极力争取保留夕阳专业,反对撤消夕阳专业,这也是夕阳专业不能及时推出的根本原因。
  
  四、抑制专业设置“雷同”、“滞后”现象的对策
  
  1.扩大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充分调动高校的积极性。
  增强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权,不仅可以发挥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优势,而且能够赋予高校更多的责任感和压力,从而充分调动高校的积极性。美国在这一点上是做得非常好的。美国高校在本科的专业设置上,都是自己确定本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名称等。[6]所以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一边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一边寻找出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路子。事实上,上文所提到的在2003年,教育部授予7所著名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这一做法已经标志着我国在高校专业设置方面的进步。
  2.充分认识专业调整成本。
  虽然说专业调整需要调用巨大的成本,但是如果不及时地调整专业,势必在之后的运行过程中造成更大的损失。其实我们可以理性地分析和运用那些可以利用的成本,做出理性的决策,这样才会得到更大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使得成本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所以说,夕阳专业的教师应该顺应市场的需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新的专业的投资。
  
  参考文献:
  [1]吴克明.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滞后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1).
  [2]潘菊素.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专业设置和建设应遵循的原则[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2).
  [3]阳荣威.调整和改进高等学校本科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1999,(2).
  [4]潘菊素.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专业设置和建设应遵循的原则[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2).
  [5][6]卢晓东.中美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2).

推荐访问:雷同 滞后 对策 专业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