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农村生源的补短教育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主要对象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在生活背景、社会成长环境、个人发展等方面压力都很大。本文认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现代农村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农村生源进行一定的补短教育,具体措施如采取社交礼仪培训、受挫教育、合理的人生规划、正确的农村教育目标等。
   [关键词]农村生源  补短教育  教育策略
  补短教育的涵义
   木桶理论认为,一个木桶的容量不是由箍成这个木桶的最长的木板决定的,而是由这个木桶中最短的木板决定的。这个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这个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短板”的长度决定了其整体发展程度,劣势往往决定整体发展的深度。农村生源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他们有一些共同的不利于职业发展的共同点即“短处”。本文归纳如下:
   1.生活背景
   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信息闭塞、观念落后。所以农村家长希望子女有一计之长,以后能在生活优越的城市生活。所以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盲目性较高,往往是什么热门报什么,什么赚钱报什么,根据自身优势和兴趣爱好报的较少。
   2.社会成长环境
   相对于农民的收入,目前大学收费过高,因此一些农村学生即便考上大学也难以负担高额学费。另一种社会现实是毕业后,城市学生在城市的生存压力较农村学生少,投入与回报的不等使农村学生在大学期间压力很大。
   3.个人发展
   农村生源考上大学来到城市,环境的巨大变化冲击着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心理上承受更大的负担,面临巨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农村生源大学生由于家住农村,生活条件不如城市大学生优越,因而容易产生自卑感;怕被别人瞧不起,所以在人际交往方面比较被动;加之社会、家庭对其较高的期望值,造成了他们心理负担重。
   4.回农村吸引力不大
   目前,大批乡村青壮年远离乡村外出打工而逐渐对本乡本土文化淡漠,而年长者在以经济为中心的乡村生活中逐渐被边缘化[1]。农村生活中传统的民间故事,过年过节丰富“社火”和热闹的气氛,相对于都市生活的安逸,后者更吸引年轻人。经过几年大学生活,农村学生再回到农村的感觉是农村生活环境越来越荒凉。因此农村学生更希望能留在城市生活。
  为何要弥补短处
   面临我国城镇化趋势,以及提高我国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必要性,更为了每个学生都能生活幸福,我们的教育必须担负起教育、引导人的作用。
   1.城镇化趋势
   城镇化(urbanization)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及城镇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是生产方式、生活居住方式和社区组织方式转化的过程。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并提出2020年“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目标。农村学生通过考取大学途径,根据工作需要留在城市工作,有利于我国城镇化趋势接近与世界平均水平,有利于提高城镇化质量。
   2.生活教育需要
   刘次林指出,教育以生活为目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因而教育以幸福为目的[2]。教育就是要使人与他人和谐相处,了解社会规律,学会尊重他人(他人的身体、劳动及劳动成果),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处。教育就是要使人与自己和谐相处,让人“认识你自己”,学会接受、肯定和不断超越自己,学会合理把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间距”与“张力”。幸福就是生活的这样一种“好”状态[3]。教育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不够全面,致力于全面发展而终生学习。作为生活的主体,这样的人是生活幸福的决定性力量,决定了生活幸福的可能与程度:不仅有助于自己的幸福,而且有助于别人的幸福,有助于“社会幸福”。因此,必须给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进行补短教育。
   3.农村发展需要
   国家统计局在2012年春节前宣布,目前中国总人口近13.5亿,农村人口占48.73%。因此农村人口几乎占了半壁江山。为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培养一大批农村基层的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必须掌握必要的农业知识,尤其是应该充分掌握和学习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而且要能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村农户,深入各主、副产业,广泛开展调研,抓住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开展创收工作;此外,这些人才最好有一定的学历,要能发挥教育、宣传作用。这样才能让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从农村考入职业大学的学生具备这样的素质和先天条件,是我们高职培养学生的目标追求。
  职业教育弥补策略
  为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农村生源的发展,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在教会学生谋生技能的同时,更应该进行相应的补短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1.礼仪社交
   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相反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的人,就被人们认为是“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因此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学生在接受完大学教育后,根据专业方向会进入都市生活,这样在学校内的社交礼仪课程对农村学生来说,必不可少。
   2.受挫教育
   农村学生相对来说,家庭经济困难者居多,由于家庭给予厚望,职业院校农村生源理想抱负与现实的冲突大,角色认同困难,成长中的“伤痕心理”较重。针对此,职业院校应该帮助学生重塑信心,坚定信心,成就信心;从教导学生认识职业,到自觉学习职业,再到快乐地走进职业等等。加强职业教育人文环境的营造和优化,使人文关怀进生活进课堂增强其受挫能力。
   3.课程减免学费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资助体系,包括“奖、助、减、免、贷”等多种形式。下一步,希望在高职教育体系实行减免部分专业大学生的全部或部分学费,并发放生活补助或奖学金,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对农村学生的吸引力。
   4.校内外的就业指导
   给予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更多就业扶持。如政府承担全部或部分费用对就业困难的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或者开展优秀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的推介活动,引导整个社会关注个体的能力和素质,促进就业过程中信息的公开。
   5.合理的人生规划
   随着人们对现实生活及自我实现要求的不断高涨,学校教育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以正确的学习观,以及继续学习的愿望与兴趣。高职农村生源面临毕业后先就业后深造再就业现状。在学校阶段要高职农村生源有合理的人生规划,理性的思考自己的未来,初步尝试性的选择未来适合自己从事的事业和生活,尽早多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自己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6.正确的农村教育目标
   农村的教育目标应该是“立足乡土,培育乡村少年对乡土社会良好的情感依恋与乡村生活的基本自信;同时,又不拘泥于乡土,有开阔的胸襟,能积极接纳外来文明的冲击”。[4]农村学生理当享有更广阔的生活世界。
  参考文献:
  [1]安晓敏.学校对农村意味着什么——布局调整对乡村社会文化的冲击及对策[A].“公平.质量.效率:农村教育的政策抉择”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308-312 .
  [2]刘次林.幸福教育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9.
  [3]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4
  [4]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55,24.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陕西咸阳

推荐访问:生源 农村 高职院校 教育 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