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坚持四个立足【坚持自身特色办学是地方高校的立足之本】

  摘 要:把握自身特色办学对于地方高校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地方高校必须抓住地方经济建设的中心内容和特色产业,在发挥传统优势办学的基础上,找准学校的特色定位,追寻可持续发展的轨迹,从而在竞争中赢得生存空间和发展优势。
  关键词:地方高校 传统优势 特色办学
  
  20世纪末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条块关系得到了基本调整。截至2006年年底,全国2286所普通高校中,教育部和其他部委主管的普通高校共计107所,其余的2179所普通高校为地方高校,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5.3%(《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21日版),地方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和部委直属老牌强势高校相比,地方高校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
  盐城工学院是1996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省属地方普通院校。对于新升格的盐城工学院来说,面临着生源、师资、资金投入都缺乏等一系列的困难,要完成从专科向本科层次教育的转轨,最重要的是内涵上的升格和转轨,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获得生存。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盐城工学院走上了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了98%以上。实践证明,办学特色是地方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线,地方高校必须抓住机遇,扬长避短,与时俱进,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找准学校的特色定位,把特色办学作为自身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逐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实现跨越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实用型人才。
  那么,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有哪些呢?根据我校办学实践,结合本地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笔者认为主要应坚持以下五个方面:
  
  一、坚持传统优势,精心整合资源
  
  所谓传统优势,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在价值取向、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学科专业建设与学科专业研究、管理机制、教育教学风格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系列相对持久稳定的特性。在原专科层次的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历史积淀和优势专业,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盐城市共辖九个县(市)、区,市内的纺织、建筑、建材、汽车制造、机械加工制造、基础化工等已成为本地工业的主导。由专科学校转为本科院校后,我校对原有专业进行了评估,本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目的,在原有对口专业的基础上,充实、提高这些专业的效能,保持专业优势,使其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同时,对部分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专业进行了削减调整。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调整原有学科,确保传统特色;二是评估现有专业,重组优势科系;三是顺应市场取向,创新热门专业;四是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出发点,调整课程设置,扩大专业内涵,提升育人平台。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坚持传统优势,关键是要发展。而发展首先要更新观念,它涉及校长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科专业建设导向、教师专业化取向和课堂教学改革理念与课程建设方向等方面。为此,我们重点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引进、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学术骨干,努力形成一大批优秀学术团体,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保持学科优势,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近三年,我校引进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业人才167人,他们和我校原有骨干教师一道,团结一心,努力拼搏,共同打造优质专业,使我校不少院系出现了新的起色,尝到了甜头。
  
  二、坚持服务地方,瞄准供求热点
  
  服务地方,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是地方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地方高校办学已经或者正在摆脱单一的计划模式,而代之以社会、地方、市场、学校四方协调的灵活调节的运行机制。对地方高校来说,应认清自己同那些综合性重点高校在整体实力上的差异,找准自身在为地方发展服务的使命定位,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不搞“综合性”、“小而全”、“四处出击”的办学模式,做到扬长避短,有弃有取,创造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关键。
  因此,地方高校在办学层次上要准确定位,使办学育人紧紧扣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紧紧扣住地方经济供求的热点,才能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举例来说,如插秧机的运用无疑是农业生产上的一大变革,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方式。但盐城地处苏北里下河水网地区,土质粘腻、松散,大型插秧机常常无用武之地,不少农民还是采用手插或抛秧。如何使插秧机适应本地区的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又如大型收割机收割既好又快,在北方使用得心应手,但在我们这里使用,夏季还好,秋季就有困难。因此,研制适合盐城水网环境的农机具成了迫切的要求。对此,我校有关二级学院迎难而上,多次同有关企业加强合作,组织师生协同攻关研发,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再如,我市是建筑之乡,各县(市)、区都有庞大的队伍,如何提高建筑工人的素质,适应新兴的建筑业需求等,也是我市的供求热点。我校土木学院主动与本地的建筑公司挂钩,让土木工程、给排水工程、工程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到建筑公司实习,在实习中运用自己的书本知识给予工人们技术帮助,同时也从实践中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学生和工人相互取长补短,实现了双赢。
  地方高校坚持服务地方,瞄准供求热点,其专业结构则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热点,适应变化、讲求实用,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所培养的人才才能扎根于基层,有质量、留得住、用得上。
  
  三、坚持校企互动,争取多方支持
  
  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地方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等结构的同一性,重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形成区域内部相互关系和共同利益的一体化。地方高校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区域性。地方高校要使模式趋于合理性和科学性,必须重视校企互动,争取多方支持。
  基于上述认识,多年来,我们依靠信息,深入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及时克服,和企业建立了互动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盐城市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这样就自然地融合于江苏发达的经济文化优势之中了。江苏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在建国初期即为盐城的重要工业生产基地之一,有着雄厚的人才资源和技术积淀,在小型动力机械研发,特别是小型农机具研发上更具特色,和我校签订校外大学生实习基地协议后,为我校机械学院学生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大丰市自行车零部件厂已成为较高水准的企业,其生产流程比较先进,为我校实习生提升操作水平、掌握先进技术开辟了宽广的空间。此外,我院在东飞马佐里纺机有限公司、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二百六十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总之,在校企结合中,地方高校应根据本地区的企业特点,开辟专业实习基地,切不可搞“小而全”、“缘木求鱼”。应在专业层面上突出主题,打造特色,铸造优势。其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应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应该更注重地方需求和办学形式的特色化。坚持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搞好校企结合,努力为培养地方经济服务的人才做好做实,就会得到多方支持,取得好成绩。
  
  四、坚持学以致用,培养实用人才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以及服务社会经济建设这三项任务。但就目前情况看,地方高校还不能对三者平均使用力量,应把着眼点主要放在学以致用上,培养实用型的地方经济建设人才。地方高校应营造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与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的学科,采用网络式管理,形成交叉边缘学科为主干、直接面向就业需要的弹性学习平台,使培养的毕业生有用武之地。
  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集中和体现在其人才培养质量与教育教学的特色上。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其毕业生专业素质高,动手能力强,走上工作岗位就能派上用场,没有工作适应期、过渡期,更不需要企业进行新的业务技能培训,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达到无缝对接。
  为达此目的,首先,应对学校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进行评估。对陈旧的实验仪器和老化的实习设备进行淘汰,充实科技含量大的实验仪器,如数控机床等,扩大或新建实验室和实习工厂,完善网络教学体系,加强电化教学力度,使学校的教学设备向职业教育方向倾斜,让学生顺利地登上产、学、研三者结合的学习平台。其次,继续加强同校外实习基地联系,加大学生实习操作的密度,提高实习质量。聘请定点企业的科研人员和高级技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指导学生实习,邀请外地专家学者到校作学术报告和指导实践,吸收成功的先进技术。这样,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习基地,就会很快地掌握操作技能,并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化理论知识,学到真知和本领,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拿起筷子就吃饭”创造良好的条件。
  近几年来的实践表明,由于我校坚持学以致用,培养实用型人才,毕业生在就业的激烈竞争中就业率连年提升。我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在省内同类高校一直名列前茅,其原因就是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很快就适应了单位的环境,较熟练地掌握了工作流程,企业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满意,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由于我们坚持了学以致用的办学特色,也为学校的生存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坚持择业导向,满足企业需求
  
  众所周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正式加入WTO,高等学校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严峻现实,即如何改变“千校一面的单一模式”,以便在这个激烈竞争的时代求得生存并不断得到发展。这是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地方高校是非重点高校,处在低重点的位置,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一叶孤舟”,经不起太大的风浪。在这求生存、求发展的态势中,如何经得起考验,便成了地方高校的首要问题。因此,地方高校的办学战略思考和要素选择便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考虑的方面颇多,但对学生的择业导向的切入,便是地方高校赖以生存的重中之重。
  地方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才能争得一席之地,除了其招生数外,最重要的就是根据市场需求,牢牢把握在校生的择业导向,坚持以面向社会,培养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的科技、管理策划、维修,实行校企合作,进行人才“订单式”培养,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摆脱办学的困境。
  我校地处苏北地区,相对于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苏北拥有相对富裕的劳动力资源,但是具有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欠缺。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我校以二级学院为单位,成立校企联络小组。二级学院院长为召集人,各系骨干教师为成员,经常深入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进行跟踪调查研究,对生产疑点所在,竞争热点取向,最新产品的需求,工业流程的改进,科技人员的素质等等,一一进行详细的记录。回校后,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召开分析会议,研究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实习报告的推演等等,把学生的择业要求始终摆在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施行“订单式”培养。
  近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用人单位的选择取向,重视在校生的择业导向,毕业生的就业率普遍提高,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无后顾之忧,学生满意,用人单位满意,学校也满意,学校和用人单位的供求得到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要求得生存发展,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自主办学特色,始终把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作为自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培养为地方服务的实用型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左建桥.新建本科院校评估后的特色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7,(08).
  [2]肖波.论地方性非重点高校办学特色的战略选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02).
  [3]荣盘祥.关于地方高校发展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4).
  [4]励如孟.关于大学办学特色建设的若干思考.杭州商学院学报,2003,(03).
  [5]史建军等.对我国普通高校办学特色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01).

推荐访问:办学 之本 立足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