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化安全研究【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摘 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一个民族的全部文化。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语言和制约着语言的形式。由此揭示了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后介绍了高职院校文化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原则。
  关键词:文化 语言 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外语届关于文化教学问题已有十多年的研究,经过讨论至今已达成共识,“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教学必然包括文化教学”(胡文仲,1991)。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1993)更提出:“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新的高等学校专业英语和非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而经过十多年改革已初步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强调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却未把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列入教学要求之中。根据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的四个重要参数――合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正如束定芳和庄智象所说:“很难想象一个不具备某语言社团文化背景知识的人能与该社团的人顺利进行语言交际。”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成功地进行交流,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语言外,还应当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加强学生社会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社会文化能力。
  
  1. 文化和语言
  
  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续下来的各种做法与信念,这些做法与信念的总和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语言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发展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思维形成思想和表达思想的工具。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以及时空观念的总和,可见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语言与文化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像一面镜子,反映一个民族的全部文化,学习语言也就是学习文化。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制约着语言的形式和正确使用,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活源泉。只有对目的语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准确自如地进行外语交际。以breakfast为例,由于中国人的早餐和英美人的早餐迥然不同,如果只知道breakfast在汉语中是早餐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了解breakfast包括哪些东西,在哪里吃,在什么时候吃以及英美人吃饭的习惯,才能充分理解这个词的意义。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外语教学不应当仅仅是语言教学,还应当包括文化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语言知识和教授文化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 文化教学的内容
  
  董亚芬教授认为“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针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而且《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也没有明确提出文化教学的内容,但无论如何,文化教学终归还是要进行的。鉴于目前这种情况,一个权宜之计就是充分利用现行教材,并以之为蓝本,进行文化教学。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与词语有关的文化内容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大系统赖以存在的支柱,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正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伯所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词汇上。”词汇的意义主要有“指示意义”(denotation)和“隐含意义”(connotation)。在进行英语词汇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教授词的指示意义,更重要的是教授词的隐含意义。把词汇教学的重点放在揭示汉、英民族词汇内涵意义不同或相反的词上。教材中有许多与文化有关的词汇可挖掘,如“owl,bat,dog,tiger,petrel,dragon,phoenix...”与动物相关的词以及表示颜色的词等。以“bat”一词为例,对中国人来说,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而西方人对蝙蝠无好感,通常联想到坏特征,如丑陋、凶恶、吸血动物的形象。英语中有as blind as a bat(瞎得跟蝙蝠一样,眼力不行,有眼无珠),crazy as a bat(疯得像蝙蝠)。一些颜色词为不同语言或文化共有,然而他们的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在英语中蓝色(blue)通常表示不快,在in a blue mood或having the blues表示“情绪低沉”、“沮丧”、“忧郁”,a blue Monday表示“倒霉的星期一”。但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却被用来表示肃穆、严肃。又如学生通常把汉语中的“黄色电影”、“黄色书刊”翻译为yellow movies,yellow books,这种词语没有人懂。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中黄色可用来表示淫猥下流,而英语中的“yellow”除了客观上表示颜色外,没有其他联想意义。因此要告诉学生,这里的“黄色”译成英语时可用obscene,vulgar,pornographic等。
  这类含有丰富文化意义的词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还很多,如politics,freedom,ambition,relation等等。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目的语,可见只掌握词语一般意义,不了解其文化意义是远远不够的。
  2.2 与交际环境有关的文化内容
  Thomas在评论语用失误的严重性时指出(1993):“……语法错误可能显示出说话人还未掌握一定语言能力,语用错误可能反映出说话人的人格有毛病。”外语教育专家指出,在语言交际中,操本族语的人与外族人接触中,比较能容忍他们的语言错误和语法错误,而对违反说话规则(这往往是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引起的)则被看作不够礼貌,认为是粗鲁和恶意的流露,严重时影响交流的正常进行。如中国学生路遇外国人时,常用Have you eaten yet? Where are you going? Where have you been? 等言语行为作为问候语,这些问候语对说英语的人来讲,不但不构成问候之力,反而会让他们听起来感到奇怪或反感。用We will think it over.来拒绝外国朋友的提议,让他们觉得要求很可能会被满足。在丰盛的聚餐结束后,告别时用中国的“道歉”语“I am so sorry. I have given you so much trouble”,违背了英语中用感谢语“Thank you so much for a wonderful evening”来表示礼貌。与陌生的讲英语国家人士交往时,往往询问一些年龄、收入、工资、信仰、宗教、婚姻状况等私人话题。每个民族都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如果我们不了解文化差异,就会带来交际障碍。
  2.3 与语法、篇章结构有关的文化内容
  语法方面内容很多,有时态、语态、人称、数、句子、结构等,而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反映着英、汉民族的文化。如英语动词时态通过词形变化表示出来,而汉语的时间需要借助不同的词表示;英语用词根或词尾变化区别词类,汉语单音节、单语素、一字一音一语素现象普遍,无词尾变化。英语与汉语的句子结构也折射出英汉两种文化思维模式的差异。英语句子重形式,结构严谨完备,句子排列顺序是主谓宾(SVO)或主谓(SV),以动词为核心,重分析轻综合,句际、句内之间各因素要用形式逻辑关系词连接。汉语句子重意合,轻形式,句子以词序或语义为中心,句子结构主要靠内容或语义是否连贯,是否合乎逻辑。例如,“He jumped up and rushed out of the door, carrying the net with him to catch that butterfly”,汉语翻译为“他跳了起来,连忙冲出房间,拿着捕虫网去捉那只蝴蝶”。
  美国学者Kaplan认为不同的书面语篇模式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典型的英语文章行文方式是直线型,即每一段落以主题句开头,后接例证句,最后收尾。相比之下,中国学生典型作文方式是螺旋型,即不直接论证段落主体,而是转弯抹角地从各种外围角度间接论证主题。笔者认为要想提高中国学生的写作和阅读水平,仅仅靠增强英语知识或写作技巧是不够的,还应该多进行英汉写作思路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差异。
  2.4 与非语言交际有关的文化内容
  根据著名人类学家Birdwhistell(1970:50),语言至多只占整个交际过程的35%,而其余的信息都要依靠非语言交际完成。非语言行为的文化性使得不同民族的非语言行为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如美国人常伸出舌头表示对对方的蔑视,中国汉族人则以此行为表示惊愕。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以下这个例子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一名颇为出色的中国学生经过层层筛选,终于有资格到一家美国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接受最后面试。敲门进入办公室后,学生发现经理面前放着一张椅子。在经理示意坐下后,他坐下并顺手将椅子向前拉了一下。面试过后,学生自己感觉良好,但结果却意外地被拒绝了。在一般社交活动时,美国人的会话距离往往大于中国人。美国经理事先将椅子放在他认为合适的交谈距离位置上,而中国学生可能是无意识地向前一拉,将距离调整到他认为舒服的位置,可能使美国经理感到不舒服,从而影响了经理对他的最初印象,最终导致了面试的失败。可见,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不容忽视。
  
  3. 文化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3.1 文化旁白
  文化旁白是指在语言教学时就有关教学内容加入文化的介绍和讨论。例如,当语言教学内容涉及西方国家的重大节日(如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等)时,可以顺便介绍节日的起源、庆祝方法和习俗等。在讲到英国人惯用谈论天气开始对话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由于英国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水多,随时都会下雨,所以他们出门时特别关心天气,就像我们中国人关心温饱问题一样,总是以吃打开对话。文化旁白也可以用图片、实物等进行。如教材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蕴含的词汇,用语言讲解有时未必能让学生明白。像hamburger,pudding,sandwich,salad,drive-thru window等,可以利用图片,加上旁白的方式进行;高职高专《新视野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的第5―7课写作分别是关于英文信封和信函的格式,教师可以找一些英美国家的来信,直接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既拓宽了文化导入的途径,又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理解。
  3.2 文化包
  文化包是由教师选一篇介绍目的语文化一个侧面的文章,然后组织文化对比讨论。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就是将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对比,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和认识所要掌握的内容,有利于培养文化意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有效的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文化对比讲解或发动学生进行对比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如高职高专《新视野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的第6单元的“Happy New Year”,首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列举美国人庆祝新年的方式,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中国人是如何庆祝新年的,最后分小组讨论中国人和美国人庆祝新年方式有何异同。又如高职高专《新视野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的第5―7课写作分别是关于英文信封和信函的格式,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谈谈关于中文信封和信函的格式,然后把准备好的英美国家的来信分发给各小组,让他们就中英文信封和信函的格式进行讨论。
  3.3 角色扮演
  胡文仲认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沉浸在目的语文化的氛围中,并亲自同英语本族语使用者亲自接触。但在高职院校,学生很难接触到英美人士,从而经历各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可在听说课上为学生模拟现实生活的交际情景,让学生扮演角色,如进行问候、告别、打电话预约、介绍、邀请、道歉等活动,让学生能在英语课中亲自体验异族文化的“异处”。教师在整个角色扮演活动中,应该积极地成为示范者、教练和引导者。
  此外,可以举办一些介绍西方文化方面的讲座,介绍英美文化的知识。利用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传媒为学生架起文化间的桥梁,给学生提供生动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文学作品往往能提供生动、具体、深刻、全面的材料,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阅读英语文学原著。学生只有不断地积累文化知识,才能对文化的理解力会更成熟、更全面。
  
  4. 文化教学的原则
  
  在文化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实用性原则;阶段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所教授的文化内容必须与学生所学的教材内容密切相关,与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这样不至于使学生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阶段性原则要求所教授的文化内容应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否则文化教学就成了“空中楼阁”。适度性原则要求文化教学是在英语语言教学的框架内进行的,在保证语言教学前提下引入文化教学,它的目的是为语言教学服务,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
  
  5. 结束语
  
  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语言中发现文化,再通过掌握文化去指导我们的英语学习与实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领悟英语的“神韵”。
  
  参考文献:
  [1]Sapir,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Company, 1921.
  [2]Hymes,D.H.“On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J.B. Pride & J. Holmes. (eds.). Sociolinguistics. Baltimore: Pengiun Books, 1972.
  [3]Kramsch,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和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外语界,1997,(1):8.
  [8]陈俊森,樊崴崴,钟华.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9]庄恩平,杨盈.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外语教学的盲点.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2):14-19.

推荐访问:英语 高职院校 教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