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听力app [话轮转换和毗邻应对概念对会话听力教学的启示]

  摘 要:本文从会话分析中话轮转换和毗邻应对概念入手,结合功能语言学言语功能理论,探讨了会话听力语篇的结构和特征。话轮转换以“给予”和“需求”言语角色交替呈现的特点,毗邻应对的类别及对非合意性应答结构的分析,分别对长、短会话听力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话轮转换 毗邻应对 言语功能 非合意应答结构 会话听力
  
  1. 引言
  
  会话听力是目前听力测试中的重要项目,也是影响应试成绩的一大关口。自2005年以来,从托福、专业英语四级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听力部分题型的变化来看,对话比重均有所增加,特别是以长对话替代短对话这一变化,更说明会话听力考查的目标已从对词汇、短语、习语或句子结构的理解转向了对真实交际场景的理解。由于会话听力的考查范围包括应试者对本族语者日常话题的理解能力、运用目的语的交际能力以及对目的语的语用效果的理解能力等内容,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高效听懂对话需要我们给以思考,以选取恰当的角度进行训练。
  会话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交际的最普遍现象。会话分析研究起源于社会学领域,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Sacks、Jefferson和Schegloff几位语言学家着手对洛杉矶自杀预防中心(the Los Angeles Suicide Prevention Centre)的电话记录进行研究,以期发现该类电话会话的结构特征和语用特色。这项研究进而扩展到对日常电话和会话结构的观察和探索中,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话轮转换(turn-taking)和毗邻应对(adjacency pairs)的研究(Paltridge,2000:83)。此外,功能语言学创立者Halliday在从语义角度考察言语功能时,也提出了交际语言有“陈述”、“提问”、“提供”、“命令”四个基本功能,从另一角度说明了话轮转换和毗邻应对的结构和形式。
  会话分析研究认为日常会话中的随意性对话、聊天和一般性叙述是人们交流信息和保持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会话结构、话轮交替和毗邻应对等会话规律能为说话者和听话者提供口头交际中的框架结构和预期模式(Heritage 1995)。为了提高学习者对会话听力理解的充分性,笔者认为对话轮转换和毗邻应对的讨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使我们了解会话的走向和类型,增加听前的预设知识,降低在听解过程中由于信息空缺所造成的听解障碍,从而提高会话听解水平,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2. 话轮转换
  
  话轮即轮流说的话,泛指说话人的话从开始到结束。Sacks和Schegloff(1974)认为话轮由单词、短语和句子等不同的句法单位组成;Nofsinger(1991:80)指出话轮由四种不同的话语单位组成,即独立词语、短语、分句和完整句子。如在Sacks et el(1974:51)列举的下列会话中:
  A:Was last night the first time you met Miss Kelly?
  (完整句子构成话轮)
  B:Met whom? (短语构成话轮)
  A:Miss Kelly. (短语构成话轮)
  B:Yes. (独立词语构成话轮)
  在会话过程中,发话者与受话者不断交换所扮演的角色,即发话者变为受话者,受话者变为发话者,这种角色更替就形成了话轮转换(黄国文,1988:162)。Sacks等人收集了许多话轮转换实例,发现这些话轮均有突出的结束点,参与交际的各方都知道某个话轮中待结束的句法单位类型,这一结束点就是话轮转换之处或称之为话轮过渡关联位置(transition-relevance place简称TRP),话轮转换即发生在此位置。对此Psathas(1995:37)进一步解释说:“当一个话轮即将结束时,便产生了一个相应的过渡区域,而话轮的转换也正是在这个区域内发生。”
  2.1 会话语篇的特点
  一般说来,会话语篇与其它类别的语篇相比,对其结构不易给出规定性说明。例如,某一个主题的会话可能会牵涉到多个主题转换,亦可能是个没有结论的开放式语篇。但由话轮组成的会话语篇仍具有一些典型特征。
  Burns和Joyce(1997)指出会话通常由三部分组成:
  开头部分:开场白(致意和问候,如“Hello,how are you?”)
  确立社会关系的起始话轮(套话,如“How are things?”,“What’ve you been up to since I last saw you?”等)
  中间部分:运用会话策略展开主题,策略包括话轮转换、话轮分配、保持话轮、毗邻应对、合意/非合意性应答、反馈、转换主题、要求确认、会话修补等;
  结尾部分:会话结束前话轮(语篇标记语汇和套语,如“Anyway,Well,I’d better be off”,“Thanks for calling”,使用降调)
  结束语(套语,如“Bye”,“See you”等)
  根据Halliday的功能语篇理论来看,会话语篇的三个组成部分所表达的交际意义是不一样的,开头和结尾两部分表达的是“人际”(interpersonal)意义,从命题信息传递角度看作用不大,但从社交礼仪方面看是至关重要的,中间部分传递“概念”(ideational)意义,具有事务性。换言之,会话分析者也认为口语信息分为事务性(transactional)会话和互动性(interactional)会话,前者用于事物处理,传递由实质性内容组成的话题(topic);后者的作用在于实质会话开始之前用来建立和维持会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故通常会话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属于互动性会话,参与交际方均按照社会规约发出常用套语;但是由于口头交际的可变性因素较多,起社会关系润滑剂作用的互动性会话也可能会出现在各种位置。
  由此来看,会话听解的关注重心应该在中间部分,了解话轮转换规则等一系列策略可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会话语篇的规律。
  2.2 会话听力语篇的话轮转换形式
  Halliday(1985,1994)在讨论言语功能时的研究对象为交际中的会话,并从语义角度来考察“交往”的语法系统。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系统中有三个用于表示功能意义的纯理功能,即人际功能、经验功能、语篇功能。所谓人际功能指在日常交际中,人们通过使用语言不断变换交际角色,以达到在人际之间建立某种关系的目的。如传递信息、或询问对方。因此功能语法认为交际中存在两个基本言语角色和两种交换物,两种言语角色为“给予”和“需求”;Halliday认为言语交际中的两种交换物为“货物和劳务”以及“信息”,也即从物质层面讲,给予和需求的对象可以是货物和劳务;从意识层面上讲,可以是信息。如果把言语角色和两种交换物组合,便构成了“提供”、“陈述”、“命令”、“提问”这四个言语功能。如下表显示:
  
  从语法上的语气来看,“提供”可由各种句式体现,“命令”常由祈使句表达,“陈述”由陈述句来表达,“问题”由疑问句表达。
  通常情况下,在一则会话中,每一个开始的话步必定是四种言语功能其中之一。会话本身是有问有答的,随着会话主题的展开,言语角色和四种言语功能交叉出现,构成了会话语篇话轮转换的鲜明形式。以下为CET 4(2006年6月)听力部分长对话语篇中间部分的话轮转换形式分析:
  话轮一:
  W:We are a small financial company trading mostly stocks and bonds. May I ask why you are interested in working for us?
  M: Your company has an impressive reputation and I always want to work for a smaller company.
  W:第一句言语角色为“给予”信息,陈述功能,使用陈述句;第二句言语角色为“需求”信息,提问功能,使用疑问句。
  M:此句言语角色为“给予”,陈述功能,使用陈述句。
  话轮二:
  W:That’s good to hear. Would you mind telling me a little bit about your present job?
  M:I’m currently working in a large international company in charge of team of 8 brokers. We buy and sell stocks for major clients worldwide.
  W:第一句为反馈,言语角色“给予”,陈述功能,陈述句;第二句言语角色“需求”,提问功能,疑问句。
  M:两句言语角色都是“给予”信息,陈述功能,陈述句。
  话轮三:
  W:Why do you think you are the right candidate for this position?
  M:As a head broker,I have a lot of experience in the stock market,I deal with the clients on the daily bases,and I enjoy working with people.
  W:通过“提问”功能表示“需求”信息,陈述句。
  M:通过“陈述”功能表示“给予”信息,陈述句。
  上例是一个工作面试的对话,此外如2006 CET 4中的旅游信息交流和哈里波特作者罗琳访谈都属此类对话。这类对话主题以提问、回答交替出现展开,言语的角色和功能也以规律形式交替。通过上例分析可以看到,在会话听力语篇中,言语角色“给予”和“需求”、四个言语功能的交叉出现是其话轮转换的主要形式。
  
  3.毗邻应对
  
  毗邻应对是两个不同的发话人所发出的两个相关话段所构成的言语结构(黄国文,2001:8),它包含一个起始话段(initiating utterance)和一种或多种回应话段。根据Schegloff和Sacks(1974)以及Coulthard(1985)的研究,毗邻应对一般符合以下特征:毗邻应对是紧密联系的话轮转换,两个话段分别由不同说话者说出;两个话段分别属于毗邻应对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或者称为起始话段和回应话段,这两个部分的次序不能颠倒;这两个话段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并为人们所熟悉,一般来说,前一话段要求一个特定的应对话段;毗邻应对是一对相继发生的话语交际行为,它们相互毗连、搭配,共同构成呼应或对应的关系。从会话分析角度看,会话结构中比较典型的单位是毗邻应对形式。
  3.1 毗邻应对的类别
  毗邻应对的第一话步和第二话步常常相互依存,常见的应对形式有:问候―问候、提问―回答、陈述―认同、给予―接受、埋怨―申辩、请求―同意、提议―赞同、告别―告别等。例如:
  (1) A:Helen is a pretty girl.(陈述)
   B:I agree.(认同)
  (2) A:Here’s the tea for you. (给予)
   B:Thank you.(接受)
  (3) A:Why didn’t you lock the door when you left?(埋怨)
   B:I did lock it.(申辩)
  (4) A:Let’s go by coach.(提议)
   B:Okay.(赞同)
  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个起始话段的回应并非总是表达同意或接受的支持性答语,也会出现表示对抗含义的答语。也即在毗邻应对中作为回应的第二话步存在着选择等级(preference organization)。会话分析者和语言学家提出有些话段虽然都可以作为毗邻应对中的回应话段,但具有不同的合适性,第二话步按照语义可分为合意性应答(preferred organization)和非合意性应答(dispreferred organization),表支持意的为合意性应答,表对抗的为非合意性应答。例如:
  (5)A:What time is it now?(起始)
  B:(a) It’s half past ten.(支持)
   (b) Why should I tell you? (对抗)
  (6)A:Helen Young is a functional linguist.(起始)
  B:(a) Yeah,I know. (支持)
   (b) I think you are wrong here. (对抗)
  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来看,起始话段的四个言语功能“陈述”、“提问”、“提供”和“命令”,可以有表示“支持”和“对抗”含义的两种回应话段。即:陈述―认同/反驳、提问―应答/不承担责任、提供―接受/拒绝、命令―遵从/不服从。
  在日常会话中,人们普遍遵守Grice的会话原则进行交际。一般来说,我们倾向于使用能促进社交一致性和避免冲突的毗邻应答(Atkinson & Heritage,1984:265-80)。在会话活动中,约定俗成的合意/非合意行为特征都具备某种内在结构,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体现合作和同情,并把冲突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Atkinson & Heritage,1984:55)。
  在听力测试中,所出现的会话语篇都是经过整理和编辑的。其中的短对话由男生和女生两个话步组成,构成了一个毗邻应对。以2006 CET 4为例:经统计,两次考试共16个短对话,其中合意应答的毗邻对占11个,非合意应答的毗邻对占6个。试举例分析两个非合意应答,以观察非合意应答结构的特点。
  (7)M:Are you telling me you don’t have a house-keeper?
  W:No,we don’t. If you make a mess,you clean it up
   yourself.
  (2006年6月CET 4第12题)
  该对话起始话段是一个充当“提问”功能的疑问句,回应话段中是“不承担责任”(disclaimer)的对抗性应对,随后的条件句是以具有“给予”功能的陈述句,回应对方需要的信息。
  (8) W:I hear that the Edwards are thinking of buying another
   house.
   M:Should they be doing that with all the other expenses they have to pay? Anyhow,they are over 70 now,their present house is not too bad.
  (2006年6月CET 4第13题)
  该对话起始话段是具有“陈述”功能的陈述句,回应话段不是表示认同的语句,而是表示“反驳”的疑问句。其后以anyhow引导了反驳的理由,为对方提供信息。限于篇幅,本文不能对试卷中其它非合意应答作一一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会话中为体现对话的合作和同情原则,非合意应答之后往往会附加更多的信息,其目的在于削弱非合意应答可能引起的冲突。
  3.2 发出非合意性应答结构的方式
  非合意应答结构通常比合意性应答结构复杂,为了缓和表示对抗意义的语段的强度,说话者会使用一些策略达到此目的。根据Davidson(1984)的观点,从“接受”到“拒绝”,语段结构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暗示着人们在对某个需求说“不”时,必须付出更多努力,使用更多语言资源。因此,非合意性应答结构话段一般较长。多用一系列可选成份引出对抗性应答语。Yule(1996:81)共列举出下列11种表达非合意性应答话轮的可选成份:
   方式 例子
  (1)Delay/hesitate(迟疑/犹豫)pause,er,em,ah
  (2)Preface(引发语)well,oh
  (3)Express doubt(表达怀疑)I’m not sure,I don’t know
  (4)Token yes(yes象征语)That’s great,I’d love to
  (5)Apology (道歉) I’m sorry,what a pity
  (6)Mention obligation(提出义务)I must do X,I’m expected in Y
  (7)Appeal for understanding(请求理解)You see,You know
  (8)Make it non-personal(推及他人)everybody else,out there
  (9)Give an account (给出理由)too much work,no time left
  (10)Use mitigators(使用缓和语)really;mostly,sort of,kind of
  (11)Hedge the negative(模糊限制否定语)I guess not,not possible
  下例对话中起始话段为邀请,回应话段为表示拒绝的非合意性应答,说话人采用了多种方式避免直接的拒绝,起到了降低冲突缓和语气的作用。
  A: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the movies on Friday? (邀请)
  B:Uhhh...(迟疑)
   I don’t know for sure. (表达怀疑)
   I think I might have something on that night.(给出理由)
  Can we make it another time?(拒绝)
  (Paltridge,2000:91)
  通过上述归纳,我们可以对听力测试中出现的非合意性应答结构做到心中有数,在听到如well,I’m not sure,I must do... really等缓和语和模糊限制语时,应在头脑中建立此类结构的语义模式,并及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后面紧跟的信息上,因为这通常是提问的焦点。
  
  4.结语
  
  话轮转换和毗邻应对两概念对会话听力的启示在于揭示会话语篇的结构,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预设知识,从而减轻其听的过程中的认知负担。通过运用会话分析研究和功能语言学言语功能理论,本文发现了会话语篇中“给予”和“需求”功能的交替出现是话轮转换的重要形式;对毗邻应对类别的分析和归纳启示我们在进行短对话听力训练时,可根据不同种类集中训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富于更多语用含意的非合意性应答结构,应把出现频次较高的缓和语(mitigators)和模糊限制语(hedges)当作标记(marker)来处理,在听到如well,you see,you know,I guess not等用语时,应能够激活对这类应对结构的记忆储存,并把注意力放在后面的信息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比于依赖单纯输入量的增加和积累使学习者会话听解水平的自然提高,理论层面的会话分析可以使学习者了解会话的规律、构成和发展步骤及方法策略,势必会对提高会话听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随着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理论知识可以用于指导听力教学,丰富听力教学理论,这样可以逐步完善听力教学模式。本文运用会话分析研究和言语功能理论指导会话听力教学,意在为会话听力教学探寻一定的理论支持,通过丰富语用知识进一步提高会话听解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Paltrige,B.,Making Sense of Discourse Analysis [M]. Brisbane:Merino Lithographics,2000.
  [2]Heritage,J. Conversation analysis:methodological aspects. In U.M. Quasthoff (ed.)[J]. Aspects of Oral Communication,Berlin:Walter de Gruyter. 1995.
  [3]Sacks,H.,Schegloff,E.A. & Jefferson,G.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 Language,1974.
  [4]Nofsinger,R.E.Everyday Conversation [M].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Inc.,1991.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Psathas,G. Conversation:The Study of Talk-in-Interaction[M].Thousand Oaks,CA:Sage,1995.
  [7]Burns,A.,& Joyce,H. Focus on Speaking [M]. Macquarie University,Sydney:NCELTR,1997.
  [8]Halliday,M. 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2nd ed. London:Arnold,1994.
  [9]Halliday,M. A. K.,& Hasan,R. 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Vic.:Deakin University,1985.
  [10]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Coulthard,M. 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M]. Harlow,Essex:Longman,1985.
  [12]Atkinson,J.M.,Heritage,J(Eds),Structures of Social Action:Studies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13]Davidson,D.,Inquir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 [M]. London:Clarendon Press,Oxford. 1984.
  [14]Yule,G. Pragmatic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http://www.省略/down/10388/,CET-4资料.

推荐访问:轮转 会话 毗邻 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