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童谣融入幼儿教育的策略初探


  摘 要:梅州市梅县区实验幼儿园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指导下,立足本土,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并将本土资源有机地加以整合,创造性地开展了《客家童谣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的课题研究,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培养幼儿的本土文化意识,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到客家文化的魅力,促使他们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并激发他们浓厚的乐知好学的兴趣。
  关键词:客家童谣;幼儿教育;本土资源
  客家童谣是客家人千百年来对儿童启蒙教育的儿歌,它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承,从中原一路传播而来,在南粤大地上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如今,高科技文化产品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生活,孩子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他们却极少接触客家文化,甚至有许多孩子已不记得自己是个客家人。客家童谣无法再像以前那样深入儿童的生活中,所以,孩子对客家童谣的了解也不如过去深刻。
  由此可见,让客家童谣走进孩子的生活,是一项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工作。那该如何让客家童谣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得到传承与创新呢?
  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引起幼儿对客家童谣的兴趣,向广大客家孩子普及客家文化。在幼儿园推广乡土教材,收集一些客家童谣及适合幼儿传唱的客家流行歌曲,让孩子们在朗读与歌唱中,体会客家文化的精深涵义,从那些优美、有趣的歌词中,了解客家人的勤朴、坚忍和诙谐的一面。
  一、激发幼儿对客家童谣的喜爱之情
  客家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比如:讲求实际,刻苦勤俭,艰苦奋斗,爱国爱乡的美德;团结向上,坚贞不屈,百折不挠,富于反抗的精神。客家人通过童谣的形式将他们自己的文化传承下来,并使之形成客家独特的文化、历史、语言和风俗等。
  有意识地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对客家童谣的喜爱之情,可以使幼儿在了解华夏优秀文化之伟大和丰富的同时,领略客家童谣之美,进而强化幼儿对客家童谣的欣赏。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能朗诵客家童谣的儿童越来越少,他们对客家童谣也越来越陌生,因此,激发和引导幼儿端正学习客童谣文化的态度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一)走进社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客家童谣
  在客家地区,老一辈的人在小的时候,都曾被自己的老祖母、母亲或哥哥、嫂子教唱那动听的《月光光》《萤火虫》。就算是在襁褓中的幼儿,也常常能听到妈妈温存的歌唱:“细妹妹,你好睡,鸡爱关,饭爱做,灶前还无柴,缸里又无水,你好睡,你好睡,你要月光啀去摘,你要日头啀去背。”孩子们日渐长大了,便学会了一个又一个游戏童谣,或诵或唱。再如《拉大锯》:“拉锯,送锯;你来,我去;拉一下,送一下;细人快快高,高了骑白马。”这是大人拉着孩子的双手,时而坐着,一来一往,边模仿拉锯动作边唱的一首童谣。以此为基础,把幼儿带到社区中,让他们零距离地和那些“山歌大王”接触,让他们感受山歌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同时还让他们多听《大雨落来细雨淋》《风吹竹叶响叮当》等童谣。除了这些,我们还把“山歌大王”请进课堂,通过“山歌大王”的亲身传授,特别是找一些诙谐有趣的童谣教给孩子,孩子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二)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客家童谣教学
  蘇霍姆林斯基说:“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经验有限,生活中的形象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传统的“黑板、钢琴、书本、录音机”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幼儿的学习需要了,因此,教师更需要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以促进幼儿身临其境地学唱客家童谣。
  1. 变静为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给音乐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枯燥的书本知识变成了生动的音符。
  2. 化深为浅。通过多媒体展现的那一幅幅场景好像是对客家童谣的解说,使原本富有内涵的乐曲,在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下变得浅显易懂。多媒体的运用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如同改头换面一般,更加新颖别致了,令人容易接受。比如客家歌谣《出水莲》是人们喜闻乐听的一首乐曲,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其效果会有很大的改观。确实,客家童谣的教育不在于指导幼儿学会多少音乐技能、技巧,而在于极大地激发幼儿对乐曲的兴趣和感悟能力。
  二、让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学习客家童谣
  (一)调动各种感官协调参与教育活动
  让孩子的脑、嘴、耳、眼及各个器官得到协调锻炼,有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唱、说、演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给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唱一唱家乡的地方戏——客家童谣,模仿它的腔调;演一演剧中人物的表现;说一说所谓要达到的“字正腔圆”。虽然“字不正腔不圆”,但是幼儿在脑、耳、嘴、肢体等尝试中可以体会到地方戏的特点与魅力,也在全面的参与、实践中逐渐学会了如何去表现音乐。
  (二)展开感知、想象、思维等立体训练
  思维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于幼儿的感知能力的培养要有目的、有意识、有选择。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同样,对于客家童谣的理解和认识也离不开感知、想象的训练。比如一节音乐课,教师播放音乐,启发和引导幼儿根据不同理解给这段音乐以大胆的想象,让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
  (三)在创编歌曲时应用客家童谣素材
  当幼儿对客家童谣产生兴趣并有一定的感悟及表现能力后,出现了不是被迫学习而是“我要学习”“我喜欢学习”的情况,在这样平等、融洽的教学环境中,教师担任的是“平等中的首席”,幼儿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于是,他们常常主动留心身边的客家童谣,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民间的音乐素材,基本上能够掌握客家童谣的特点。让幼儿创编童谣,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也是发展客家山歌艺术的得力之举。
  如有一首问答式的童谣,别有情趣——“大月光,细月光,老鼠猫子开抽箱。你开抽箱做脉个?我开抽箱拿刀子;你拿刀子做脉个?我拿刀子破篾子;你破篾子做脉个?我破篾子编篓子;你编篓子做脉个?我编篓子装鱼子;你装鱼子做脉个?我装鱼子喂猫子;你喂猫子做脉个?我喂猫子捉老鼠子”。一连串的追问,逐层深入,环环相扣,满足了儿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理。在孩子学会后,以竞赛的方式让他们进行创编,比比看谁编得最多。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全方位拓展、延伸、创新,让客家童谣伴随幼儿成长
  中国的客家童谣文化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中,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客家童谣,这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一)渗透客家传统文化教育
  客家童谣虽然创作于封建社会末期,但其所表现的对于儿童教化的重视,所宣扬的精神价值取向,大多是健康向上、积极可取的。例如,它提倡勤劳节俭、好学上进,讲究人伦道德、孝顺父母、家庭和睦、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反对损人利己、反对好吃懒做、反对邪教等等。在今天看来,这些内容仍然是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的,因此,还有其存在的价值。比如欣赏《月光光》,幼儿在感受、欣赏童谣的同时,从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如许多客家乐器的演奏,如古筝、琵琶等可以提高幼儿对美的认识。
  (二)结合其他领域,感受客家童谣文化的美
  幼儿园五大领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们是息息相关的,音乐与美术、音乐与语言、音乐与体育、音乐与社会等。在美工课中播放客家童谣《流水》平缓人的心理;在诗歌朗诵中配上《月是故乡明》;在体育活动中配上活泼欢快的童谣歌曲《羊子咩咩》等,让幼儿尽情地感受客家文化的美。
  (三)创设校园环境,增添客家文化气息
  幼儿园是孩子们的“第二家园”,舒适良好的环境,有助于他们保持平和的心态。我园在幼儿园的墙报上、走廊上、活动室中都加入了适当的客家风情的修饰,收集了与客家相关的一些物品进行装饰,在走廊里设立了客家主题布置,较有特色。创设环境不单单只是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幼儿园的支持与孩子家长的配合,才会使校园客家文化的传播做到尽善尽美。
  从某种程度上说,幼儿也是客家文化建设的其中一员,通过幼儿园的本土教育,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从而培养他们的族群观、民族观。这些对客家儿童的教育和客家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推荐访问:童谣 幼儿教育 客家 初探 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