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时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


  由于中国农民和农村在中国历史及现实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村题材电视剧自电视剧发轫之初便受到了创作者的青睐。1958年播出的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表现的便是中国农村和农民。1958年至1966年为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起步时期,本文拟从政策背景、叙事内容和形态特征等三个方面试加阐释。
  
  一、政策背景
  (一)农村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政策,使农民取得土地产权,为改善生活打下物质基础。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预定用三个五年计划时间,发展工业化,同时实行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一切私有制,全面实现公有制社会。根据这一思路,作出三大决策:一是实现工业化,奉行赶超策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15年超英,20年赶美;二是实行计划经济,对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在工业化方面,由中央集权配置资源;三是把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改制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1958年,进而实行了“一大二公”的公社化,掀起了工业化大跃进。
  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历时27年。这期间,1958年至1961年大跃进、大公社引发大困难,算作短暂的非正常状态,其余20多年,是把农民小私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以统一经营取代农户分散经营,全国一式。这种单一形式的“一大二公”人民公社缺乏激励机制,社员必须付出劳动,但没有好的预期,出工不出力现象很难纠正,影响生产力提高,始终解决不了全国人民温饱问题。农村缺粮地区日渐扩大,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凭票证配给,长期走不出短缺经济的困境。也就是说,包括十年“文革”在内的新中国建立初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二)文艺政策
  中国电视诞生于发展电视的国际性热潮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激烈竞争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跃进”运动给予它另一个重要的推动。
  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引下,广播系统也加入了“大跃进”运动。广播工作“大跃进”的重点表现在电视事业的创办。
  早在1955年,建立电视台的提议就被列入国家文教五年计划。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验播出。最初的电视节目是直播的、黑白颜色,北京市内仅有电视机50架左右。10月1日,中国第二座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开播。12月20日,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前身)开播。这是中国最早一批电视台,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1958年召开的第五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讨论了广播工作大跃进的问题,在左倾政治气候中提出了“广播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观点,提出了广播的三大任务,即“宣传政治”、“普及知识”、“文化娱乐”。“这些不一定错误的口号在实践中的表现却往往是褊狭和荒唐的。”[2]1959年2~3月、1960年3月召开的第六次、第七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仍然肯定了“大跃进”的方针,坚持了“大跃进”的走向。在总结“大跃进”期间广播电视宣传教训的基础上,1964年召开的第七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除了例行的政治口号外,提出了“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的号召。1965年11月,主管教育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全国半工半读教育会议上指出:“我们的电视是教育工具,各种节目都要有教育意义。” [3]1966年3~4月广播事业局召开第九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强调确保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绝对安全,保证党对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绝对领导。
  
  二、叙事内容
  1958年到1966年,在长达8年的电视剧初创时期,全国“共生产电视剧74集”[4]。在这些电视剧中,农村题材电视剧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比例。与这一时期的乡村文学思潮相呼应,农村题材电视剧同样可分为翻身叙事和颂歌叙事两大类,通过对于农村社会的描写,展示新的时代农村社会中人们心理与生活的巨大变化,通过对于新时代农村社会中新人新事的描写,讴歌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其叙事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一)阶级斗争教育
  代表作品有《一口菜饼子》、《红缨枪》、《要多长个心眼儿》等。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电视节目,每周播映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经过一个阶段试播,于1959年9月2日开始正式播放。每周播放电视节目4次。1959增加到每周6次,1960年又增加到每周8次,每次约为两小时半到三小时。播映的电视节目有十余种,如“电视报道”、“电视新闻”、“国际新闻”、“科学知识普及节目”、“对少年儿童广播节目”、“故事影片”、“文艺节目”等等。电视剧属于文艺节目的一部分。“当时,电视接收机增加到三四百台,多数是14寸或17寸的,仍然是黑白的,绝大部分还是集体所有,集体收看。北京郊区的区、县文化馆、站都购置了电视机,都按电视台播映的时间开放电视接收机,平时每天有五六十人收看,多时二三百人。文化馆收门票,一般是5分钱一张。”[5]我国第一部电视剧,同时也是第一部农村题材电视剧《一口菜饼子》[6],就是在试播期间的1958年6月15日播映的。
  该剧编剧陈庚回忆道:“第一个电视剧呢,本来是个小舞台剧,舞台剧本,当时电视剧任务还没来的时候,我来了以后很快就搞了一个,为什么搞它呢?当时我也算是一个广播电视部的负责干部,从内部传达了一个消息,现在宣传的主要任务——粮食,要节约粮食,当时有个《新观察》,《新观察》的最后发现这么一篇小文章,是一个忆苦思甜、关于节约粮食的问题。于是我就一夜之间构思完了以后,一夜之间就写成了一个广播剧,我们又把它马上改成了一个小舞台剧。当时从国外的一些资料中已经知道,有‘电视剧’的这个名称,这样一个剧种,那么我们就拿来把它改编,就在我那个舞台剧本的基础上,由胡旭同志直接分镜头,直接干,就这样搞出了这个戏,后来就播出了。”[7]
  《一口菜饼子》时长20分钟,故事讲的是解放后的农村,一个小女孩吃过饭后,拿着一块丝糕逗小狗玩,姐姐发现后制止了妹妹,并给妹妹讲述了旧社会他们一家穷苦、悲惨的生活遭遇。那时,父母双亲带着姐妹俩出外逃荒,父亲病死在路上,母亲也病倒在一个破草棚里。姐姐到地主家去讨饭,又被地主家的恶狗咬伤了腿。姐姐逃回草棚后,看见年幼不懂事儿的妹妹正哭着要吃的,病危的母亲从怀里掏出仅有的一口菜饼子给妹妹,姐姐上前让妹妹把菜饼子留给母亲吃,在推让之中,母亲含泪死去。听完姐姐的回忆,又看到妈妈留下来的那一口菜饼子,妹妹痛悔自己忘了过去的苦难。
  《一口菜饼子》由胡旭、梅阡担任导演,文英光、冀峰、化民担任摄像。全剧共有四个角色,由中央广播实验剧团的五位演员扮演——李燕扮演妹妹,余琳扮演童年时期的妹妹,孙佩云扮演姐姐[8],王昌明扮演父亲,李晓兰扮演母亲。在叙事上,该剧采取第一人称的串讲方式。剧中的姐姐,既是角色的扮演者,又是串讲人。这种由串讲人引导观众进入剧情的形式,在当时苏联、匈牙利、波兰等国的电视剧中经常运用,被认为是播映效果较好的一种形式。
  《一口菜饼子》主题健康,艺术表演非常成功,播出效果十分理想。该剧是在演播室里用3台摄像机边拍边播的,虽然全剧人物不多,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只有一台景,演出仅仅20多分钟,但它毕竟开了中国电视剧之先河。“电视剧”这一名称就是该剧演播时,由编导人员即兴命名的,后沿用至今,并为台港澳三地采用。
  北京电视台1961年7月8日播出的《红缨枪》,反映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根据地小姑娘与恶霸地主的勇敢斗争的故事。曾用16毫米拍摄片断,用在了我国第一次向国外介绍中国电视剧生产情况的节目中。剧本被《剧本》月刊登载。

推荐访问:起步 题材 时期 电视剧 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