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落实审核评估整改方案反馈表(2020年7月5日)

  附件 1

  落实审核评估整改方案反馈表(2018 年 7 月 5 日)

 审核 项目 存在问题 整改措施 完成 时限 责任 单位 已完成工作 (进展情况、措施)

 推动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步拟 采取的措施 (一)定位与目标 1.学校办学定位与目标表述不够精准、清晰。学校总体定位为东南区域知名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以及学科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显得有点空泛。例如关于该校总体定位:东南区域知名——根据该校目前办学情况相对较高;学科专业定位: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学科专业体系——“综合性”的“特色鲜明”的“体系”有待进一步培育。

 认真贯彻落实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通过开展应用型大学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教育思想等,切实转变观念,真正将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贯彻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性思考、系统性研究和前瞻性谋划,加强对办学定位的阐释和宣传,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上来,提高师生校友对办学定位的认同度。制定并实施《闽江学院 2018-2020 年建设目标责任书》,做好学校“十三五”规划中期修订工作。

 面向福建、福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现有学科布局基础上,逐步构建经济管理与法律、人文艺术与传播、纺织服装与材料、智能信息与大数据、海洋技术与资源环境等 5 大学科群。出台《闽江学院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推进学科分类分层建设,实施校级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集中力量加强省级高原学科、应用型学科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对重点发展学科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关联学科和基础学科,为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2018 年11 月 发 展 规划处、 各院系 (发展规划处)

 1.聚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召开为期 9 天共计 16 场次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暨学院(系、部)发展思路研讨会,为精准施策开展大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成果:一是推进学科分类建设;二是理顺海洋学院学科专业归属;三是理顺部分理工科院系设置;四是组建教师教育学院;五是组建校实验教学与设备管理中心;六是做好省级学科建设项目任务书初稿编制工作。

 2.2018-2020 年建设目标已分发到各相关部门、院系,基础数据已初步汇总。在此基础上重点对照申请更名大学、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基本条件、示范性应用型高校建设目标、福建省普通本科高校发展潜力指标评价体系等要求,牵头设计了《闽江学院2018—2020 年发展目标汇总表》发至各单位征求意见,共计 13 类 106 个指标,为做好 2018-2020 年办学目标任务书编制和“十三五”规划修编做好基础性工作 3.《闽江学院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正在根据校党委会议和学科建设推进会精神做进一步修订,将于近日即将发布实施。校级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将根据学校最新决策进行调整。

 4. 巩固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关系。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争取加入同类院校联盟。

 (发展规划处)

 1.下达省级学科建设任务书。

 2.编制 2018-2020年建设目标责任书,并与省教育厅会商。

 3.做好 2018-2020年建设目标责任书任务分解落实工作。

  2.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不匹配,对目标达成路径不清晰,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设置三者之间的关联度不高。二级学院对学校建设应用型大学具体目标不清晰、路径不明确,教师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忽视学生能力培养。

 进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设计,着力实施能力本位教育。结合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其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匹配度。在培养方案制订中,各专业要明确所开设课程对知识、能力及素质培养的作用,明晰每门课程与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的对应关系,建立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矩阵关系,提高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设置三者之间的关联度。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长效机制,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路径。加强教师交流培训,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推动混合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018 年 11 月 发 展 规划处、 教务处、 各院系 (教务处)

 对本科培养方案指导意见进行了修订,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培养规格与要求”分析及“培养要求的实现”内容,设置知识、能力及素质三个一级指标,明确指标与课程的对应关系,对指导思想进行了修订,落实了产教融合精神,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的路径。目前,学校层面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的文件已经颁发,各学院正在修订各专业的培养方案。

 (教务处)

 本次培养方案对一些内容的修订较大,各学院对修订内容的吸收需要一个过程。

 (教务处)

 下一阶段,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各学院的沟通协调,推进各学院修订培养方案,落实学校培养方案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汇编 2018 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二)师资 队伍 1.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教师队伍学科专业间发展不平衡,外语、艺术学科高级职称比例偏低;二是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博士缺乏,学科专业团队建设薄弱;三是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29.42%),专职实验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初级及以下职称占 41.67%,与学校整体向应用型转型的发展目标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加大外引内培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修订人才引进办法,出台“闽都学者”讲座教授聘任实施办法,建立健全校院两级人才招聘工作责任机制,强化院(系)在人才招聘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将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招聘工作作为单位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服务,落实高层次人才与高水平团队引进工作,积极引进工商管理、海洋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等高峰学科,以及新闻传播学、设计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高原学科建设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与高水平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影响力和主动性,利用行业、职业资源,瞄准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有针对性地引进外语、艺术等紧缺学科的优秀人才。2018 年起每年投入 500 万元用于教师访学进修、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博士后研究等人才培养工作,利用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福建省教育厅等合作项目,构建国家-省-市-校多渠道多层次的教师进修培训体系,并在新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中为进修教师提供工资福利等保障。2018 年11 月 人事处、人才办、各院系 (人才办) 1.已提交学校研究引进高层次人才 19 人(含柔聘 5 人),其中海洋研究院 2 人、海洋学院 3 人(柔聘 1 人)、文传学院 1 人、服装学院 2 人、美术学院1 人、音乐学院 1 人(柔聘)、外国语学院 1 人(柔聘)、物电学院 4 人(柔聘 1 人)、计控学院 4 人(柔聘 1 人),为海洋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等、新闻传播学、设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2.已与新入选的 43 位“闽都学者”优秀人才商定聘期目标任务,签订聘任协议,激励优秀人才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学校与学院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发挥作用。

 (人事处)

 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有针对性地引进外语、艺术等紧缺学科的优秀人才,自 2017 年 10 月至今已引进外语专业博士 2 人,音乐学博士 1 人,服装艺术设计硕士 4 人。鼓励支持教师赴国境外进修访学,2018 年已申报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访学 2 人、(人才办) 1.具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项目的人才引进数量仍不多。

 2.工商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设计学、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引进较少。

 (人事处)

 各学院对于引进人才对标硕士点建设及学科发展及应用型大学的需求意识尚需进一步统一。

 (人才办) 1. 进 一 步 提高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增加学校的关注度与吸引力。

 2.计划举办青年学者论坛,邀请海外青年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提升学校在海外学术圈中的知名度。

 3. 与 承 担 高峰、高原学科建设任务的学院(研究院)对接,了解各学科所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学科专业背景与数量,据

 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修订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及教师考核晋级实施办法,加强教师分类管理,根据教师承担教学科研工作情况分设教学型、研究型、综合型教师高级职务,并针对不同学科门类教师进行分类考评,实行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每年遴选 20-30 名“闽都学者”优秀人才,完善师资队伍梯队建设。

 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办法进行队伍梳理,按照学科特点及建设要求,设立院系考核目标,并为实践突出业绩教师提供奖励,促进教师转型发展,进一步引导教师赴境外访学深造和到企事业实务岗位挂职实践,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

 建立健全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管理机制。在人员招聘、工资待遇、职称评聘、岗位晋级和绩效考评等方面制定更加符合实验技术工作实际的政策,重视实验人员队伍建设。增设实验专业技术人员正高级条件,完善实验技术人员聘任等级。通过人员引进、在职进修等方式,逐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学历层次,确保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数量和结构能够更好的满足实验教学需要。

 青骨项目 1 人,福建省出国留学奖学金 12 人,教育厅学科带头人赴海外访学项目4人、赴国内访学6人,福州市出国境访学 8 人,国内访学 6 人。且进一步修订教师出国读博、脱产读博管理办法及经费发放办法,进一步为教师提升学历提供保障。

 草拟了教师等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及考核晋级实施办法初稿,广泛收集教师意见,并通过专题讨论会等征求和反馈意见,目前正进一步修订中。

 修订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2018-2020 年行动计划,在原稿基础上进一步将目标任务拆解落实至院系,并将双师双能列入教师职称评聘条件,切实推动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加大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引进高学历高素质实验技术人员,目前已引进硕士 3 名,另一方面在实验技术人员职称评聘上设立正高级实验师岗位,逐步提高实验队伍素质。

 此发布招聘信息,招聘优秀人才。

 4. 征 求 意 见修订“闽都学者”优秀人才支持办法,年底将根据新修订的办法做好新一批“闽都学者”优秀人才遴选工作,为学校事业发展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2.师资队伍外聘教师237 人,占比较高,管理工作不能忽视。

 出台《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规范兼职教师队伍的聘用和管理。加强外聘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规范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外聘教师的业务档案, 建立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和考核评价等在内的监督体系。

  2018 年 7 月 人事处、教务处、各院系 (人事处)

 草拟了外聘教师管理办法初稿,并经专题会议讨 论,目前正进一步修订完善中。

 “双师双能型”教师指标内涵没有统一的标准。

  3.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不足。

 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强入门培养和考核,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新教师见习制度。强化教学理念与现代教学技能培训,帮助教师树立发展的教学观念,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组织教学交流沙龙,聘请专家指导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加大青年教师学习培训支持力度,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访学进修、学术交流及实践锻炼。

 持续推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落实《闽江学院科技创新(培育)团队管理办法(暂行)》,推进本科生科研助理(URAP)制度,开放科研资源共享,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科技创新平台、人文社科基地等开展教学、科研实践;深度推进校地合作,提升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将前沿科技知识转化为日常教学实践成果,探索建立“政产学研”一体化长效机制,切实发挥科研反哺教学功能。

 2018 年 11月 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各院系 (教务处)

 1.与清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清华大学优质教育资源,针对闽江学院专业建设发展需要,深入开展教师培训。合作开办 “高校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与应用实践研修班 ”。

 2.邀请学堂在线技术人员为我校教师开展“雨课堂”培训 11 次,近 600 人次。

 3.组织举办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并组织教师观摩。

 (科研处)

 1.在充分调研兄弟高校和校内一线教师、职能部门座谈交流基础上,对已有科研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加大对教师科研奖励力度; 2.科研处向二级单位通知设立学生科研助理,按学期汇总统计校内学生科研助理情况; 3.校内培育项目将学生纳入项目组成员,锻炼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4.加快推进与晋安区、马尾区、台江区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事宜; 5.与省海渔厅、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召开“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闽江学院船海装备智能控制分中心”建设技术指标研讨会,加快我校海洋研究院建设,推进海洋领域相关研究; 6.校企联合课题研究、技术攻关更加频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咨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旅游发展规划、电子商务营销、新媒体传播、文化创意产业、非遗传承等; 7.加快众创空间建设。继续打造“福建省中国漆新型材料工程研究中心”、“闽江学院中国漆文化与产业研究中心”、“闽江学院致道国际漆艺产业学(教务处)

 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更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科研处)

 1.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师科研团队尚未形成,平台凝练优势不够,现有教师队伍科研能力、成果转化与地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需求,与优势和新兴产业发展存在一定差距; 2.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有待加强,主动参与教师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不多; 3.产教融合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用活、用足、用好国家、省市文件,制订更加符合学校发展现状,更有发展远(教务处)

 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培训,通过教师之间相互观摩、互相介绍经验、互相切磋等形式,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建立激励机制。通过树立典型,鼓励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 力。

 (科研处)

 1.以平台和团队为抓手,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新兴和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和建设,提升教师成果转化能力; 2.推进本科生科研助理(URAP)制度,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各级各类平台、社科基地等开展教学、科研实践,鼓励优秀学生

 院”为一体的“漆艺文化创意园”,逐步形成品牌效应。推进“创意创业教育园”申报省级众创空间; 8.加强平台科研团队建设。对学校现有的人员按照各自的研究方向纳入各个学科群,鼓励科研人员在学科群内部、学科群之间开展交叉研究、综合研究,形成联合创新、协作创新的学术风气; 9.加强对平台的管理,从规范运行管理、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的经费及预算管理和加强平台绩效考核管理等方面,修订完善《闽江学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修订) 》和《闽江学院科研平台开放基金管理办法(修订)》。

 10.2018 年以来,我校共举办 30 余场闽江论坛学术讲座。邀请到德国古腾堡大学托马斯德瓦尔德教授、加拿大布鲁克大学马克西姆教授、哈佛大学宋家复博士、清华大学李景虹教授、对外经贸大学王立非教授、台湾辅仁大学陈荣隆教授等名家莅校讲学,共有近 3000 人次听取讲座,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加强了我校与国内外名校之间的交流。

 2018 年学校还主办了首届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文化发展论坛暨何振岱文化研讨会、货运船舶智能航行技术研讨会、福建省“人工智能+跨境电商”学术论坛等。通过提高来校讲学专家的层次,丰富讲座内容,承办高水平学术论坛等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

 (人事处)

 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将青年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列入职称评聘基本条件,并在教师职称评聘中增加指导青年教师的要求。并拟于下学期初召开新进教师培训班,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职前培训。

 景,更具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奖惩结合,激励为主,让师生都能参与学校改革创新大发展; 4.有的平台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或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研发、创新任务数量较少,与国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较少; 5.平台成果停留在重视项目研究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6.由我校组织的具有国内、国际较高影响力的学术会议、论坛不 多。

 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3.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撰写调研报告、发表学术文章、申请专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推进已签订的校地合作协议内容,瞄准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沿、新兴和主导产业,将引进人才和内部挖掘相结合,不断改进和创新机制,切实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 5.继续抓好众创空间建设,探索新时期“闽江学院漆艺文化创意园”、“闽江学院创意创业教育园”发展路径; 6.在经费允许的前提下,加强平台高层次领军人才或高水平学

 科带头人和青年博士的引进力度,担任平台科研团队带头人和担任平台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 7.积极鼓励平台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互助,产学研合作、行业技术关键问题的交流,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成果与实际产品转化、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等。

 8.推动学术讲座品牌建设,统筹规划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的类别、形式和内容。

 (三)教学 资源 1.教学单位组合的稳妥性和学科专业归属的科学合理性考虑不足,学科整合和专业调整的力度需要加大。如海洋学院涉及五个学科门类,十几个一级学科,学科专业间相差较大,强扭在一起不利于学科发展,容易使其丧失自身的特色。同一级学科内的专业归属完全在不同两个学院,如进一步加大专业调整的力度,优化专业布局。邀请有关高校、行业、教育主管部门等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召开专业布局专题研讨会,努力寻求符合发展需要和紧贴学校办学实际的共识,进一步理顺专业间关系,稳步推进专业归属调整工作,使专业在院(系)间的归属和布局更为合理。

 设置新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原海洋学院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流工程、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税收学、财务管理等 7 个专业划归经管学院。根据学校原有师范教育基础和办学实际,结合专家论证意见,恢复教师教育,组建教师教育学院,探索新时2018 年11 月 教务处、发 展 规划处、 各 院(系)

 1.组织召开了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讨论证会。会议邀请来自有关高校、行业、教育主管部门等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对我校专业布局情况进行专题研讨,就师范类专业办学、专业布局等问题提出建议。已经恢复了部分师范类专业的办学,学校已设置了新的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物流工程、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税收学、财务管 理等 7 个专业划归经管学院。

 2.优化院系设置,设立新的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等 3 个理工科学院,实现二级顶层设计和具体推进工作存在不够顺畅的问题,推进过程中力不从心。

 继续加强有关问题的沟通,希望学校进一步理顺重大问题的工作关系,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中的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现在工商管理、会计学专业归属新华都商学院,而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却归属海洋学院。

 期教师教育新模式、新路子。积极推进数学系、计算机系、物理学与电子信息工程系的更名和整合等工作。坚持以区域发展、行业产业需要和技术进步为驱动,推进专业群项目建设,争创若干省级示范性专业群,以项目带动专业群内有关专业的协同发展,从整体上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的专业配置能力。

 院系向学院的转变。

 2.资源配置不均衡,合作办学学院与本部间的教学资源统筹共享不足,没有达到将引进的优质教学资源融合到学校内部,问题明显。

 做好全校教学资源摸底工作,开展教学资源共享调研,聘请专家指导论证,整合归并教学资源建设,加强教学资源统筹建设,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资源共享利用效率。以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为抓手,统一各类网络教学平台的入口,加强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做好校内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与共享,提高网络课程资源利用效率。学校组建实验教学与设备管理中心,挂靠教务处,负责各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统筹学校教学实验资源共享,强化实验教学职能。

 2018 年11 月 教务处、财务处、后勤处、资产处、现 代 教育 技 术中心 (资产处)

 已出台《闽江学院教学行政用房管理办法》待学校审核通过后实施。

 (现教中心)

 网络教学平台已实现和校园门户对接。

 (教务处)

 1.学校拟定成立实验实训管理中心组建方案,并报请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中心主要职能为加强对实验实训条件资源统筹管理与建设,加强实验室强化规划、建设、管理与考核,增强实验创新实践体系活力,推动实验实训建设上水平、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在原有的基于 Pc 端的“清华在线”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基于移动教学端的“雨课堂”平台应用,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会,进行各类课程教学资源的应用与积累。

 3.做好本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与共享,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高等数学》本学期实现省内兄弟院校选课 86 人,校内混合式教学选课 1297 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广告创意》实现省内兄弟院校选课 304 人。

 (后勤处)

 1.在“智慧校园”建设中,.我处组织相关人员(资产处)

 校内现有公共用房紧缺,可调配数量较少,部分单位公共用房使用效益不高。

 (现教中心)

 网络教学平台和课程资源使用率不高。

 (教务处)

 1.实验实训管理中心目前正在筹建,下学期才能正常开展工作; 2. 本学期我校未有课程成功申报省级在线开放课程,此方面课程建设较为薄弱。

 (资产处)

 提 高 教 师 办公场所整体利用率。积极探索公共用房定额管理,动态评估,有偿使用,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现教中心)

 网 络 教 学 平台建设和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纳入智慧校园统一建设范围,加快建设进度。

 (教务处)

 继续推进实验实训管理中心建设,尽早顺利开展工作; 2. 开 展 校 内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有针对性

 到厦门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调研“智慧后勤”建设,尽快提出节能等方面的需求报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已拟定“一卡通”建设并由资产处评选出一家银行进行投资建设,目前与合作协议还在 签订中。

 2.完成了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大成楼实验室扩建工程;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服装与艺术工 程学院等重点实验室装修改造。

 地举办该类课程建设与应用培训会。

 (后勤处) 1.“一卡通”协议签订后,组织“一卡通”建设。

  2.后勤管理将进一步与各部门、院(系)配合沟通做好各实验室的建设改造等

 3.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尽合理。对信息化在二级学院所起作用认识仍显不足,校区建设时对信息化规划和投入不足,出口带宽只有 200M+100M(不含学生宿舍出口),数据层平台尚未搭建完成。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已成立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和实施智慧校园建设。和华为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完成智慧校园规划,在体制机制、资金投入、技术设计、人才保障等方面统筹规划。智慧校园建设已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同时在末端运营维护方面,采用服务外包的方式,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信息化水平。用三年时间,完成智慧校园建设。届时将完成“一网两平台三中心”建设,使学校信息化达到全省同类院校先进水平。目前校园网出口带宽已扩至 1G。

 2018 年 11月 现 代 教育 技 术中心、 教务处 (现教中心)

 1.智慧校园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专家论证,提交市政府申请立项 2.末端运营维护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提交校长 办公会议研究。

 (现教中心)

 推进速度较慢 (现教中心)

 加快智慧校园项目建设进度

  4.实验实训实习条件不足。学校实验实训场地生均只有 1.58 平方米,与办应用型大学有很大的差距;新办专业较多,需加大建设力度,特别是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统筹资源,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实验实习实训条件建设。一是统筹和挖掘校本部、工业路校区和洪塘校区教学资源,通过改建、新建等方式,增加实验实习实训场所,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实验实习实训条件,优先安排新专业,特别是工科专业所需实验用房与实验室建设经费;二是推动学校工程实训中心大楼等新场所建设,软件学院大楼实验用房装修和投入使用等;三是推进实验实习实训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把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纳入信息平台管理,搭建方便师生教学互动平台,强化实验实习实训过程管理,提升实验实习实训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

 2018 年 11 月 教务处、后勤处、资产处、各院系 (教务处)

 1.学校通过了工程实训中心用房建设方案、漆艺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建设方案,通过改建、新建增加实验实训场所, 推进工程实训中心、商务英语综合实训室、商务日语综合实训系统建设、国际商法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实验实训条件。

 2.学校对新专业,特别是工科专业加大了投入,通过了海洋学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中国漆研究中心、海洋智能制造、智能化生产物联网实验室、商务英语综合实训室、国际商法实验教学中心等建设方案,切实增加了实验室建设投入; 3.推进实验实习实训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组织管理系统应用培训,强化了实验实习实训过程管理,提升了实验实习实训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

 (后勤处)

 拟在致远田径场西北侧建设约 1 万平方实训中心 (教务处)

 1.工程实训中心尚未动工,软件学院大楼推迟投入使用,实验用房仅少量增加,生均实验实训场地增加不明显; 2.教学与科研实验教学资源无法有效共享;

 (教务处)

 1.继续推动相关实验用房建设进度,切实增加生均实验实训面积; 2.统筹校内实验实训资源,构建教学与科研实验资源共享机制; (后勤处)

 已召开专题会议,由教务处提出具体要求后,进行立项

  5.教材建设有待加强。经抽查近五年来闽江学院教师自编教材 28 部,其中仅有 1 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其余教材均不是省教育厅以上主管部门主持的规划教材,也不是传统优秀教材,而是出版社出于发行经济效益自行组织的所谓“规划教材”,与党中央国务院新文件(中办发【2016】66号)要求不符。

 加强教材选用和建设。严格执行《闽江学院教材建设质量标准》,做好教材选用的把关工作。要求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教材或者获奖教材;相关课程 100%选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规定的“马工程”等教材,加强各院(系)教材“选优率”、“选新率”、“马工程”教材的选用率考评。加强与教材出版大社的联系,注重优秀、精品教材的进校宣传、推荐工作。落实奖励机制,鼓励教师在学科前沿、乡土教材、校企合作等应用型教材方面多出优质教材和特色教材。2018 年拟计划开展教师编写和出版乡土教材、校企合作等应用型教材的教材立项工作。

  2018 年 11 月 教务处、各院系 (教务处)

 1.加强优质教材选用标准和要求的宣传工作,并采取逐门课程检查的方式进行把关,确保相关课程100%选用 “马工程”教材,保证学校教材的“选优率”和“选新率”。

 2.今年 4 月份我们与国内 20 多家教材出版大社联合在我校举办 2018 年“福建省高校教材巡展活动”,展示各类优质、精品教材 5000 余种,对我校教师及时了解教材最新动态,提高教材编写和选用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下半年计划开展教师编写、出版乡土教材、校企合作等应用型教材的立项活动,鼓励教师在学科前沿、乡土教材、校企合作等应用型教材方面多出优质教材和特色教材。

 (教务处)

 开展教师编写和出版乡土教材、校企合作等应用型教材立项建设周期较长,效果短期内无法显现。

 (教务处)

 编写和出版乡土教材、校企合作等应用型教材约需 2-3 年时间,要保证今后每年的教材立项预算经费以确保该教材立项的顺利进行。

 (四)培养 过程 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需进一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基本内容不清晰,系统性不足,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径不明确。

 开展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不断更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系统设计。落实教育部本科教学专业类质量标准有关要求,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的匹配度。各专业以省内外相关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等为调研对象,分析出毕业生从业情况、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等内容,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修订调研报告,并将调研报告成果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的宣传与研讨,进一步明晰转型发展的路径。

 2018 年 11 月 教务处、各院系 2018 年 1-4 月,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开展 2018 级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工作,并组织每个专业撰写调研报告,最终形成《2018 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汇编》。2018 年 5 月 8 日学校召开 2018 级培养 方案修订工作调研汇报交流会。

 部分学院在开展调研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对问题的调研和分析不够深入的问题。

 下一阶段将抓好调研成果的落实问题,督促各学院将调研成果落实到具体的培养方案中。

 2.课堂教学改革明显不足。教师教育理念需进一步更新,教师重知识传授轻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定期组织教育教学类研讨会,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智2018 年 11 月 教务处、各院系 1.组织我校教师参加各类教育教学类研讨会、培训班,不断提升我校教师运用网络技术变革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

 任课教师对智慧教学模式的探索及应用积极性1. 制 定 相 应的激励与评价措施,促进任课教师

 能力培养,忽视学生主动性发挥,创新精神和意识不足;教学方法需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满堂灌”的现象较大面积存在,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师生互动,教学效果不佳,抽查课程试卷发现,公共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及格率较低。

 慧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加强各类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利用,运用信息化手段,打破课堂 45 分钟的时空边界,逐步实现部分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

 2.组织校内培训会,推进“雨课堂”的使用,鼓励教师借助智慧教学工具来改变课堂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

 3.继续实施《高等数学》分层次混合式教学。同时推进与清华大学合作,依托“学堂在线”,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试点,探索部分专业课程的混合式教 学。

 4.公共基础课和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的教研室应严格把控考核过程,组织做好试卷分析,及时发现及格率较低问题,分析问题,积极向各学院提出改进措施,由各学院负责推进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改革 不够高;对改进教学方法动力不足。

 对雨课堂的使用,以此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2. 继 续 在2018 级推进《高等数学》分层次混合式教学工作。推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混合式教学试点工作。

 3.下一步改变考试评价方式,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综合应用笔试、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多种形式,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以考辅教、以考促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

  3.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占比标准总体偏低,未能很好体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部分专业未达到上级规定要求;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教学项目比例过高,综合设计性实验比例偏低;一些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太大,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综合性优化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在 2018 级人才培养方案中,调整各学科实践教学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引导各专业合理设置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构建渐进式提升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推进产教融合促进实践教学,加强产教融合项目的申报与成果转化;不断整合更新实验项目,精简演示、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注重实施个性化培养,设定一定数量的选做实验供学生自主选择。加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管理,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切实提高工程类专业毕业设计的比例,提高来源于生产实2018 年 11 月 教务处、各院系 1.在 2018 级人才培养方案中,调整各学科实践教学比例,转型试点专业和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到 35%; 2.修订实验教学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组织编印 2018 级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增设选做实验项目比例。

 3.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初期、中期检查、诚信检查等工作,利用系统监控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情况,开展专项检查,通报选题情况要求整改。

 4.推进“毕设通”系统使用,对毕业论文(设计)1.2018 级人才培养方案正在制定中,个别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无法达到学校要求; 2.目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达到 81.51%,但每门课中综合性、1.引导各专业合理设置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构建渐进式提升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做好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认定工作,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 4.从走访相关部门及二级学院了解的情况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较滞后,在观念上存在误区,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其重点组成为生涯指导和就业指导,从事相关教育的人员以辅导员为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碎片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较为突出。

 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双组长制的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创新创业学院-院系双创中心”两级联动机制,围绕三个核心体系,构建协调育人的创新创业生态。建立健全教学教研机构,由专任教师作为师资主体,引进台湾创新创业领域博士,施行矩阵式教学团队体系; 制定“授课、指导、实务、管理”四个类别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规划,抓好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全面开展创新创业融合课程改革,开展创新创业专业特色课程立项和试点专业立项,逐步建设“通识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创新创业特色班课程系列”的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组织申报建设工信部高校中小企业创业就业实践基地(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建好创新创业学院,加快筹划成立产业学院。

 2018 年 11 月 团委、 教务处 1.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调整人员结构,成立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学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在每个院系成立机构健全的创新创业中心,由书记、院长(主任)担任中心主任,副院长(副主任)担任常务副主任,副书记担任副主任;建立院系年度创新创业工作体系(4 个模块、26 项),划拨 200 万经费支持院系创新创业中心建设,每月组织院系创新创业中心负责人召开工作推进会,建立“创新创业学院-院系双创中心”两级联动机制。出台和修订了《闽江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奖励办法(试行)》等 11 项创新创业系列配套政策,从机构、人员、场地、经费等各个方面形成制度保障和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2018年安排工作经费 890 万元,覆盖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服务、研究以及软硬件建设的经费需求,构建协调育人的创新创业生态。

 2.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着力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成立 2 个教研室,由专任教师作为师资主体,引进 2 位台湾创新创业领域博士;开展创新创业融合类教学改革,评选创新创业试点专业和专业特色课程校内立项;开展总计 267 人次,涵盖“授课、指导、实务、管理”四个类别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成1.各院(系)党政对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对创新创业工作的认识不足。

 2.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明显,与产、学、研相结合不充分;部分专业设置未能紧随市场调整转型,缺乏就业竞争力,学生就业率偏低。

 3.创新创业的激励和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教师参与就业创业指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很好1. 在 各 类 工作目标和考核中具体细化创新创业工作指标;加强培训、外出考察与交流。

 2. 落 实 每 个专业开展 1 门创新创业融合教改特色课程;遴选条件成熟的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工信部校企协同创新中心项目和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

 3. 协 调 各 职能部门实施科学的过程激励和反馈,激发院(系)

 立创新创业专委会和导师库;开办创业精英班和特色创新班,与万学教育签订工信部高校中小企业创业就业实践基地(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主导成立致道国际漆艺产业学院,招生工作顺利开展。

 地调动起来,对就业创业工作的支持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双创工作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五)学生 发展 1.专业对口率偏低,毕业生平均薪资和就业稳定性有待提升,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拓宽就业指导范围,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方案,建立职业生涯个性化指导教师队伍,加强基层就业创业的政策宣传和扶持力度,强化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稳定性。

 巩固与优质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挖掘校友企业资源,促进名企实验班、订单班等试点改革,提升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出台《闽江学院学生就业能力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为提升就业薪资水平、提高就业质量提供保障。

 2018 年 11 月 学工处、教务处、各院系 进一步拓展就业指导的形式和受众,形成以线下“职场文化节”和线上“就业信息系统”为两大核心的就业教育平台。目前已形成《闽江学院学生就业能力职业技能提升实施方案(试行)》,并于 5 月 28 日的学工处处务会上进行了讨论。

 1.就业质量的提升的决定因素,除了营造良好外部氛围,还需练好“内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才是解决之道,需要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

 2.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需要双创学院及至各学院的大力支持与配合。

 1.拟举办“闽江学院第二届职场文化节”,举办面试技巧讲座等各类活动,加强毕业生的职前准备技能。

 2.假期拟建成新的精准就业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就业网和微信公众号,把更好的就业岗位精准推送给最适合的毕业生,加强校企联 系。

  3.拟进一步修订完善并出台《闽江学院学生就业能力职业技能提升实施方案(试行)》,引入社会力量,拟从考研、考公、考教考前辅导等方面入手,提高考取率。

 4.下半年争取邀请更多优质企业入校招聘,提高入校招聘企业门槛,全部岗位起薪必须达到 3500元,平均月薪力争达到 4000 元。

 2.学生转专业制度有待完善,双专业双学位尚未开展,学生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鼓励学生选读福建省高校在线教育联盟的各类优质课程,逐步探索与福州大学城部分高校建立线下跨校课程联盟。组织条件成熟的院(系)专业开设辅修专业,制订辅修专业相关管理规定,为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机会。按照新修订《闽江学院学生转专业管理办法》,用好转专业政策,允许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兴趣申请转专业,对于休学创业、退役后复学等方面的学生,予以优先考虑转专业。

 积极搭建和拓展学生交流学习平台,加强学生跨校交流活动,重点做好学生到中国人民大学、温州大学及福州大学城部分高校等交流学习;允许学生申请辅修校内其他专业课程,可以申请跨校辅修专业或修读课程,参加学校认可的网络课程学习。

 2018 年 11 月 教务处、 各院系 1.制定辅修专业管理办法,向学院、学工处、团委等有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现已完成意见征集和管理办法修订,正在完善后提交发文流程。

 2.优化转专业管理办法,积极做好转专业宣传和组织工作,新学期将有 48 人转入新专业学习。

 3.组织开展中国人民大学、温州大学交换生选拔工作。2018 年 6 月共 12 位学生将赴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组织开展了温州大学交换生选拔工作,下学期将有 13 位学生赴温州大学学习。

 4.积极组织学生选读福建省高校在线教育联盟的各类优质课程。

 下 一 步 拟 提交发文流程,并确定开设辅修专业的学院

  3.图书资源、图书馆空间、创新创业教育空间较为紧张,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

 拓展图书馆空间。加快新馆建设,优化新馆内部功能设计,在学生宿舍拓展新增约 400 平方米藏书阅览空间。结合学校学科专业整合,继续强化文献资源建设以及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入调研院系的文献资源和信息服务需求,优化馆藏文献资源的结构,继续提升馆藏资源内涵建设。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图书馆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深化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

 拟建设创新创业大楼,其定位为兼顾展示与示范,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孵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2018 年 11月 图书馆、 团委 (图书馆) 1.积极与后勤管理处沟通新馆设计图纸的招标等相关工作。

 2.积极与学工处沟通,在学生宿舍拓展共计约400 平方米藏书阅览空间,目前,正在积极采购书架等家具。

 3.不断完善学科资源规划布局,提升馆藏内涵,提高资源建设读者参与度。组织院系教师参加 “福建新华 2018 年馆配图书样采会”,及时补充约 600种、2000 册学科经典和前沿书籍。走访调研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和特色学科的部分专业教师,结合多渠道的读者荐购,提高资源的专业性与实用性。

 4.完善数字资源建设。目前重点调研外文资源,结合读者需求、试用效果及采购经费,制订 2019 年采购计划。

 (双创学院)

 创新创业大楼建设的请示报告已经校长办公会研究通过;建设方案已提交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审批;设计院已完成大楼设计方案第一稿,近期到校汇报设计方案。

  (图书馆) 1.馆舍面积不足,藏书空间已极度饱和,影响新书上架。

 2.图书馆专业人员不足,高层次人才队伍亟需进一步扩大。

 (双创)

 双创大楼审批进度较慢 (图书馆) 1. 积 极 与 学校相关部门配合,进一步推进新馆建设。

 2. 积 极 建 设约 400 平方米藏书阅览空间。

 3. 进 一 步 加强馆藏剔旧工作,以尽可能满足新书上架需求。

 4. 进 一 步 加强馆员培训,提升业务能力。请人事部门加强图书馆高层次人才引进。

 (双创学院)

 与 后 勤 处 等加强交流,加快项目进程。

  4.学生部分专业课业负担偏重,自主学习空间还不足。

 引导各院(系)加强培养方案调研论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制定培养方案,根据教育部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和有关专业认证标准,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吸纳企业、行业人员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规范培养方案管理,对因特殊原因确需更改培养方案的,必须经过严格程序进行审批。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合理设置及安排课堂教学学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量。

 2018 年 11 月 教务处、各院系 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8 年 1-4 月,教务处组织开展 2018 级人才培养方案调研工作,并撰写调研报告;学校召开 2018级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调研汇报交流会,推进 2018 级 培养方案全面修订。同时下发《关于制(修)订 2018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要求各专业围绕经济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广泛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设置课程。培养方案制(修)订工作要重视院校之间的对比分析,充分体现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主动吸纳企业、行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共同完成培养方案的制(修)订与论证。

  要求各专业加强培养方案制订的论证工作,真正将《关于制(修)订 2018 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落到实 处。

 5.毕业生体测通过率偏低。

 《状态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当年体测通过率86.2%,低于教育...

推荐访问:整改方案 落实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