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悲凉的浩歌 求贤若渴的真情:慷慨悲凉

  摘 要:本文赏析了曹操《短歌行》,认为这首诗既有博大深广的思想内容,又有巧拙互用的艺术手法,诗人起伏不平的心情,复杂多端的感慨,全包孕在了字里行间。   关键词:短歌行 慷慨悲凉 求贤若渴
  
  【原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佳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赏析】
  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天下大乱,雄豪并起”,“权臣专朝,贵戚横恣”的东汉末年,深切感到这正是一个用武之世。因此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怀抱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灭尽豪强,统一中国,平定天下为己任,异军突起,活跃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作为建安文学的领袖,曹操“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他于戎马倥偬中不忘吟咏,“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他的诗大多以广阔的社会为背景,着重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感受,抒发他政治家、军事家的抱负和胸襟。由于长期的戎马生涯,使诗人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加上他高深的文学修养,形成了他的作品特有的气势雄伟、苍凉悲壮的风格。正如前人所说“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宋・敖陶孙《�翁诗评》)。《短歌行》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短歌行》多用作宴会的歌辞。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韵,共八解(犹八章)。诗的开头两章写欢宴之际,感到年华易逝,慨叹人生短暂犹如朝露易干。那么,诗人为何有此感慨?萦绕心头的“忧思”又为何难以排遣呢?
  这首诗大约写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大战的帷幕行将拉开,这时诗人已经五十四岁了。他在二十岁由州郡推荐“孝廉”入仕,三十多年中,纵横天下,先后削平了吕布、张绣、韩遂、马超、袁绍、袁术、刘表等割据势力,征服了乌桓,基本统一了北方。但南方孙权的势力还很强大,他“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固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虽亡命荆楚,但自称帝王之胄,以匡扶汉室为号召,其势不可小觑。因此,曹操虽在人力、物力上占绝对优势,但鹿死谁手,心中尚无把握。想到功业未成而老之将至,诗人怎能不感慨万千?
  诗的第二章就是“忧思”的注脚。“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这里指有才有学之士。诗人的“忧思”并不是人生短促的感伤,个人身世的哀怨,而是对贤才的思慕。在汉末丧乱,分裂割据的社会里,作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曹操特别重视人才的作用,因而渴望贤才,把人才看作是事业成功的保证。他曾多次下令求贤,在建安十五年下的《求贤令》中,强调“唯才是举”,即或是“盗嫂受金”者,也要“得而用之”;在建安二十二年下的《求逸才令》中,他要求部下对那些“果勇不顾,临敌力战”、“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而“负侮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悉应见用,“勿有所遗”。可见这种“忧思”是诗人“中心藏之,无日忘之”的耿耿心事,而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也就难以排遣。
  紧承上章,诗人进入想象,描述贤人到来时的隆重礼节,籍此表示自己重才爱贤的的品格:“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佳宾,鼓瑟吹笙。”妙手拈来《诗经》中成句,一兴一赋,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爱才如渴的精神。既熨贴自然,又醇厚深沉。
  但是,这是一个豪杰并起,群雄逐鹿的时代,富有睿智、卓识的政治家大有人在。特别是孙权、刘备广揽英雄,求贤如渴,与曹操分庭抗礼。发现人才,争取人才,获得人才是件大不容易的事啊!《短歌行》紧绾前面“青青子衿”一章,以眼前景道心中事,通过永远把无穷无尽的银辉洒向大地的明月,从时间和空间上进一步渲染诗人胸中“忧思”的深广:“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上韵描写嘉宾到来,热烈欢迎的情景,气氛显得轻松舒缓,这里骤然一抑,一下子又使人感到沉重抑郁,继而又巧妙地接榫与“呦呦鹿鸣”四句,又从现实转入幻觉:“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诗人仿佛看到,在自己执着不倦的努力下,许多朋友远道来归,欢聚一堂。
  以上四章,现实和想象交替描述,反复抒发了其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时而沉郁,时而悲壮,时而顿挫,时而慷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诗人不宁的心境和对未来的憧憬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串鲜明的感情曲线。最后,诗人终于从“忧思”中解脱出来,一片希望之光出现在他的面前,使原有的忧愁一扫而空,一股昂扬奋起的豪情从心头涌起。
  诗的结尾两章,分别从贤士择主和明主求贤的角度,把全诗推入更高的境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这世事如白云苍狗,变幻莫测的年代里,许多有志之士不正像乌鹊一样寻找他们理想的归宿吗?人主只要抓住时机,爱才敬贤,肝胆照人,一定会群贤毕至的。世界上不是没有人才,关键在于对他们的态度。诗人不禁想起了善于待客的周公,他的“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从而开创了一个人心归附,海内清平的政治局面,如果自己如周公的礼贤下士,岂愁大业不成。诗的结尾“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如镗镗之声,雄浑澎湃,充满了诗人对前途的必胜信心。这样的结尾,更使全篇振起,把以上所写的“人生几何”的感叹,“慨当以慷”的情绪,“忧思难忘”的心境,以及反复倾诉的思慕贤才的恳切真挚之情,贯通起来,谱成为千古传诵的慷慨悲凉的浩歌。
  曹操诗的特点是去粉饰,少雕琢,雄健古朴,大巧若拙,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作为他代表作的《短歌行》,更是笔力刚劲,章法谨严,四句一韵,一韵一意,读来低昂、激奋,感慨无已。特别值得一谈的是他善于用典和征引,能化腐朽为神奇。诗中两次引用了《诗经》中现成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本是《郑风・子衿》的两句,诗人信手拈来,配上“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传神地揭示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拳拳之心。第四章四句,完全袭用《小雅・鹿鸣》的成句,既表达了深沉自然的感情,上下文之间又黏合无迹,可谓妙手偶得。表现了曹操以恳笃诚实之心,渴求贤才,既得贤才,必待之以礼,予以重任,而贤才也必输诚以佐大业。前人评此诗说:“四言至此,出脱《三百篇》殆尽,此其心手不粘滞处。‘青青子衿’二句,‘呦呦鹿鸣’四句,全写《三百篇》而毕竟一毫不似,其妙难言。”(明・钟惺《古诗归》)
  另外,此诗还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了《管子・形势篇》的一段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曹氏化用管仲语意,表明王者不却众庶,方能成其大业;另一个以“周公吐哺”的故事,表明要像周公那样恳挚虚心地对待贤士,从而得到天下人的衷心拥护。两典用得豪迈警策,独具理趣,贴切自然地表现了为达到“天下归心”的雄伟目标而渴求贤士的深厚沉郁的心情,既与诗人的思想感情谐合,又和诗的内容相统一,从而突出了全诗的中心。
  总之,这首诗既有博大深广的思想内容,又有巧拙互用的艺术手法,诗人起伏不平的心情,复杂多端的感慨,全包孕在了字里行间。

推荐访问:求贤若渴 悲凉 慷慨 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