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历史背景与重大意义新论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发展的特殊历史时代重大课题的科学应对,也是对我国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重大课题的科学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革命”的“新乐章”的成功谱写,是对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重大发展、对党的基本战略的重大推进,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扩充,是对公平与效率关系难题的历史性破解,是对中国的“软实力”的集中概括与极大提升。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背景;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革命”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08)06-0095-04
  
  自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包括其历史背景、重大意义等作了权威性论述后,理论界对后两个问题作了深入、广泛的探讨,有了许多很好的论述。但是,从整个21世纪我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看,现在的理论与实践都还正在“破题”,因此胡锦涛要求我们对其中的“重大问题要开展调查和理论研究”。笔者觉得对本文论题有新的认识,故提出来讨论。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为什么我们党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高度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除理论界所作的诸多回答以外,我以为,还可以从“历史时代”的要求和“历史时期”的要求这两方面来思考。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发展的特殊历史时代重大课题的科学应对
  所谓“历史时代”的要求,就是人类社会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如何解决市场经济在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的同时,因其巨大的“马太效应”而带来的巨大社会两极分化,并因此导致的巨大的社会矛盾与冲突,以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时代难题。
  我们知道,以1640年的英国革命为标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其统治地位已有近370年的历史,而期间倒有近300年是在剧烈的社会矛盾与冲突中,尤其是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渡过的。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借攫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而获得的超额利润“收买”了本国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并建立起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成“福利资本主义”,从而使其社会出现了和谐局面。当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和谐状况具有高代价(历经300年的冲突动荡)、局部性(仅限于发达国家约7亿人口)和特殊条件性(以其7亿人与不发达国家53亿人的不平等经济贸易关系为重要条件)。我们应该学习借鉴,但不能也无法照抄照搬。
  面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严重社会分化、矛盾与冲突,无论是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还是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都不约而同地对市场经济采取了否定态度。当然,后者的否定,是在肯定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基础上的“扬弃”。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由市场分配社会劳动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定会被由计划分配社会劳动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结束社会的对立和冲突,开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之门一使人本身在更高生产力的基础上自由地全面发展。可见,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原则上解决了如何对待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冲突的历史难题。
  然而,社会主义实践却首先在欠发达国家中进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们片面地追求公正,将马克思恩格斯对市场经济的“扬弃性”否定理解为简单否定,拒绝、排斥市场经济,于是造成了社会体制和机制的僵化,窒息了社会主义的活力。在历经艰难曲折之后,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消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水火不容的形而上学偏见,突破了“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模式,得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新结论,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开始破解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难题——如何使更加公正的社会主义又更加富有活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搞了30年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仍底改变了“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的面貌,大幅度地发展了生产力,大幅度地提高了综合国力,大幅度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红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一切成就,都是围绕这条红线而取得的。这条使中国富强的道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可是,即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着相当大的“马太效应”,在促进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会带来相当程度的社会分化与社会矛盾。而这种社会分化的实质,就是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其利益多元化。我国基尼系数1990年为0.343,此后每年以约0.01的速度上升,“现在,尽管各方研究给出的数据有所差异,但共识是,我国基尼系数已经接近0.5。各阶层的贫富差距与社会地位差距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发展的差距、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差距等相重叠,使得正在大步迈向现代化的中国社会交织了重重的矛盾,处理得好,便可赢得“黄金般”的发展;处理不好,便将陷入工业化,现代化的“陷阱”。面对上述矛盾,怎样进行历史性的选择?是限制乃至排斥市场经济,又回到计划经济老路甚至又搞“阶级斗争”以抑制社会分化、平息社会矛盾;还是走典型市场经挤老路,先忍受社会分化的自发演化、社会矛盾的反复震荡,俟经济发展到人均GDP8 000美元时再来建设“福利社会”、缓解社会矛盾;抑或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用最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符合人性的方式,来抓住历史的机遇、解决凸显的矛盾?前两者是老路,很容易走;后者是条新路,无人走过,很难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共领导集体大展英才,摒弃了那两条老路,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辟出一段历史的新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坚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既高速发展生产力,又有效抑制社会分化、缓解社会矛盾。这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破解了“如何使社会主义更加具有活力”的历史难题之后,对“具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如何求得和谐”这一历史难题的进一步破解。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我国发展的特殊厉史时期重大课题的科学应对
  所谓“历史时期”的要求,就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关键时期中,如何抓住由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国际化加速所带来的“黄金机遇”,同时又妥善解决也是由于上述“四化”所带来的“凸显矛盾”的实践难题。
  从国际经验看,在这个阶段-举措得当,就可抓住机遇,跨越式发展,反之,则使矛盾爆发,社会动荡。那么,我国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存在着哪些机遇,又存在着哪些矛盾与风险呢?
  第一,存在着经济加速跳跃发展的机遇,但也存在着大起大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被打断的风险。而此时

推荐访问:新论 历史背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重大意义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