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结构 [英语“招呼语”之会话结构分析]

  摘 要:本文收集了三十六个英语会话,其内容主要是关于打招呼这一言语事件。通过对招呼语之会话结构分析,发现操英语本族语人士编的对话包括三个序列:招呼及称呼序列,问候序列以及闲聊,揭示了英美人在言语交际中采取的礼貌策略。
  关键词:会话结构 话轮 相邻对
  
  1.引言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1972)认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四部分组成:形式上的可能性、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语境中的适宜性和现实中的实施情况。其中第一部分体现为语言形式的准确性,相当于Chomsky的语言能力,后三部分体现为具体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合适性,常被通称为语用能力(何自然1997)。
  近年来,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目的已成为国内外外语教学界的共识。人们认识到,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发生误解、冲突,这不仅与交际者的语言能力有关,更多地与他们的语用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Thomas(1983)把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的失误称为跨文化语用失误。
  目前国内对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这一课题加强了研究,并有成果问世,如何自然(1986、1988)、王得杏(1990)、洪岗(1991)、邓炎昌、刘润清(1991)等都注重于对单一的话语,或说话人单方面的言语行为进行研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交际目的不总是通过一句话或一个话轮来完成的,有时要通过整个言语活动才能实现。因此,如果把分析单一的话语扩大到相对完整的言语活动显然有助于把交际过程引向深入,这也是语用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何兆熊1997)。
  
  2.分析方法及语料来源
  
  会话分析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以Sacks,Schegloff,Jefferson为代表的民族方法论者便致力于研究会话结构。他们通过对会话的深入研究,概括出一些重要的会话结构特征,并提出了话轮及话轮的转换、相邻对等概念(Sacks,1974;Levinson,1983)。本文先对操英语本族语人士所编的“招呼语”会话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一个完整的“招呼语”由哪些序列构成,会话参与者的发言如何构成相邻对,他们的话轮如何进行转换。然后对中国人所编的对话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比较两种教材中会话结构的不同之处。
  本文从最近二十年国内外出版的教材中收集了三十六个英语会话,其中操英语本族语人士编的对话有十四个,来源是诸如Culturally Speaking(1986),Family Album U.S.A.(1993)等教材。
  
  3.会话结构分析
  
  熟人之间的“招呼语”是一个仪式化的事件,由几个结构严密的相邻对构成,而且每个相邻对中的话语有些公式化。本文以以下两个对话为例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归纳出“招呼语”言语事件的具体结构特征,揭示其仪式化的本质。对话中的话轮用“T”表示。
  例1
  T1 Jim:Good morning,Louise.
  T2 Louise:Oh,hi,Jim How’re you doing?
  T3 Jim:Just fine,thanks.What are you working on?
  T4 Louise:I’m working on yesterday’s tape.
  对话由三个相邻对组成:双方相互招呼及称呼(T1&T2)构成了第一个相邻对;第二个相邻(T2&T3)由双方的问候组成;从第三个相邻对开始,双方开始闲聊(T3&T4)。
  例2
  T1 Carol:Hello,Harry.
  T2 Harry:Hi.
  T3 Carol:How’s your jogging coming along?
  T4 Harry:Fine. I just ran a quarter of a mile.Not too fast,of course.
  T5 Carol:Really?That s good.
  T6 Harry:Yes.I jog now everyday except if it rains...How re you doing?
  T7 Carol:Okay.I started a diet two weeks ago.Can you see I’ve lost about ten pounds?
  T8 Harry:Yes,I can.How much do you want to lose?
  T9 Carol:Oh,about twenty-five pounds.
  例2由6个相邻对组成。比较上述两例,发现两点不同之处。首先,例1中,Louise用“How’re ya doin?”来问候对方,而例2中Carol用“How’s your jogging coming along?”。其次,例1中问候“How re ya doing?”只构成一个相邻对(T2&T3),而例2中问候“How re you doing?”构成了两个相邻对(T3&T4,T6&T7)。然而,这两点不同之处都只是语言表层的变化,“How s your jogging coming along?”其实是“How are you?”问候的具体化,都实施了问候这一言外之力,因为双方主要目的是表示自己的友好和关心。例2中,第三相邻对(T6&T7)在言语行为的本质上是第二相邻对(T3&T4)的重复。这些语言表层的变化在其他十二个对话中也有出现,如,“How s life?”,“How are you getting on?”等。
  根据以上分析,“招呼语”会话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序列:招呼及称呼;how-are-you问候;闲聊。
  3.1招呼及称呼
  招呼及称呼通常一起出现在对话的第一话轮中,是整个言语事件的必须部分(obligatory part)。熟人见面通常会说“Hello,Harry”之类的话以相互问好。
  打招呼是一个典型的相邻对,其始发语和应答语是相对稳定的,即其第一部分的话所施行的言语行为预示着第二部分的话所施行的言语行为。语料表明,一方打招呼之后另一方必然会给予相应的回问。
  “招呼语”是一个相对非正式的言语事件,人们在称呼对方时大多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表示双方平等的地位和亲密的关系,例1和例2都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在一方感到与对方社会距离较远时,才用Mr.或Mrs.,或加其他头衔来称呼。
  3.2“how-are-you”问候
  问候序列一般出现在招呼及称呼之后的话轮中,有时也与招呼及称呼序列一起出现在第一话轮中,如“Hi,Jennifer,how are you?”。问候序列也是“招呼语”整个言语事件中的必须部分,构成一至两个相邻对,尤其是人们有一段时间没见面后,往往会互相致以问候,如“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或“How’s life?”。从形式上看这是一个问句,但其言外之意只不过是问候,回答都比较简短,如“Fine”,“Pretty good”等,而且对回答是否符合事实也无严格要求。
  在所收集的十四个对话中只有三个对话没有出现这一序列。分析其原因,在其中两例中,说话者的注意力在对方做的事情上,在打招呼之后他直接问“What are you doing here?”而不是“How are you?”。另一例中,说话者用了另一种句子形式“We have both been excited about seeing you and having lunch with you today.”来表示礼貌的问候。
  在一些对话中,“How-are-you”问候还能引出闲聊话题,成为双方从问候到闲聊的过渡点,如:
  例3
  Philip:Mr.Hopper.
  Hopper:Oh,hello,Dr.Stewart.How are you?
  Philip:I m just fine.How s your family?
  Hopper:They re all fine.Sally still gets a few earaches-but just now and then.
  Philip:Lots of young kids get them,they’ll stop soon.
  3.3闲聊
  闲聊是“招呼语”言语事件中的第三个序列,是可选部分(optional part)。闲聊的话题涉及的范围很广,如天气、假日、工作等等。人们在闲聊时往往避免谈及一些影响个人隐私的问题。《“闲聊”会话活动类型研究与跨文化语用失误》一文(吴格奇2002)主要讨论了哪些话题可以自由谈论而哪些话题却是尽量避免的,这里主要对闲聊时话轮的控制与转换的特点进行论述。
  分析操英语本族语人士所编对话的话轮,可以归纳出以下三个特点:
  (1)话轮转换随意频繁。在闲聊时,会话双方都会积极引出话题。话题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展开,交际的一方不一定要等到对方说完时才接下去说话,相反,他们往往会采用一定的语用策略,偏离一般的话轮转换规则,在对方的一句话中间插进去说一个词或一句句子,以活跃闲聊的气氛。如例2中的T5“Really?That s good?”就是Carol在Harry还没有介绍完他的慢跑时插入的一个话轮,向Harry提供信息,表示对当时谈论的话题很感兴趣,鼓励Harry展开话题。Harry也积极地询问Carol的近况(T6),以便Carol展开话题。
  (2)每人所占话轮较平均。在这种轻松随意的交谈中,会话双方都积极主动地提供信息而不是机械地一问一答。一方在提供必要的答复之外总会一定程度地拓展所谈论的话题,如加上自己的主观评价或反过来询问对方一些问题,体现双方平等随和的社会关系。
  (3)每人所占话轮比较短。在第一点中我们谈到会话双方可以随时插入自己想发表的意见而不至于显得唐突。这些意见通常是听话人提供的反馈信息。反馈是听话人提供信息的一种方式,如听话人表示对当时谈论的话题很感兴趣。有时候,听话人也可以通过反馈,接过话轮,促使话题的展开及发展。如在上例中,对于Bev的介绍,“I m a graduate student at Columbia.”,Jim作出了“Oh, are you?”的反应,以鼓励Bev对这个话题提供更多的信息。这体现了交际双方谈话的灵活、随意性,以及会话参与者采用适合这一场合特定的语用策略,以自然展开话题,推进双方关系发展。
  
  4.建议
  
  对于大多数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教材是他们接触英语的主要渠道。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按照汉文化的模式编写成的英语会话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语用失误,这种会话尤其对于出国人员的培训会造成不良的后果。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英语学习提出以下建议:
  (1)以英语言文化为背景,把介绍英语语言知识和英语民族的文化习俗、社会价值观结合起来,使英语学习者在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习得英语言文化。
  (2)避免介绍固定的文化知识,而应把不同社会阶层、年龄、性别的英语本族人参与的真实、具体的对话作为范例,使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言文化的理解具体化。
  (3)把对话设置在具体的会话活动类型中,使英语学习者能掌握如何在特定的会话活动类型中利用有效的语用策略来实现自己的交际意图。
  
  参考文献:
  [1]Gu,Y.G.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0,(14).
  [2]Halmari,H.Intercultural business telephone conversations:a case of Finns vs Anglo-Americans[J].Applied Linguistic,1993,(4).
  [3]Tuning in the U.S.A[M].New York:Maxwell Macmillan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1994.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王得杏.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6]嵇伟武等.实用英语口语技能[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
  [7]马正选.大学英语口语教程[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8]王守元等.交际英语口语[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9]吴祯福等.英语初级口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
  [10]姚秀清等.实用家庭英语[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1.

推荐访问:英语 会话 招呼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