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家行政体制改革 [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体制改革趋势探析]

  摘 要:本文阐述了我国现行体育体制的现状,提出了现行体制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就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现行体制的改革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提出体育体制改革必须借鉴其他领域改革的成功经验,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体制,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发展模式。
  关键词:奥运会后 体育体制 改革趋势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转型,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之时,讨论与奥运相关的话题越来越多,其中体育体制的改革是热门话题之一。在2008奥运会前我国体育体制表现出的是一种“举国体制”,它指国家在综合实力还比较弱的情况下为了在短时期内形成突破,从而采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攻坚的一种组织制度,长期以来它在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中,都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举国体制”曾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度集中的单一发展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形成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及在目前新的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日渐突出,如国家对体育包得过多、统得过死、各省市之间条块分割、缺乏流动等问题,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将是必然趋势。
  
  2. 我国体育体制的现状
  
  中国体育体制发展的历程从运作体制上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中国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国家和民族在这个世纪所赋予的文化任务,中国体育已经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任务。然而完成了这个任务并不等于说就已经实现了或者适应了从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的转变,传统体育体制与现代体育体制的碰撞,仍然是目前中国体育的主要矛盾。
  现行体育体制要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条块、分割式的传统体育体制向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开放、依托社会的现代体育体制“转型”,建构起完整的中国现代体育体系,将是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使命。
  2.1 国家“全包干”式体系培养运动员成本过高
  现行体育体制基本是“举国体制”,它的最大特点在于体育部门举全国之力,用纳税人的钱培养运动员,让他们争金夺银为国争光,同时体育部门又垄断了体育行业,政府是多数运动项目的唯一组织者,在这种体制下要想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就必须参加各级体育部门的运动队进入体制。
  我国现行体育体制通常培养一名运动员要10年时间,在这10年中他们的所有花费都是国家支出,少说也得上百万,还有一部分国内国外参加赛事的费用也是由国家支出,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而所获得的金牌的价值与这些费用相比,显得成本过高。有资料对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获得的金牌代价算过账,得出平均获得一块金牌要付出7亿元人民币的代价。不惜花费数以亿计金钱来发展竞技体育,特别是将其中的绝大部分用于培养金牌运动员,这既是对纳税人资源的浪费,更是从根本上有违体育的宗旨和目的。
  2.2 现行体育体制操作的透明度不高
  中国的体育体制与发达国家体育制度相比最大缺陷,就是缺乏透明度。由于发达国家体育采取的是市场化的做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其操作的透明度,也提供了参与竞技运动是否值得的依据,身价数百万美元的美国游泳神童菲尔普斯拍一次广告3000万-5000万日元,日本游泳健将北岛康介其成长完全由自己家庭和学校负责,培养费用也是有据可查的。
  而中国金牌成本的透明度不高,培养金牌选手需要多少钱?是无法简单回答的,原因就在于国家体育管理部门操作不透明,究竟每年的体育事业经费是多少?如何支出?用在参加奥运上的是多少?公众没有适当的渠道来了解这些信息,在这样的情形下,就无法评判这些钱花得值不值了。
  2.3 运动员为金牌一搏定终生代价太大
  现行体育体制对运动员综合素质提高不利,从运动员个人发展角度来看,作为选择运动员生涯来说一旦进入运动队后,就要进行专业的训练,一般都是在青少年儿童上中小学时期,这样他们就失去了上学的机会,以致我国的运动员文化、综合等素质偏低。当他们结束运动生涯后,将面临艰难的择业问题和生存问题,前长跑世界冠军艾冬梅的卖金牌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一例。
  2.4 官员把体育作为政绩工程运作具有时限性
  在现行体育体制背景下,运动员利益、国家利益、体育部门的利益不相一致,政府官员的命运也前所未有的和竞技体育运动的成绩联系在一起,每块金牌都包含着他们的悲喜,牵扯到他们的政绩和升迁,存在着凭个人意志对待体育发展的因果关系,这无疑使竞技体育变成了官员的政绩工程,而带有相当的局限性和时限性。
  2.5 现行体制暴露出运动项目人数配备不平衡
  体育运动项目整体布局不平衡,容易开展的、投资少的、见效快的、技巧简单的、容易得金牌的项目人数过多,如乒乓球、射击、跳水项目等,特别是乒乓球项目接近30人的国家队阵容,而最后拿金牌的就只一个人,这样造成了人员的冗余,浪费了国家的经费;而那些不容易得金牌的项目,运动员人数很少,如田径、马术、冰上运动等,特别是马术这样的项目,很难看见有中国运动员出现在国际比赛的决赛上,与一个14亿人口的中国不相适应,更是现代体育体制不可接受的。
  
  3. 2008年后中国体育体制改革趋势
  
  根据我国体育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趋势来看,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需借鉴国内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2008年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体制会出现一个以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为核心的体育改革局面,并以此促发中国体育的再度繁荣,2008年后中国体育体制改革将有以下几方面的趋势:
  3.1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来调动整合体育资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改变以往体育的发展高度依赖于政府行政和财政的做法,应运用市场机制来调动与整合全国的体育资源,为中国体育战略服务。为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探索通过社会与市场机制来办体育的路子,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体育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并且运用市场化机制对政府体育投入实施管理。原有的政府按计划财政下拨的运行机制必须改革,可以考虑引进市场机制,即采用国际上大型项目通用招标方式,由政府对体育项目投标,各类具有实力与资格的实体均可来参与竞标,由政府和单项运动协会严格把关审查,并对中标者进行严格的审计与监督。最终实现政府、社会、市场三者融合协调的、真正全民参与的体育多元体制。
  3.2 在政府的指导下实现体育的社会化
  在新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按照“社会化服务”的原则,逐步实现政府的事权分离,管办分离,将现在集中于各级政府行政部门手中的职能移交给有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使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各单项运动协会的职能分开。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能转移到对体育事业进行宏观指导,管理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发展规划、管理、监督国家对体育事业的财政投入,代表国家对体育运动实施监督与处罚等等。全国体育总会负责领导全国体育事业的具体事务,包括各非奥项目的管理与竞赛工作,中国奥委会作为一个实体,具体管理中国的奥林匹克事务,而各单项运动协会则独立管理有关运动项目的训练、竞赛等工作。
  3.3 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非线性网状体育机制
  改变以往从中央到地方的线性体育机制,根据国外发达国家体育发展的规律,现代体育的发展应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依托,使之成为体育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构成国家体育总体实力的基础与象征。因此,中国新型体育机制的运行,必须逐渐将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央至地方线型结构转变为以各地大城市为主体的非线性的网状结构。具体而言,就是通过管理体制、训练体制、竞赛体制以及人才选拔体制的改革,逐步形成以各大城市为依托,以市场机制和社会自治为手段,以各类体育比赛为纽带和动力,辅之以政府必要的财政资助、补贴、奖励为激励机制和导向作用的新型运行机制。
  3.4 建立多元并存的训练比赛体制和运行机制
  我国以往竞技体育“一条龙”训练体制,单一的专业竞技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已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必须建立以专业体育、职业体育、业余体育多元并存的运行机制。其一,通过政府的政策导向与资金投向的杠杆作用,对奥运争光的关键项目实施专业队建制,按照国家投入、行业管理、项目招标、严格审计的原则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一批国家级的训练基地,以此来保证一些关键性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其二,大力提倡完全由社会自治与市场自主的职业体育,推动各类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职业联盟发展,单项体育协会对所属项目实施领导与协调,彻底脱离政府行政管理。其三,学习美国NCAA(美国大学体育联盟)的经验,大力促进中学和大学为主体的校际联赛和全国性联赛,通过联赛形成一批体育传统名校,以此作为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基础。
  
  4. 结论
  
  由我国体育现行体制的弊端和缺陷的不断暴露,以及对中国经济和体育发展的极大制约可以看出,现行体育体制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运作,因此要以改革体制为关键,转换机制为核心,加快体育改革步伐,以期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宏观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以社会化体育“市场”机制为主,国家宏观指导与社会各级体育部门、各类体育团体相协调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东升.论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力与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7(06).
  [2]卢元镇.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3]胡小明.“举国体制”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2(1):1-3.
  [4]赵云宏,张秀华.美国竞技体育“霸主”地位之透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5).
  [5]杜电电.论我国政府体育管理职能的转变[J].内江科技,2007(02).

推荐访问:探析 会后 体制改革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