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_对于“邓小平理论是党的旗帜”的新认识

  摘 要:“邓小平理论是党的旗帜”是一个普遍观点。那么“邓小平理论”为什么能成为党的旗帜呢?笔者对此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认识:1.理论有独创性。2.理论有时代性。3.理论有实践性、科学性。4.理论本身已成为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 旗帜 认识
  
  我们经常提到“邓小平理论是党的旗帜”这样一个观点。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笔者做了深入思考。
  首先要理解我们常说的“邓小平理论”是什么。我认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一。“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关于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后开辟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具体的国情里建设社会主义?”
  那么“邓小平理论”为什么能成为党的旗帜呢?所谓旗帜就是指导思想的意思。在资产阶级国家当中,资产阶级政党通常没有所谓指导思想。只有无产阶级政党在产生之时就宣称自己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而进一步说,指导思想其实就是一个政党的最基本的政治原则。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其指导思想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即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因此,在任何一个搞科学社会主义的国家都面临着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问题。那么为什么“邓小平理论”能够成为我党的旗帜?究其原因,有下列几点:理论有独创性,理论有时代性,理论有实践性、科学性,理论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对这几点,笔者尝试做一简单分析。
  
  一、理论的独创性
  
  1. 邓小平理论具有独创性
  在强调理论独创性的同时,不能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要注意“邓小平理论”与修正主义的区别。修正主义是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系统修正。修正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普遍真理,是相当完整的资产阶级的观点体系。
  2.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所谓“继承与发展”,“继承”就存在一定选择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中国人到底学习什么、宣传什么,其实是有选择的,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的内容进行传播。而“发展”则是指:(一)全新创造。在理论方面全新创造出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所没有的内容。(二)用发展的观点、科学的思想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身,对其进行完善和修正。如社会主义本质论,把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由生产关系层面上升到生产方式层面。
  在邓小平理论形成之前我们已经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包括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这样几个标志性的特点。而这种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认识深刻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建国之初的政治经济文化决策的制定执行。
  邓小平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应该更准确地表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本质。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过去我们在谈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时只看到了生产关系,得出了一个结论:“生产关系中社会主义的因素越多,则公有制程度就越高;按劳分配比例越高,计划经济比重越高,则社会主义就越发达。”
  而邓小平在谈到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时则看到了生产力因素,比如“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没有明确讲生产关系,只是提出了一个目标,不管你采取的是什么程度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说可以生产关系多样化,但要能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
  
  二、理论的时代性
  
  关于理论的时代性问题,是二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应该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看成是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社会形态的理论。因为转变的起点、条件、国情各不相同,所以该理论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
  比如在中国革命的早期,陈独秀提出了“无产阶级应该帮助资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观点,这在当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随着革命的继续深入发展,这个观点就逐渐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毛泽东就适时地提出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提出了他的“直接民权”观。这比陈独秀的观点更顺应当时的时代潮流。
  邓小平理论时代性体现在:1)对世界潮流的把握。比如,邓小平理论当中的观点认为,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等等。2)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时代的把握。邓小平理论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特征概况为:必须改革和必须多样。3)对中国社会发展时代的把握。邓小平理论中指出,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检验性)
  
  邓小平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宏观实践。
  在邓小平理论中,直接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观点。而邓小平理论中的实践,大部分都属于“自上而下”宏观实践。所谓“自上而下”宏观实践指的是中央给出政策,下面开始试点,好的推广,不好的就收回,不再实行。“自上而下”的实践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产物。
  中国建设的现代化可以叫做“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后发”是指来得晚,“外生”是指并非由于内部因素而需要发展的现代化的。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早发内生型现代化”,比如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过程。
  但不管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还是“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发展现代化的政治前提都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大多数国家在二战结束后都取得了这个政治前提。这其中,“后发外生型现代化”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有来自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压力。内部压力主要来自于国内先进知识分子对落后状况的强烈不满,同时民众也有不满,具体表现在民众对“洋货”的崇尚、喜爱。外部压力则主要来自于很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对现代化资源的垄断。在内、外强大的压力下,这类“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只能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抢得部分资源,即采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而非民间力量。
  邓小平理论的体系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在邓小平理论当中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四、理论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关于邓小平理论体系我们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理解。
  1. 从科学社会主义角度来理解,邓小平理论体系由这样几个主要理论支撑:
  1)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一再阐明,搞社会主义,不能照搬书本,不能搞“两个凡是”,不能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要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一切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邓小平理论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前提。
  2)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同以往人们静止地认识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不同,连续使用了“解放”、“发展”、“消灭”、“消除”、“最终达到”等动词,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除必须自始至终以“发展生产力”为重心,还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逐步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一“最终”的时间概念,很显然指的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之时。如果将其理解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在中国应包括不发达、比较发达、发达三个阶段)结束,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之时,人民才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生活水平,那社会主义将毫无价值可言。因此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的特定要求对象应该是指“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和根本要求。
  2. 对社会主义的整体认识从党的角度来理解,则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对判断中国社会主义标准的认识
  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中,生产力标准并不是一个政党性质判断的根本标准,而是判断一个政党做的工作对不对的标准。
  2)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认识
  这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发展目标,必须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基本政策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基本政策是,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基本政策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基本目标决定基本政策,基本政策是基本目标的必然要求,二者共同构成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纲领。
  3)对党基本路线的新概括
  基本路线就是执政党如何执政的问题。
  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科学地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完成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和政治保证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显示出它的基本内容是一个统一整体,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反映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特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路线的简明概括和主要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这条路线的实质和核心,规定了现代化建设的主攻方向和根本任务,是解决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中心”决定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的坚持,使四项基本原则有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有活生生的“内容”;反之,“中心”又要由“两个基本点”提供政治保障和动力支持。“两个基本点”之间也是相互依存、互相贯通的辩证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保证,它规定着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又为四项基本原则注入了活力,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坚持更具说服力。两者统一于为“中心”服务的实践中。“三大目标”即富强、民主、文明,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取向的理论,是“中心”和“两个基本点”所要达到的社会进步的全面目标,体现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性和先进性。
  综上所述,邓小平理论具有独创性、时代性、实践性、科学性,并且理论本身也已经称为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因此邓小平理论能够成为党的旗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推荐访问:邓小平理论 旗帜 是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