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要面向_面向大学生素质提高的多媒体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摘 要: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而目前高校大学生综合知识的欠缺则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不利因素。本文试就高等院校加强多媒体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及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素质教育 多媒体基础 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是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教育目标,而作为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的大专院校,则承担着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多媒体技术基础课程改革是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普遍不足和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普遍较高的现实,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在我校范围内的一次尝试。
  
  引言
  
  新世纪,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人们切实感受到了各种新技术的层出不穷,比如MP4、等离子、蓝牙、3G、GPS、蓝光DVD以及网上银行等。人们在试图了解这些新技术的时候,才发觉到自己知识的不足,甚至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对此也是不甚了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科技知识的更新周期变短;另一方面是高等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相对滞后,不能完全跟上新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
  通过对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笔者发现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现代比较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知识了解得不够深入。多媒体技术基础是以讲述多媒体计算、存储、网络应用和网页编程语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内容涵盖了声音、图像、数字电视的基本知识和压缩方法,CD、DVD存储器的存储原理,多媒体网络应用的特点,因特网、多播和多媒体通信的基础知识以及网络语言。目前,高校虽开设了计算机文化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只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做讲解,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而大多数专业课程中,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设置的多媒体相关内容针对性又太强,造成了大学生在多媒体基础知识领域的空白,容易形成知识结构上的脱节,这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目前,国内许多大学都已经开设了多媒体技术基础的专项课程,清华大学早在2000年就设立了“多媒体技术基础与应用”的网络课程并向全校开放;北师大也在2001年针对教育技术学和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该门课程,都普遍受到好评,这些措施能够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增强学生的多媒体基础知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对于培养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1 高校多媒体基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科普的需求
  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中收录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来源是电视,高达91.0%的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技发展信息。但电视节目的播出和公众能否理解科学是否具有必然的联系还有待研究。公众只是把电视作为最重要的信息源,电视上的科技信息大多是影像一闪而过,很难给人思考的时间,对于大部分的普通人群,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所看到的内容转化为自己可理解的知识。
  从各国的调查数据看,互联网还不是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在中国。2005年的调查显示,公众通过“互联网”获得科技信息的比例仍然最低(7.4%),这个数据与2003年相比提高了1.5个百分点(2003年,5.9%)。国外的这个比例一般也在10%左右。但美国的调查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专门科技信息最主要的来源。
  针对目前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大众人群普遍缺乏科学知识普及途径的现实状况,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加大对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的普及,改革目前的信息技术文化教学,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
  1.2素质教育的需求
  素质教育既是一种现代教育思路,又是一种现代教育目标。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在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人的其他素质的培养,包括综合素质、心理素质等。素质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即培养学生从外部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大学素质教育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二十世纪下半叶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促使人类社会正在向着一个与工业经济时代不同的新的经济时代迈进,即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时代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对劳动者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综合素质方面。很难想象作为科技承载者的在校大学生们竟然对基本的科技名词都不了解,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要求的目标相去甚远。
  1.3社会的需求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5月的调查研究报告《关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对上海、深圳的八家高新技术企业高层访谈的基础上,归纳了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以及由这些特点所决定的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高新技术企业在选拔人才时既重视专业基础知识,更看重思想道德、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所学的知识比较陈旧,新的内容少,关于高新技术方面的知识就更加贫乏。例如,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提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材料科学仍是多年前老教材的内容,缺少有关新型功能材料的知识。对于一些高新技术如液晶平板显示的理论及产品制造、芯片制作工艺等,高校缺乏相关专业和课程的设置,这方面的师资和实验设备基本是空白,毕业生到企业后,起码要经过两年时间的培养才能逐步适应工作。
  
  2 加强多媒体知识普及,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2.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行多媒体基础教学改革。
  改革学科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使其适应市场需求,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源头保障。高等院校应该按照社会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这样可使人才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要把握其全局性、前瞻性、科学性,要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相适应,大力发展多媒体基础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要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需求来进行,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来培养学生,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拓宽毕业生求职空间。
  对大学生而言,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学习是一种全新的体验,这对于他们本身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增强都是积极有益的;同时,这些多媒体技术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有利于大学生业余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从而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学习多媒体基础知识,在提高大学生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还能增强参与相关科技文化交流的能力,真正实现和社会的互动,做到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2增强综合素质,提高适应能力。
  新形势下,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决定的,这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受一定的科技水平、经济体制、社会制度、教育模式等影响,有着明显的时代性、时效性和地域性。
  二十一世纪的学科在不断分化的同时,又相互交叉渗透,即学科的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呈现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呈国际化、社会化的趋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人文社会学科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明显。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所培养的人才基础要扎实,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及适应性要强,而基本的科技知识则是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的基础。
  2.3构建符合新世纪要求的教学模式。
  大学素质教育的兴起是高等教育面对新世纪社会和科技发展挑战的必然选择。新世纪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使人类面临着复杂的局面,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在教育目标上做出重大选择。
  在高校的全部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中推广多媒体基础知识教育是根据新时期的要求做出的新的选择,其宗旨是在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质,弥补大学生知识领域的欠缺与不足的同时,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从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4进一步发挥继续教育的作用。
  对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主渠道问题,众多学者提出过不同的意见。吴国盛认为大众传媒应该成为我国科学传播的“第一主力”。朱效民认为:“提高全体国民科学素质水平的主阵地在于学校的正规科学教育;面向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的主渠道在于大众传媒;而科学教育的改革实践、科学普及的深入开展都离不开广大科学家的积极参与。”如果从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数据看,还有一个应该重视的渠道被忽略了。学者李大光在2001年进行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对中国、欧盟、美国、日本和加拿大不同年龄段科学素养人群分布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具有科学素养的公众大多分布在29岁以前年龄段,从30岁开始急剧地下降。
  如果分析原因,这可能和我国的继续教育不够发达有关。继续教育是指已经脱离正规教育,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继续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基础,对于30岁以后人群的多媒体知识普及工作,依靠继续教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在继续教育课堂开设多媒体基础知识课程,进一步提高社会人群的创造能力,在目前新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也是切实可行的,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郝克明,马陆亭.关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7,(6).
  [2] 林福宗.多媒体技术基础(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李德洲.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集团经济研究,2007,(7).
  [4] 佟贺丰.对“公众科学素养调查”部分数据的再思考[J].科普研究,2007,(8).
  
  (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教学改革资助项目,编号JG-ZZ05005)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多媒体技术 面向 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