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情感 永恒的关爱] 关爱流动儿童

  情感交流式教育是以师生感情的互相交流为基础,以学生受到教师感情的感染和引导,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乃至世界观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为使学生在情感交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必须做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
  
  一、赢得学生对你的信任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在现代教育中也是完全适应的,学生只有对教师充分信任,才能接受你的教育。怎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呢?
  1.用博大无私的爱去感化学生。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这个受教育的主体自觉地将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意识和外在行动,即实现教育的“内化”。而教师的爱则是教育“内化”的催化剂,这种爱不仅体现在耐心细致的讲解中,更体现在日常生活里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中。我班有一个叫郭辉的学生,入学成绩全校“第一”,开学后不认真听讲,不和人交往,经常捣乱、迟到甚至旷课。终于在他又一次逃学后,我忍无可忍地请来了他的家长――年迈的爷爷奶奶。当我气愤地将他在学校的所作所为告诉他们后,两位老人老泪纵横说:“老师你不知道啊……”接着给我讲了郭辉父母如何离异,都不关心孩子,使他如何从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我后悔了,为我的不调查而对他武断地批评和呵斥。从此,我改变了对他的教育方式,每天中午、晚上放学后,我都会把他留下来,指导他完成各科作业,给他买各种学习用具,给他讲做人的道理和爷爷奶奶养活他的不易,天气不好的晚上就和爱人一起送他回家。中考后,他竟然前进了10名,像变了一个人:不再迟到,不再旷课,也不捣乱课堂。后来他说:“老师,谢谢你,是你让我感觉到了温暖关怀,让我认识到了我不比别人差。”所以,当教师对学生经常付出真挚的爱时,学生就会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对教师的教育就会乐于接受。
  2.利用文体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亲和力。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往往是“尊严”的代名词,尤其是班主任,简直让学生谈“班主任”而色变,更有些动辄就以“请家长”相威胁的班主任,让学生只能“敬而远之”,更别提和你交流情感了。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脱离开教师这个特殊的环境,制造出易于使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的氛围。而共同的活动容易使师生处于情感和心理的放松,并在放松中拉近两者的距离。初一期中考试过后的一次乒乓球比赛,则让我对此更深信不疑。过后许多学生在周记中写道:当看到您在乒乓球台前挥洒自如,当看到你毫无掩饰的笑容和为一个球而与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时,我们忽然觉得您离我们近了,忽然明白了其实您和我们一样活泼好动,爱争强斗胜。我们期待下一次乒乓球比赛的到来!
  
  二、激起学生和你交流的渴望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自以为是,自我崇拜”的时期,要激起学生和我们交流的渴望并不容易,但只要方法得当,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的做法是多用期望性、激励性的语言。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初中学生的这种欲望则更加强烈。“皮格马利翁”效应成功地说明了期望所产生的激励作用。这个实验里,当校长和教师被暗示名单上的学生是“有最佳发展前途者”时,他们由衷地信任这些学生一定会出类拔萃,并将这种信任和期望通过自己的眼神、笑容、态度传递给学生,滋润学生的心田,感动学生的情绪,影响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更加自信,使他们不断进步,这种进步反过来又坚定了教师的信心,如此往复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不断成功。我每一次批改日记时,多用鼓励性、期望性语言,即使学习差的同学也努力用放大镜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缺点也多用诸如“我相信你次下一定不会迟到了”的语言表达,有的学生我甚至还对他美好的未来进行一番“夸大其辞”的描绘,并鼓励他为实现它而奋斗。许多学生都喜欢写日记,因为他们能得到教师的期望和肯定,以及对他们的重视和认可,由此获得心理的满足,产生与教师多交流的渴望。教师的期望和鼓励是实现情感交流式教育,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的关键。
  
  三、把握学生的情感趋向,进行有目的的情感交流
  
  《孙子兵法》中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用在教学中就是你要想成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必须了解受教育对象。我们的受教育对象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既非成年人,又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孩子。这就造成了他们的情感趋向的复杂性,但这并非意味着我们就无从把握。我认为教师只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就不难做到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趋向。
  1. 用自己的眼睛认真观察,综合分析。
  人们的情感、心理等一些内在的东西,往往是以眼神、动作、语言等外在东西表现出来的。同样,学生平时和什么样的同学来往,从事什么样的活动等,也能将他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客观分析,便能搜集到许多有助于我们把握其情感趋向的信息。有个一成功的案例:初一下学年,韩晓直线下降的成绩让我很诧异,但并没有手足无措,而是冷静地将平时观察到的综合分析得出:她是一个多情善感而又十分善良的女孩,很有可能是因为“早恋”问题造成的。于是我找来她的好朋友调查,果然如此。这时我并没有找她来大批特批或现身说法,而是利用日记这一桥梁对其进行引导:你很爱学习,成绩下降只是暂时的,但必须分析出原因来,那只能是你的善良和优柔寡断。你一定明白,红苹果会更好吃。期末考试,她再次提高的成绩证明了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2.经常与家长联系,以便了解更多的信息。
  家是学生展示真实自我的地方,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度过的。要得到“一手资料”,就必须深入到学生家里。但我们又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这时家长便成了我们的眼睛。我非常注重和家长的联系,要求家长们将学生在家里学习和时间支配情况写在家校联系本上,我每天查看,也将学生在学校的情况汇报给家长。这样我就能得到更多更真实的材料和信息,大大方便了我对学生的情感把握。不过要得到家长如此“麻烦”的配合,就必须以尊重家长和真心关心孩子为前提,否则,家长的密切配合只能是空中阁楼。
  
  四、使用恰当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学生是我们进行感情交流的对象,他们都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个性特点。我们进行情感交流的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我使用的方式主要有:日记、家校联系本、个别谈话、开展活动等。前文所举的例子也都涉及了,下面我要向大家重点推荐的一种:期末评语。
  学年结束时,班主任都要给每个学生写评语,对其一学年的优缺点进行总结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要求和希望。而学生也期望知道教师对自己一学年的努力是否满意,因此他们非常重视教师的评语,并会认真阅读,细细揣摩,把教师的肯定评语当成莫大的鼓励,把教师指出的缺点当作鞭策。我特别注重利用这一形式,总是很认真地,甚至是绞尽脑汁地写学生评语。我曾经给一个学习不好,犯错误又屡教不改的学生写过这样的评语:“你我之间,我不知道用教育还是较量更好些,但我知道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当他看到这个评语时,走过来跟我说:“我要求参加语、数、外补考。”后来他假期里还报了学习班。开学时,他说:“老师不放弃我,我没有理由放弃我自己!”由此看来,期末评语写得好,会给学生留下极深的印象,加深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并利用假期充分调节学习,为下学年的冲刺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经过近几年的情感交流式教育的实践,我觉得情感交流教育正是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将自己的较稳定、较成熟的情感渗透给学生,从而使自上而下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和行动的教育模式。

推荐访问:关爱 流动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