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的角度看隐喻理论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

  摘 要: 将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成果运用于语言教学是当今隐喻研究的七大主题之一。本文首先扼要地介绍了词汇学习的现状,然后以隐喻理论为支点,通过对隐喻理论的简要介绍,阐明了这一理论对于词汇学习的指导。运用相关的隐喻认知理论可以使得词汇教学方法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更为有效的词汇学习方法。
  关键词:认知 隐喻 词汇学习
  
  引言
  
  隐喻(metaphor)一词最早源于希腊语。“meta”的含义相当于“across”(在汉语中是“穿越”、“跨越”的意思),而“-phor”则相当于“carry”(在汉语中是“携带”的含义)。顾名思义,正如Lakoff &Johnson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一事物理解和经历另一类事物(Lakoff & Johnson,1980)。因此,隐喻在本质上便是人类一种理解周围世界的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但是在传统理论中,隐喻仅被认为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是修辞格的一种,是对语言的美化。随着近代对隐喻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人们逐渐意识到隐喻在思维和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随后众多的研究成果也支持了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观点。既然人类的思维是隐喻的,那么作为思维载体的语言也是隐喻的。Lakoff(1980)曾经指出,隐喻的认知功能为认知生活转化成语言提供了可能。隐喻是语言变化的触媒,没有隐喻思维语言则将失去其原初的本质。这一点就体现在隐喻语言的普遍性上。既然如此,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也必然与隐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中指出:隐喻在人类认知方面有两大作用:第一,创造新的意义;第二,提供看待事物的新视角。也就是说,隐喻的联系可以是一种对已经存在的关联的新的诠释,也可以是人们的一种全新的认识事物的角度。
  本文主要从隐喻角度出发,来论述隐喻和词汇的关系,并试图采用隐喻的英语词汇教学手段来扩充学生英语词汇的数量,同时增加对词汇隐喻意义的理解。
  
  1 词汇研究现状
  
  在美国结构主义的背景下,词汇习得很少得到语言研究者的应有的重视。Ronald Carter曾在他的研究中提到,“多年来,词汇在语言教学中一直不被重视,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过去在语言学研究中对句法和语音的特殊关注,这些导致了词汇被当作二语学习中并不重要的因素。”直到20世纪70年代,词汇学习才逐步成为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促进了语言研究者及语言教育工作者更深层次地了解词汇习得的本质及在词汇教学中运用的策略。然而后来的研究证明了仅仅运用语言学理论不足以全面探讨词汇习得课题。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的相关理论研究为培养和提高外语学习者词汇能力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子。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词汇都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语言学习者还要明白语言不是词汇的简单堆砌,按最理想的状态,是一词一义。然而,事实上由于英语词汇量大,词义变化复杂,可以遵循的规律较少,词汇教学一直被认为是英语教学的难点。再加上长期以来对词汇的认识存在着种种误区,导致英语词汇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如何改进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
  
  2 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研究证明“即便是被我们当作规约的、寻常的对于世界的描述究其实也还是通过隐喻来实现的。规约隐喻向我们显示隐喻不仅仅出现在花哨的文学语言中,而且是我们的日常语言和概念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蓝纯 2005)
  隐喻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西方的亚里士多德就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来看,西方的隐喻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隐喻的修辞学研究;隐喻的语义学研究;隐喻的多学科研究(束定芳,2001)。但在传统理论中,隐喻被认为只是一种普通的修饰手段,是语言上的一种装饰。但近年来隐喻研究呈现出了一种多角度、多层次和多学科的多元化态势。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认为,隐喻的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为语言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把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成果运用于语言教学是“当今隐喻研究的七大主题之一”(林书武,2002)。基于此种观点,国内外不少学者开始研究隐喻是如何促进语言学习的。Kuse(1986)把隐喻理解作为阅读技能,Cameron(1996)确认隐喻帮助丰富儿童的语言习得和语言表达,Ortony(1984)通过试验研究指出隐喻研究的重点应是如何利用隐喻的认知功能帮助学习者利用已知的知识求解未知,还有很多学者提出了“隐喻能力”这一特定概念(Danesi,1988; Low,1988; Littlemore,2001)。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现代隐喻研究从一种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更深一层次的研究,它对传统隐喻研究提出了挑战。以Richards,Lakoff和Johnson为典型代表在Lakoff和Johnson的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中认为隐喻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周围,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即在一种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另一种概念,这就是人类的隐喻性思维。我们从人类思维的载体――语言及人类所依赖的概念系统来看,隐喻在人类的思维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正因为这种隐喻思维的认知性,它才有利于扩大英语词汇量。
  
  3 隐喻理论对词汇学习的影响
  
  隐喻理论表明隐喻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需要,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隐喻对人类认识事物、形成概念、发展词汇系统均起了重要作用。对此,束定芳有过如下评论:“隐喻是语言中词义变化的重要方式。我们似乎可以说,隐喻是语言变化的先导,是语言的刀锋,它总是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所接触事物的范畴也不断扩大,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不再满足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和表达,而是逐步认识抽象概念。“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真实地反映了古人一种典型的思维特征――“体认”,他们把人作为衡量周围世界的标准,例如,针眼、锯齿、山脚、山腰、山背、笔头、桌子腿、椅子背、瓶颈、河口、路肩、针鼻儿、壶嘴儿等等。语言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共同认知方式的有力佐证。隐喻之所以有这种普遍性,是因为人类的认知模型里存在着相似性。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联想,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感情。(赵艳芳,2001)这时,人们就没有必要增加无止境概念来创造新的词语。因为隐喻像一根红线把复杂的语言穿了起来,使隐喻与人类的认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它为语言的创新与发展方式找到了合理的解释,也为外语词汇教学追根溯源找到了依据。
  3.1 运用隐喻知识深刻理解词汇意义与扩展词汇量
  隐喻是人类共同的思维方式,也是语言中选词和构词的共同手段。英语中常见的转义、词缀、复合等都属于隐喻构词方法。如“hot”和“tick”可以直接转义为“辛辣的”和“一个接一个”;又如“computerspeak”指计算机语言,依此类推“artspeak”指艺术语言等。这样的复合词也属于英语的隐喻词。由此,可以看出通过隐喻的意义化联想可以记忆更多的词汇。另外,如果了解隐喻思维在创造新词新义中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从认知的角度理解词汇构成,加深印象强化记忆,使词汇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更有意义。词汇是以意义为核心的多维集合,它是通过隐喻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如英语词汇“handicap”的构词形式是由“hand in cap”复合而成,此词源于一种十分古老的物物交换形式:手放在帽子里(hand in cap),两人需要物物交换时,便请一公断人确定所拥有物价值较小的一方应补偿对方的数额,最后又以伸手到一顶帽子里抽签的方式决定成交否。
  3.2 运用隐喻思维,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根据认知理论,词义的发展和演变是通过认知手段实现的,是人类隐喻思维的结果.隐喻是连结语言和认知的纽带。隐喻思维将现实生活中看似毫无关联,甚至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了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
  A policeman waved me out of the snake of traffic and flagged me to stop.
  一位警察向我挥手,要我从长蛇阵般的车流中出来,并招呼我停下。
  I don’t like an ass between two bundles of hay.
  我不喜欢那种优柔寡断的人。
  We needn’t take the bear of the tooth.
  我们无需做不必要的冒险。
  He is an ass in a lion’s skin.
  他是一个色厉内荏的人。
  再看看labor的用法:
  He was in his study laboring away over some old papers. (他在书房里潜心研究一些旧资料。)
  The horses labored up the steep slope. (那些马费力地爬上了陡坡。)
  He is still laboring under the impression that he has written a great book. (他仍然有这样的错觉,以为自己撰写了一部巨著。)
  The movie labored and slow by today’s standards.(按现今的标准这部电影看起来既娇揉造作又节奏缓慢。)
  从上面的例句可看出,不同的语境中词的内涵意义是不一样的,一个简单的词汇labor,要做到活学活用还真不容易。但是不管意思如何变化,还是离不开基本意义的。正如赵世民教授将汉字“打”解读成“用锤子把钉子敲入”,便可解释“打人”、“打酒”、“打毛衣”、“打电话”、“打成一片”、“打的”等用法。粗一看这几个“打”字根本挨不着边,但追根溯源以后,便可寻出词义演变中隐喻思维的轨迹。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语言教师可以利用隐喻思维来解释语言的变化发展过程,解释词汇意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束定芳,汤本庆,2002)。隐喻是我们对于抽象范畴概念化强有力的认知工具,对词义的演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一词多义现象,由此也可以看出人们并不是凭空、任意地增加一个词的词义,各意义大多通过联想隐喻而成,相互之间多多少少是有着相互联系的。如果将这种优势发挥到词汇教学中,是完全可行的。
  3.3 通过隐喻理解记忆多义词
  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相对于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和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言都是极其贫乏的,所以为了有效地进行交流,必须借用其他方面的词汇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意思。多义关系是语言效率的一个必要条件,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和灵活性(汪榕培,2002)。由于隐喻是词义发展和延伸的重要手段,多义现象是通过隐喻手段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在学习词汇时,应抓住一词多义的特点对词义进行全面认识;在讲解这些词时,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语义引申的机制,帮助学生理清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隐喻性关系,向学生指出人类这种隐喻性思维的特征。例子:mouse的原始意义是“老鼠”,后来用来指电脑的“鼠标”,很明显“鼠标”和“老鼠”在外观上极为相似且像老鼠一样灵活。再看“crane”这个词,它原指一种鸟“鹤”,又有“起重机,吊车”之义,还可以用作动词“伸长(脖子);探头”。“鹤”和“起重机,吊车”在外观上有何相似之处呢?而“伸长(脖子);探头”和“鹤”又有何相连?此外,英语中还有很多短语的意思也是由基本义项通过隐喻生成的,如by a nose(少许之差),get up sb’s nose(惹恼某人),短语的意思都是由“nose”一词的隐喻义生成的。学生可以通过对词汇隐喻的认知过程深刻记忆该词的相关短语意思。
  3.4文化差异的隐喻,避免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隐喻,作为一种生动活泼的语言现象,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众多的文化信息,并通过自己独特的表达形式充分体现出来。隐喻的翻译不仅要准确而有效地传达原语信息,而且要忠实、通达、完整地再现原语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上的不同和差异,所以英文中隐喻的翻译就不仅仅要考虑其字面意义上的对等,更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其影响。
  隐喻作为重要的认知手段,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因而不同文化中的隐喻有可能重合。如用狐狸比喻狡猾,用绵羊比喻温顺,用桂树想到荣誉、出人头地等。桃来隐喻皮肤洁白透红的妙龄少女也就有了趋同性。用spring(春天)比喻“精力旺盛时期,青春年华”,用hand(手)隐喻“人”――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办事)。但是,隐喻作为认知现象又体现着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民族文化沉淀必然在隐喻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例如东西风就是一例。东风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是和煦温暖的,代表着春天和美好事物。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是催开百花的使者,所以才有百花残而怨东风之感慨。有英译法为: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这种译法在西方人眼中无疑失去了那种淡淡幽怨之韵。因为英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东风是凛冽的刺骨寒风,而从大西洋吹来的西风则是和煦的暖风。还有如中国人将自己称为“龙的传人”,龙象征着吉祥和王权,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凶悍的守卫宝藏的巨兽,是贬义词。所以亚洲四小龙,英语不译为“four dragons”,而译为“four tigers”(四小虎)。所以在通过隐喻进行意义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那些有文化差异的隐喻,避免学生在建构意义时,受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将有文化差异的词义直接等同于原有的母语认知结构中的某些表面看来等同而实际不同的所谓“对等词”。
  3.5 将语境与隐喻的相似性基础引入阅读英语句子和文章的教学过程中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作为英语学习者如果光懂得词汇的读、写及孤立的字面意义,仍然是无法进入运用自如、地道、自然的境界。这就需要督促和指导学习者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写作练习,以促进已有词汇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并通过这些有意识的认知活动,提高英语语言的敏感性,达到词汇活学活用的目的。比如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还会遇到一些词语的创新隐喻用法,这时词语的喻义在词典中是无法找到的。不管是对词语的多个规约意义进行选择,还是理解词语的创新隐喻意义,学生们都需要掌握一定的语境知识。对于前者,一旦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上下文语境做出判断就很容易在词语的众多规约义中做出正确选择。但对于后者,由于词语的创新隐喻,即活隐喻具有不穷尽性、灵活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这就给学生的理解和阅读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创新隐喻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关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们在认识领域对它们进行了相似联想,即通过相似性把这两个事物联系起来。这种隐喻的相似性可分为客观上具体的相似性与发话人主观感受上抽象的相似。由于这种相似性的客观具体性,基于其上的隐喻是较容易理解的。如在阅读句子Skyscrapers are the giraffes of the city(摩天大楼是城市中的长颈鹿)时,由于人们都了解giraffe与skyscraper“高而突出”的特征,因此可以较为容易地理解此句中giraffe的隐喻意义。但对于基于主观感受的相似性之上的隐喻,由于此相似性主要是由个人的情感因素、个人经历所影响,经过个人联想产生的,因此具有抽象性与主观性的特点,人们理解起来就较为困难。如在My brother is a monkey 中,对于monkey可以作多种解释,如“好动”、“机灵”、“调皮”、“模仿力强”等等。选择何种喻义完全取决于作者在某些感情因素的影响下,主观上认为monkey在哪些方面与my brother有相似之处。因此如果读者不了解作者对my brother的主观感受就很难把握monkey在此处的喻义。英语词汇教学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语境知识与隐喻的主观感受相似性理论相结合来理解词语的喻义。
  
  结语
  
  隐喻作为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整个语言系统发展和变化的原动力。如果语言学习者能很好地领会隐喻在词汇中起的作用,就能使我们解读词汇深层次涵义。同时进一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这样,词汇学习不再枯燥无味,且能做到领会式的长久记忆。
  
  参考文献:
  [1]Lakoff,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林书武.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J].外国语,2002,(1).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2)[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束定芳,汤本庆.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J].外语研究,2002,(2):1-6.
  [6]汪榕培.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肖名丽.隐喻的认知方式及其文化阐释[J].山东外语教学,2000,(4):36.

推荐访问:隐喻 角度看 认知 英语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