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住“度”,游刃余_游刃而余

  摘 要: 凡事都有个度,把握住“度”,事情才能办得尽如人意,过“度”了,就会从量变到质变。这个“度”在物理教学中同样适用。在有限的45分钟内,把住合理使用时间的度,把住教学容量的度,把住坡度、深度、难度,使他们“匹配”,协调,才能创造出高效率,使学生轻负高效地学,游刃有余地学。
  关键词: 度 把住 成效
  
  教学是一门艺术,尤其是物理教学。
  物理中探讨的一些问题,涉及面极广,除语文、数学是它坚实的基础外,还与体育、历史、地理等学科挂钩,例如,物态变化的问题可以写成一篇散文,声学则可谱出一支乐曲,光学像一副优美的图画……面广,意深,教与学的时候千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由计划地逐步深入,要分轻重缓急,这就需要我们把握一个“度”字。
  一、把握时间度、容量度
  教学必须有计划、按进度,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合理地把握好时间度、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容量度。
  现代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研究证明:学生课堂思维活动的水平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在课堂教学开始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渐集中,在这一时间段内,要增强输入信息的强度,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10―30分钟内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在这一时间段内输入信息的强度可以有所下降;在30―45分钟内思维活动水平逐渐下降,输入信息的强度可以有所增强,以减少学生因大脑疲劳而引起的注意力分散。最好的方法是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组织讨论,全班交流,习题练习,等等。这些方法可缓解大脑皮层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把握好时间度,就是把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过程各个组成部分的时间占有量科学地分配,保证各个具体教学目标定时实施,及时完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避免随意性和拖课。
  课堂教学的容量度,指的是知识量、能力量、训练量等要素,大体上可分为“基本型容量”和“拓展性容量”两个方面,所谓“基本性容量”是指依据教学大纲中每节课堂教学必须完成的基本量;“拓展性容量”是指继教材的基本知识后,适当拓展知识内容、探究科学规律,提高解题技巧,培养学生能力,树立科学世界观所进行的教学容量。
  课堂教学容量的大小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容量太小学生处于知识接受和能力培养吃不饱的状态,这不仅造成时间浪费和营养不良,还会使学生慢慢地滋生出惰性,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容量过大,学生应接不暇,囫囵吞枣,造成消化不良,滋生出厌学的情绪,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二、控制深度、难度
  中学物理教材体系是依据物理知识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编制而成,教学大纲对某一知识点的深度和难度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紧紧依据大纲和教材,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从而避免盲目,提高教学质量。
  如果教学要求超越了学生的可接受能力,欲速则不达,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进行密度的教学时,据大纲教师只需要求学生掌握密度的一般计算,花大量精力去研究“混合物”的密度计算,不但偏离了教材和大纲的要求,而且超出了大多学生的知识能力,造成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大打折扣。
  另外,如果估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该讲的不讲,也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力与运动的关系”的教学时,只列举一些简单的实例得到“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学生往往是一团雾水,一知半解。(如桌子静止在地面上,受到了力,但它的运动状态不变。)因此,必须讲清结论中的“力”是指“非平衡力”、物体受到的“合力”,并且还得展开讨论:怎样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速度的大小或运动的方向改变了)讲清了这些还不够,学生还是有疑问:为什么上抛的物体、下落的物体、平抛的物体、斜抛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这个非平衡力的作用(忽略空气阻力)?运动状态都改变了,但为什么运动形态不同呢?所以,还得弄清楚: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这样既控制了深度,又突破了教材的难度,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升华。
  通过这样的深度、难度的教学安排,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正确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物理现象:足球在草地上滚动,速度越来越慢,最终会停下来;汽车启动时的加速,停车前的减速……
  三、精心设计坡度
  人们认识事物都是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因此,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和为巩固知识的练习设计要有坡度,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物理知识的形成。
  所谓坡度就是在设计问题时先易后难、逐级而上,让学生在学习中踮起脚尖或跳一跳能摸得着,这样能不断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对新提出的一些物理问题,老师应加以诱导并适时地做必要的铺垫。
  如“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教材明确指出能量的概念是科学中重要的概念,是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的三大主题之一,也是教材编写的主线之一。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列入新课程标准,旨在增强学生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意识,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我对这部分知识点采用了层层铺垫,自然生成的方法。先从学生学过的知识举例分析:热传导的过程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相反的过程不会自发发生;水会自发地向低处流,相反的过程不会自发发生。然后引向深入分析“自发性”,是指上述例子的相反过程并不是不能发生,而是需要依靠外界的帮助才能实现,如:空调可以在房间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的条件下,把热量从室内转移到室外,但这是有条件的,空调需要用电;要使水向高处流也可以,用一个水泵抽上去即可,但是要消耗电功。最后得出能量的转化是有方向性的,同时对为什么自然界中能量守恒,还要节约能源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样的教学设计使问题导出步步引向深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知识学习也得以展开。
  练习题编写也要设计坡度,做到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例如:在实施“轮滑组的机械效率”的教学时,据教学目标要求和近几年中考题型,我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情境。
  1.如图,不计轮和绳子的摩擦,用此滑轮组提升200N的重物,所用拉力是80N,绳子自由端被拉了4m,求:(1)W、η;(2)如果题中少了4m这个条件,还能求出这4个物理量吗?
  2.如图,不计轮和绳子的摩擦,动滑轮重为40N,求:
  (1)当所挂重物为200N时,物体上升2m,求η;
  (2)当所挂重物为300N是,物体上升2m,求η。
  3.如图,不计摩擦,求:
  (1)当被提重物为150N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60%,求绳端的拉力为多少?
  (2)若被提重物为250N,求重物上升2m时绳端拉力所做的功?
  第一题是基础题通过讲练结合的计算让学生可以伸手可摸;第二题的练习是拓展延伸,通过练习使学生知道同一滑轮组所挂重物不同,有用功不同,额外功相同,机械效率不同且动滑轮的重是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之一,让学生觉得自己只需稍微再用力一点就可以掌握了,也就是“踮起脚”就可摸到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想跳一跳。所以当亮出第三题时,学生们既兴奋又正确地写上完成了第①个小题,顺理成章又完成了第②个小题,当我告诉学生只有少数人做对,学生们迫不及待都想知道正确答案……
  经过十几年的教学摸打滚打,我深深体会到只有确切地把握住这几个“度”,引领这学生沿着缓慢上升的坡度行进,充分利用时间,逐渐增加容量,才能达到我们所希望的深度和难度。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把住 游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