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 英汉成语文化差异及翻译对策

  摘 要: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作为语言精华的成语更是沉积了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英汉成语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共性,更显示其个性。成语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英汉成语的互译已成为翻译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翻译时,不仅要体现原语成语的涵义,还要准确传达原语中蕴涵的文化色彩,最大程度体现原语中的“神”。
  关键词:英汉成语 文化差异 翻译标准 翻译方法
  
  一、引言
  
  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传统上翻译活动一直被看作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仅仅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翻译研究也一直是以语言分析和文本对照为主要任务。但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翻译研究领域内引起了一场变革,即翻译研究领域内的“文化转向”。的确,翻译绝对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是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内涵。对英汉成语更是要把握其隐含意义,找出它们的文化共性和差异,找到最适合的翻译方法。
  
  二、英汉成语的文化共性
  
  由于人类的生活模式、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基本相同,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观察事物及表达思想感情方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有些是不约而同的巧合。如BURN ONE’S BOAT与“破釜沉舟”,前者是出自古罗马恺撒大帝出征作战时为了使士兵下定决心,决一死战,使士兵没退路,烧毁战船,后者则是出自楚霸王项羽,他“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甄,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生还”。这样的成语可谓形似、意似乃至神似,这种现象是文化的重合,即两种文化共性的东西。
  但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成语中间的差异都是文化差异的具体的表现。
  
  三、英汉成语的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先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为社会上所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成语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无不打上了人类文明和民族文化的烙印,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语言上的烙印使得英汉成语表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
  1.起源差异即历史典故的不同
  首先,英汉成语都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但同中有异。英语成语受基督教的影响,反映了基督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而汉语成语则受儒教、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如“养儿防老”是儒家的思想。
  其次,很多英语成语有着相当明显的比喻意义,其中不少有着一定的历史或神话典故,有一部分因使用范围广、历史久,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都能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如Tower Of Ivory象牙之塔,比喻脱离实际生活的文学家或艺术家的小天地,SPHINX’S RIDDLE斯芬克斯之谜,比喻难解之谜,THE HILL OF ACHILLES比喻致命弱点等。一部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仍然很难通过字面意思来理解它们的意义,如HANG ON SB’S LIPS(言听计从),TO BE FULL OF BEANS(精力充沛)等。而汉语的成语主要来源于浩瀚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等都来源与寓言故事。
  2.地理环境的差异
  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一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岛上任何一地距海边的距离都不超过120公里,因此英语里有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成语,如AS WEAK AS WATER(弱不禁风),TO MISS THE BOAT(错失良机),TO TRIM THE SAIL TO THE WIND(见风使舵)等。而中国地处亚欧大陆,地域辽阔,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因此汉语中相当一部分成语与农业和土地有关。如“斩草除根”、“面如土色”、“风调雨顺”等。
  3.英汉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在成语形成中有较多的反映,特别是表现在动物形象上。而最典型的就是对狗和龙的态度上。
  首先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英语中和狗有关的成语大多是褒义,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而汉语中则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大多含有贬义,如“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等。
  再次是对龙的态度上。在西方英语国家,龙是一种凶残肆虐的能喷火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如A DRAGON指的是飞扬跋扈的人,CHASE THE DRAGON指的是服用毒品等。而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龙是象征吉利的动物,在封建社会,龙代表帝王,因此,汉语中和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是褒义,如“乘龙快婿”、“望子成龙”等。
  4.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国家,人们信仰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成语,如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无所不能);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等。而汉语则受儒教、佛教、道教的影响,产生了“借花献佛”等反映佛教的成语,“乐极生悲”等反映道教的成语和“平安是福”等反映儒家思想的成语。
  5.比喻联想的差异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思想是客观的反映,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同的民族往往用不同的联想比喻表达同一思想。在汉语中,我们比喻做事情之前已经有了全面的考虑,可以用“胸有成竹”,这是出自苏轼原语,意思是说,画家在画竹之前,先必在脑子中产生竹的形象,此成语就此得出;但用英语就不能直接翻译成“HAVE A BAMBOO IN HIS STOMACH”,而要用意义相等的英语成语来套译“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因为首先是竹子不是英国土生土长的植物,甚至BAMBOO这个词也是外来词,因此英国成语不可能用上竹做成语的形象比喻;“开门见山”也不能直接翻译成“TO OPEN THE DOOR AND SEE THE MOUNTAIN”,英语则要说成“TO 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再如“粗枝大叶”、“眉飞色舞”、“扬眉吐气”、“纸醉金迷”等都是如此。
  通过上述对英汉成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成语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所以在英汉成语的翻译过程中,既要符合本族语的习惯,又要保留目的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英汉成语翻译的标准和具体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英汉成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在翻译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为前提,寻求对等是不够的,把握英汉成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才是翻译英汉成语要多注意的事情。
  关于翻译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从清代翻译家严复于1898年提出的“信”、“达”、“雅”,即忠实原著、译文流畅、文字典雅;到1951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传神”论,这是比“信”、“达”、“雅”更高的翻译标准;之后是196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的翻译“化境”之说。再到张培基先生提出的“忠实通顺”,到美国著名的翻译学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中心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所谓忠实的表达原文的意义,指忠实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三个方面。但不是原文的每句话或每个词汇同时具备了这三种意义,尤其是任何两种语言文化不可能完全相同,要把原文的三种意义全部再现于译文常常是不可能的。所以如果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由于文化的差异出现矛盾,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应当服从隐含意义。总之,隐含意义也就是原文意欲表达的意义是最重要的。在成语翻译中,我们经常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就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英汉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采用直译的成语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成语中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或是直译后一目了然,不至于产生误解的。一般适用于一些因为使用范围广、历史久、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都能为译文读者所接受的成语。如:AS WISE AS SOLOMON(聪敏睿智),WASH ONE’S HANDS OF(洗手不干,撒手不管),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BE IN THE SAME BOAT WITH(同舟共济),DRAWING A CAKE TO SATISFY YOUR HUNGER(画饼充饥),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A GENTLEMAN’S AGREEMENT(君子协定),A FIRE ON THE CITY WALL BRINGS DISASTER TO THE FISH IN THE MOAT(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2.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翻译时仅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又无法找到对应的同义成语可以借用时,就可以用意译法,结合上下文灵活传达原意。如:IN FAIR WHETHER PREPARE FOR THE FOUL如果译成“晴天要防雨天”,不如译成“居安思危”或是“未雨绸缪”;TALK THROUGH ONE’S HAT则译成“胡言乱语”;TO BE AS POOR AS JOB译成“家徒四壁”,NEITHER FISH NOR FOWL译成“不伦不类”;NO RESPECTER OF PERSONS译成“一视同仁”;BY THE SKIN OF ONE’S TEETH译成“九死一生”;CALL A SPADE A SPADE如果译成“就把铲子叫做铲子”,不仅晦涩难懂,更让人莫名其妙,所以只翻译它的隐含意义,译成“直言不讳”。
  3.套译法
  当英汉成语在内容上不谋而合,又具有相同的内涵,在结构、感情色彩和修辞意义上都比较相近时,成语的翻译就可以用对等翻译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保留原语的形象和风格,而且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简单易懂,可以让译文读者轻松地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从而顺利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如:CASTLE IN THE AIR译成“空中楼阁”;A BOLT FROM THE BLUE译成“晴天霹雳”;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译成“半斤八两”;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译成“一箭双雕”;HANG BY A HAIR译成“千钧一发”。
  但是,这种方法要慎用,因为有些看上去相同,但可能实际的语气轻重不同,无法对等。另外一定要注意成语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以免使原成语失去原有的民族色彩和异国风味。
  4.直译法和意译法的结合
  直译和意译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或者说没有绝对的直译也没有绝对的意译,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为了保留原文形象,并能使译文畅达,对英汉成语也可以部分直译,部分意译。如PICK UP THE EVIL BY THE ROOTS译成“斩草除根”。
  
  五、结论
  
  总之,在英汉成语的翻译中,要根据具体的内容、具体形式,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为了保留原文形象,能直译则尽量直译,即按字面翻译。不能直译时,我们不能因词害义,应该翻译其隐含意义。如能找到意义完全对等的成语,我们也可采用套译法。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词组或短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涉及到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典故等知识。所以要求我们要系统地学习英美文学,了解更多的英美历史和风土人情。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中文修养,才能神形兼备地翻译英汉成语。翻译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它的艺术美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的范畴。
  
  参考文献:
  [1]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2]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中国翻译,1999年,第三期.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文化差异 英汉 成语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