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团队力量,解决课程问题


  近年来我园开展了“开放性主题活动中有效师幼互动”的研究,为使研究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我园在原有大组教研和小组教研的基础上成立了主题合作小组。每个合作小组都由两个平行班级的4位教师自愿组成,每个学期合力设计和实施一个主题活动。不同的教研组织有不同的功能,如果没有统筹,就会出现重复用力的情况,教师也无法获得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由此,我们根据教师提出的“确定主题核心价值”“把握主题脉络”和“落实相关联的活动”这三个难点,重新规划三个教研组织的研讨重点,从面到线、再到点地解决问题。
  
  一、大教研组把握主题活动的方向与策略
  
  在主题活动开展的不同阶段,大教研组始终充当引领的角色:实施前的价值把握、方法提供、问题设计能帮助教师有目的地实践,实施中的参与研讨能帮助教师积极思考、寻找方法,实施后的反馈能帮助教师提升策略。
  上学期我们主要研究了以艺术活动为主的主题活动。为避免教师过多传授技能,我们首先在大组教研活动中明确教师要为幼儿提供理解艺术、表现艺术、创造艺术的支架。而在搭建支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着重梳理“探索与教”“模仿与创造”“创新与自由”“创造与技巧”等方向性问题,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接下来我们在大组教研中共同讨论了主题活动开展的步骤:了解幼儿——考虑作品切入的方法——讨论主题目标和脉络——思考实现目标的途径——从目标化解出相关联的活动内容——决定以何作品形式表现探索结果。此外,我们还预设教师在后续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引导教师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在初步解决方向性问题后,大教研组要跟踪主题开展的过程,发现共性问题及时引领,让教师在研讨中分享经验。同样以艺术性主题活动为例,前期大家在理论上虽然已明确不能以传授技能为目标,但在实践中总找不到落脚点,这时,大教研组及时开展案例研讨会,选择了分别从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切入的主题活动“三个和尚”与“我们身边的爱”,引导教师分析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归纳出实现艺术教育目标的方法。
  又如,主题活动进行到一定阶段,大家苦于无法让幼儿提升对美的理解能力,于是大教研组就组织老青两代教师开展课例研讨活动。老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面具,让幼儿在操作中感受面具的形状、色彩、组合方式;年轻教师组织幼儿欣赏动画片《三只小猪》中有关角色心理活动的片段。通过几天的跟踪,大家发现两个活动中都有幼儿自主操作、体验、模仿的过程,但幼儿的投入程度以及表现力与创造力大不相同,由此总结出引导幼儿自主提升对美的理解能力的策略是用心去理解、去创作。
  学期末,大教研组组织经验分享会,挑选获得好评的主题活动“花儿的聚会”和“多姿多彩的树”,引领教师感受确立主题活动情感主线的重要性,它是影响幼儿提高审美能力的内在动力。
  
  二、小教研组研讨主题活动的目标与脉络
  
  经大教研组引领后,教师在观念上有所提升,但要具体到主题活动的目标和脉络,尤其要按照目标设计出具体的相关联的活动仍有一定困难。这个任务比较适合小组教研活动来完成。小组教研的主要研讨形式是,先由各主题合作小组介绍自己的初步设想,其他组依据大组教研讨论的方向和策略作出鉴定。由于各组肩负着为别人出谋划策的责任,所以他们都会仔细倾听与判断,这个过程也是各组进行自我反思的过程。
  例如,大班某主题合作小组选择了“神秘的面具”这一内容,打算从“欣赏川剧变脸”切入,依据“了解面具文化——了解面具对称、夸张的艺术特点——学习线条、色彩在面具中的运用——用多种材料表现面具”这一脉络,设计出“欣赏变脸——设计面具——学习对称——学习色彩——制作面具”等一系列活动。交流后,小教研组的其他成员认为虽然变脸形式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但与幼儿生活经验相距甚远。同时,设计的大都是强调技能技巧的活动,而情感教育目标有所忽略。于是,大家建议以欣赏绘本《蒙蒙的面具》为切入点,这一绘本将面具人格化,孩子们可以随着主人公的情感线索来理解面具的作用,同时将这种心理体验运用到创作中。于是,主题合作小组教师提出可否让幼儿戴上面具去参加小动物的聚会,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活动中,孩子们萌发出许多关于动物聚会上会发生哪些奇妙事情的想法,投入到面具设计活动中。孩子们的改变让教师豁然开朗,最终将主题脉络调整为“蒙蒙的面具——森林里的聚会——各种各样的面具——面具派对”,引导幼儿积极筹备面具舞会,自然渗透表现技能,理解面具与人物心理之间的关系。
  
  三、主题合作小组确定活动形式与环节
  
  与大、小教研组相比,主题合作小组的研讨重点在于确定活动形式与环节,探讨操作性问题。其中活动形式、环节由小组成员共同商议,提问、回应则由各位教师根据自身经验或班级差异进行设计。在设计单个教学活动时,教师有时意见一致,有时有分歧。所以我们建议主题合作小组运用两种方式来实践。
  
  ●意见一致时,错时实践
  在小组教研中,当大家意见一致时,两个主题合作小组就错时实践。即其中一个班级的教师先按设计方案去实践,将活动情况及时反馈给另一个班级的教师,另一个班级的教师据此调整活动方案并进行实践。这样就给预设的方案增加了一次验证与调整的机会,使之更完善、更有效。
  如主题活动“三只小猪”中有一个表演活动“我是大野狼”,需要孩子们设计相应的肢体动作,表现大野狼的形象。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为了让幼儿通过比较发现角色内心体验与外在肢体动作的关系,提高表现水平,教师可以组织幼儿欣赏同伴的表演,互相学习。接着,由其中一个班的教师组织活动,在第一个环节中,幼儿先分组展示自己的设计,然后互评;在第二个环节中,教师抓住一组典型的表演。让幼儿再次观看并分析“大野狼正在想什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最后,幼儿归纳出动作、表情、语言等都是帮助自己把角色演绎得更为丰富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也发现孩子们往往沉浸在自己的表达中,互动较少。而且这个活动主要以讨论为主,活动进行到后半段,幼儿会有疲劳的感觉,不利于集中注意解决问题。接下来,执教教师就召集主题合作小组的其他教师一起讨论,提出自己的困惑。比如,“你为什么这么想”“你们发现了吗”等开放性问题虽然能引导幼儿积极思维,但并不能将个别的互动转化成群体的互动,所以需要用其他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有位教师建议让幼儿观看动画片《三只小猪》中丰富的大野狼动态,引导幼儿讨论与角色心理相关联的片段。以丰富表现方式。

推荐访问:统筹 团队 力量 课程 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