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适应模式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建立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深入,高校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也要引导学生不断汲取英语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最终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文化教学 文化适应模式 文化导入
  
  一、文化教学导入的必要性
  
  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深入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意识到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培养学生具备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具备良好的交际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才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和文化能力(Cuhural Competence)(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是,长期以来。高校英语教学,尤其是在基础阶段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教师往往偏重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语言形式教学。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和机械的句型操练充斥着课堂,学生虽然掌握了不少语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语法功底和口语表达能力。但实际交际能力不强。语言运用也不是很得体。因此,在现代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使学生知道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让他们具备英语语言、文学、社会文化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质和修养。
  
  二、文化适应模式理论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复杂的概念。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学习语言。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还要知道说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等。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20世纪70年代末Schumann创建的文化适应模式理论(The Acculturation Model)中的概念。所谓文化适应,就是学习者对一种新文化的适应过程,尤其强调语言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该模式中,文化适应的阶段是基于经历文化冲击并从中恢复的过程而化分的,共分为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兴奋期(Excitement)。学习者接触到全新的环境并感到兴奋。第二阶段: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学习者在接触一种新文化时感到越来越多的文化差异侵入到自我意识中而产生的焦虑和失落感,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目的语文化的生疏感和抵抗情绪。第三阶段:逐渐恢复期(Tenta,tive Recovery)。文化适应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得以解决,但仍有一些问题会持续一段时间,如思乡情绪。第四阶段:(接近)完全恢复期(FuU Recovery)。通过同化或者适应接受新文化。并在新文化中对自己的新文化身份感到自信。文化适应(Ac-euhuration)指学习者在适应目的语文化的同时,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文化同化(Assimilation)指学习者被目的语社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完全同化而成为目的语社团中的一员。这两种方式均能有效促进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而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程度将会制约他的第二语言水平。现代外语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主体”,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兴趣和可教性,以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实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为目标。但是,没有一种语言教材能够完全确保所有的学习者成功地学习语言,它只能提供语言的样本。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语言教学的手段。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不脱离教材,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使学生充分了解英语语言的词法、句法及篇章特点和文化背景,重视语言基本功训练,系统学习教材中提供的语言样本。另一方面教师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语言水平、实际需要,以及不同的社会状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剪裁、添加、重现,保证教学内容有实用性、针对性、广泛性和时代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益。
  
  三、文化适应模式的导入与建立
  
  高校英语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学生的语音,依据课文内容大力开展口语活动,给学生练习的机会,想象的空间和表达的空间。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除了依托比较理想的教材外,应根据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增补,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文化知识的补充。
  
  1、文化导入的内容
  (1)习俗文化因素。包括打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惯用语句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2)体态文化因素。如身势体态、手势、面部表情、服饰礼仪、餐饮礼仪、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3)心态文化因素。包括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审美观念上的差异、伦理道德观上的差异、宗教迷信方面等。
  (4)价值观念和思维文化因素。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关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
  (5)历史文化因素。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的历史积淀在各自的语言中的体现。中国人重道义,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这种差别深刻地体现在一些传统的熟语、谚语、典故、格言、成语、习语、歇后语等里面。
  
  2、文化导入运用的原则
  Moran(2004)指出文化学习过程是一个明确的、有意识的、显性的、体验的文化学习循环,而非传统的、无意识的状态模式。在文化学习中,文化差异是通过语言文化课程系统地呈现出来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不断地经历描述、解释、反映的过程。通过一段时间反复的文化碰撞,学习者掌握了更多的目的语文化知识,表现出更多、更为得体的语言与文化行为,利于提高文化学习者的自身能力。结合基础阶段学生的语言水平程度高低,领悟能力的差异等因素,文化教学的实施应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
  (1)适度性。量体裁衣,由于生源水平不一,学生背景差距大,文化教学的内容要基本与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适应。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选取一些他们比较熟知的日常交际,如:英语中的问候语、打电话、书信往来、介绍英美国家的基本风俗节假日等。
  (2)综合性。因时制宜,针对具体的教学需求和条件,综合考虑教学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要素。制定出最切合实际的教学实施方案。
  (3)可操作性。文化教学策略不是一项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构建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考执行或操作的综合性方案。
  (4)灵活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任务的要求,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因素的差异,教师应把教学方法、媒体和教学组织统筹安排得当,以便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5)实用性。实际每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文化知识都讲授给学生,因而就有必要对导人的文化知识进行筛选。选取的文化知识尽量与课文紧密联系,以满足学生实际交际需要。
  
  四、结语
  
  高校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外语教学中必须要重视文化教学,文化教学的开展应结合各门课程的具体特点有计划地进行,而且文化教学要通过分阶段、有层次、不间断地逐步深入地学习探讨,才能有效帮助学习者对文化获得全面清晰的了解,进而从更深层次上去理解文化,并进一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如何合理有效利用课内外时间,充分发掘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和想象力,有效改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推荐访问:英语 建立 模式 高校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