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优质教案(AB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梁衡的《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 15 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课文层次井然,内容清晰,语言清新,情感动人。看似平铺直叙的文字中,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值得回味。

  文章开篇就展示了一幅满眼绿色的宜人画卷,窗外的杨柳、山上的绿意、四周的绿色波浪,呈现出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为老人创造的奇迹做了充分的渲染。全文围绕“奇迹”,既用“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等一连串的数据表明创造这个奇迹的了不起,又用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院子里的小环境来衬托创造的难度之大,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既有数据的震撼力,又有旁证的信服感。只有体会到“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才能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这是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关键,因为本文的课题及最后一句就直接表明了这个主要观点。“青山”表面上指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上更象征着老人的高贵品质、执着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不老”则说明虽然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种下的青山以及他崇高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以“青山不老”为题,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让原本相对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因此,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辨“青山不老”的表层及深层含义,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老人与青山、精神永存与青山常绿的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更应该借助阅读提示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本文篇幅短小,脉络清晰,课文大意容易把握;语言生动优美,大部分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入情入境地朗读。因此,本课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提示的引导下自主阅读,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展开:一、以核心问题引导阅读,整体把握课

 文内容;二、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两个难点:第一,对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不够了解,特别是身处江南水乡的学生很难体会文中所描述的“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教学可以相机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相关音像资料,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第二,课文中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如“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青山是不会老的”,学生难以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通过联系上下文,对比如今绿风荡漾的小院和昔日大风肆虐的晋西北的险恶自然环境,对比城里自在悠闲的晚年生活和山沟里艰难困苦的种树日子来体会。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教学重点】

 说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教学提供了 A、B 两个教案。A 案侧重于根据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展开学习活动;B 案侧重于根据学生的预学学情展开学习活动。

  A 案按照“走近老人——感受奇迹——感悟品格——发现表达”的思路进行教学。根据阅读提示,紧紧围绕“老人”设计教学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从最初的信息表初识老人,到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再到想象老人与绿波荡漾的山沟融为一体的画面,触摸心灵世界,塑造人物形象,感受宝贵品格。

 B 案按照“预学展示——辨识学情——解决问题——拓展延伸”的思路进行教学。充分利用和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创新预学作业设计,创设推荐“感动中国”人物的活动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直面学生阅读中的已知与未知,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注重学习活动的展开,突出关键问题的解决,在真实的阅读中实现了阅读的增量。同时,围绕单元人文主题,拓展阅读相关文章对比发现,提升阅读的品质。

 A A 案

 一、聚焦“老人”,走进故事

 1.揭示课题,梳理学疑

  (1)板书课题,启发思考:看到课题,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质疑课题,梳理学疑:为什么说青山不老?

  2.初读课文,概括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提取有关老人的信息:

 (2)学生借助信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巧借一张人物卡片,初步建立对老人的形象认知。既为走进老人的生活做铺垫,又训练学生提取信息、整体感知的阅读能力,形式新颖,一举两得。

  二、聚焦“奇迹”,感受伟大

 1.学生默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2.学习任务一:学生在文中画出老人创造的“奇迹”。

  (1)交流反馈,出示句子: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抓“三千七百亩”“十五年”等数字,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其面积之大、时间之长。

  3.学习任务二:这个“奇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呢?

 (1)关注大环境,体会创造奇迹之难。

  ①学生默读第 2 自然段,结合图片及资料,了解晋西北大环境的恶劣。

  ②学生默读第 1 自然段,通过画面对比,发现大环境变化之大。

  (2)关注小环境,体会创造奇迹之难。

  ①学生默读第 3 自然段,利用关键词罗列老人“每天”的生活作息。

  ②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概括“十五年”里发生的典型事件。联系生活,展开

 推测:这十五年里可能还发生了什么?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院子里的小环境?

  ①交流点拨,发现用大环境和小环境的侧面描写衬托创造奇迹之难。

  ②感悟“奇迹”的了不起,体会“老人”的伟大。

  【设计意图】围绕“奇迹”设计阅读话题,步步剥笋,层层递进。在丰富感悟的同时,发现侧面衬托的表达方式,领会表达内容与形式的奥秘。

  三、聚焦“不老”,发现表达

 1.学习任务三:为什么说青山不老?

  (1)出示课文结尾,有感情朗读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启发思考:“另一种东西”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理解“不老”的精神与品格。(预设:连绵的青山代代常绿,老人无私奉献、造福后代的精神也必将永存。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3)丰富感悟: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读出这种“不老”的奉献精神?交流反馈,出示句子,分享感受。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4)提升认识:“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观点的中心句。

  2.学习任务四: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1)结合课文内容,从老人品格的角度来谈这个题目的妙处。

  (2)结合表达方法,从借景命题的角度来谈这个题目的妙处。

 3.拓展提升:描绘一张画像,定格老人形象。

  4.交流反馈,点拨指导。

  5.布置作业,拓展阅读《从伐木劳模到植树英雄——马永顺》《吕梁“植树英雄”传——乔建平》《“野人”——张侯拉》。

  【设计意图】将阅读提示分解成几项学习活动,有条理地组织和推进,形成结构化效果,体现出略读课文学习的规律和特征。此外,描绘画像的活动与课初的人物卡片相呼应,内容开放,富有创新,有利于达成语言、情感、思维的和谐共生。

 【板书设计】

  B B 案

 【教学准备】

 1.查找资料,了解“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

  2.预习单《“感动中国”推荐表》

  【 教学过程】

 一、唤起感动,发现一道风景

 1.创设情境:在“100 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一位晋西北默默无闻的山野老农,得到了很多人的提名。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情交流,感悟情怀

 1.交流预习

 (1)出示围绕《“感动中国”推荐表》,引导学生交流:

  ◇入选主题: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

  ◇入选理由:哪些叙述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画一画相关句子,再想一想为什么。

  (2)预设:绿化、种树、环保、奇迹、奉献,学生上台板书关键词。

  2.引导交流:在阅读中最难理解的问题是什么?

  3.梳理疑问,确定学习内容

  (1)学习活动:合作解疑

 (2)交流反馈,帮助梳理学生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形成问题清单。

  预设:

  ①为什么说老人十五年的付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②为什么他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③为什么青山不老?

  【设计意图】以预学为基础,展示学生的已知,直面学生的未知,顺学而导,有层次地开展合作交流,逐步化解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提炼出最具价值的关键问题。

  三、聚焦“奇迹”,体验一段人生

 1.学习活动:发现“奇迹”

 2.交流“窗外”,感受景美

  (1)朗读第 1 自然段,从色彩、形态等角度想象这片山沟之美。

  (2)欣赏绿波荡漾的画面,配乐朗读。

  3.交流“险恶”,引发对比

  (1)默读第 2 自然段,抓关键词想象画面,理解县志中记载的文字。

 (2)补充介绍相关资料,了解晋西北大环境的“险恶”,发现这条山沟与大环境的不同,形成对比。

  4.交流“数字”,直观奇迹

  (1)圈画描写奇迹的具体数字,交流体会。

  (2)结合生活经验,想象“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的面积,感受数量之大,体会这个奇迹的了不起。

  5.学生讨论:这个奇迹是了不起的,老人更是了不起的。你觉得老人有哪些了不起的地方?

  (1)默读第 3 自然段,圈画关键词,批注令人感动的细节。

  (2)设身体验老人是如何面对“享清福”和“留下种树”这两种选择的,感受选择的无私。

  (3)由瘦小老头到十五年的劳动,结合年龄发现十五年劳动时间之长,感受付出的伟大。

  6.运用句式,梳理学生的感悟。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预设:无私奉献的精神、造福人民的品质、与险恶环境斗争的意志……)

  【设计意图】以理由圈为阅读策略,驱动学生的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阅读思辨,展现问题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解释、评价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四、解疑深悟,敬畏一颗心灵

 1.回归学情疑问,讨论交流

  (1)出示学生之前的问题清单,启发解疑,小组交流。

  (2)集中反馈自己或小组解决的问题,教师帮助提炼关键词语,学生上台板书。

  预设:无私奉献、造福人民、人生价值、坚持不懈……

  2.把握主要观点,解决学疑

  (1)聚焦学疑:“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观点的中心句。那么,青山为什么“不老”,真正“不老”的是什么?(预设:真正“不老”的是与环境作

 斗争的不屈精神,是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就永远不会老。)

  (2)思辨提升: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①抓“青山”,思考:课题中为什么用“青山”,而不直接点出老人?

  ②抓“不老”,思考:课题中的“不老”有什么特殊的表达作用?

  3.再次出示《“感动中国”推荐表》,启发学生深思:青山不老,“感动中国”,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环保的故事,一个关于绿化的故事,一个关于奇迹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呢?

  【设计意图】基于关键问题的解决,回复学生原本的学疑,自我监控学习结果,让学生做学习活动的主人。同时,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将学生的感悟提炼成关键词,串联成更有价值的认识与观点,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了最大程度的共振共鸣。

  五、拓展阅读,铭刻一种记忆

 1.明确单元主题,拓展阅读

  (1)出示单元主题: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2)出示阅读导语: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巍巍青山,有多少默默守护的人。补充介绍我国的植树英雄。

 2.学习活动:发现“热爱”

 (1)交流反馈,发现马永顺和老人相同的可贵之处。预设:执着、不怕困难、勤劳、默默奉献、热爱土地等

  (2)推荐马永顺成为感动中国人物,完成《“感动中国”推荐表》

  ◇入选主题: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

  ◇入选理由:

 3.推荐阅读《吕梁“植树英雄”传——乔建平》《“野人”——张侯拉》。

 【板书设计】

推荐访问:青山不老 上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