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伟根:国家战略理论的先行者


  2014年7月16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批复》,原则同意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这意味着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8月1日,国家发改委在官方网站发布通知,正式印发《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全文。
  早在2003年,这个国家战略就已在佛山萌芽,它由时任高明区委副书记、区长,现任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的邓伟根提出,称为“西江产业带”。这条产业带从云贵高原发端纵横深入两广,产业带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也被称为南中国的“金腰带”。
  11年来,学者型官员邓伟根带领他的“博士团队”,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区域产业和产业生态多维度入手,实地走访了从广西贵港到广东佛山的大量企业,采集南中国地区发展利好、生态环保的样本典型,通过经济研究和产业实践相结合,使西江产业带这一战略理论臻于成熟。
  近日,《小康》杂志专程采访了邓伟根,了解到西江产业带这一国家战略理论萌芽背后的思想火花。
  忆构想:还不是很完美,国家还要往前走
  在邓伟根2003年所撰写的《共筑西江产业带 实现区域一体化共赢发展格局》一文中,西江产业带这一理论崭露头角:依托西江黄金水道,加强沿江各市县的联系,将各市县资源进行有效有序整合、合理规划、共同发展,进一步扩大珠三角发展的纵深腹地,使之成为珠三角经济再上一个台阶的强大推动力,并带动西部,加强与广西、云南、贵州的合作,为全国经济区域合作创造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借此加强与东盟各国的联系,进一步扩大我国与东南亚邻国的对外开放程度。
  《小康》杂志:“珠江-西江经济带”成为国家战略,体现了国家领导人的战略智慧和发展眼光。“西江产业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
  邓伟根:西江产业带的提出有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其一,广东城市规划战略调整,带来西江产业带城市群发展的战略机遇和政策支持。其二,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珠江三角洲作为国内最发达的三大经济区域之一,其市场化程度最高,面临着二次腾飞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具有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西江产业带极可能优先获得突破,成为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
  我为什么在高明时提出这一构想呢?高明位于广佛经济圈西部,是珠三角的后发地区,具有后发优势。高明是佛山的一部分,高明的地图像一个“丁”字,佛山像个“人”字,都是西江产业带的桥头堡。佛山四个区,包括高明区正好处于西江产业带的中腰,地理条件、区位优势加上其它各方面的优势,成为西江产业带不可多得的研究样本。
  《小康》杂志:国家此次公布的“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和您当时提出的“西江产业带”有何异同?
  邓伟根:西江产业带集中了流域最穷和最富的区域。这个产业带东边是港澳和广、深、惠、佛、莞等发达地区,其中港澳、深珠是门户;西边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也是资源、市场丰富的地区。
  未来的发展是争夺水资源的战役,城市发展、产业发展,水资源特别是淡水资源至关重要。“西江产业带”构想提出,首先是基于对中国目前水资源的充分认识。同时,核心地带两广、港澳地区,都属于岭南文化,在对产业认同、文化发展等方面有着高度一致。
  珠江-西江主要谈西江,经济带的核心也主要是产业带。中国东盟十加一,湄公河是这个区域的另一大水系,连通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及整个西江流域形成金三角,从国家安全、战略位置上,意义显著。
  相对于“珠江-西江经济带”,当时所提的“西江产业带”覆盖面更广,横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省(区),而这次国家公布的珠江-西江经济带则是横跨两广二省,我感觉这个战略构想还可以更进一步。
  论产业:装备制造业是整个“金腰带”的领头羊
  8月14日,国家工业和信息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在珠海举行共同推进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发展合作协议签署暨项目签约仪式。
  “经济带的核心是产业带,产业带的核心是装备制造业。”邓伟根表示,广东两翼比较弱,装备制造业领衔珠三角西岸产业带,佛山则是桥头堡,也处于当仁不让的龙头地位,装备制造业是整个“金腰带”的领头羊。
  《小康》杂志: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经济基础,广佛均处于西江龙头地位。作为增长极和龙头,请谈谈佛山及南海区在规划区中的角色。
  邓伟根:佛山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发展势头也较强,其聚集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资本、人力资源的能力比较强,在产业带中,它居于增长极的位置。南海产业发展要紧盯实体经济,实体为主,民营为主,联盟为主,走联盟发展之路。实体代表方向,联盟代表途径,现在无论是大企业小企业,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壮大,都必须走联盟之路。南海如此,佛山也是如此。佛山今后要抓好第二产业中的装备制造业,实行产业化协作。
  《小康》杂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有何需要注意和提升的?
  邓伟根:先进制造业中很多环节可以提升,德国现在到4.0了,佛山目前最多是2.5,提升空间相当大。
  德国的制造业发达,产品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即使是被看作技术含量并不高的插头,德国人做出来都要比别人胜出一筹。没有传统的技术传统的产品,只要有市场。但不能像过去一样,只重生产不重管理。另外,装备制造业特别要强调专业化协作,提高社会总体经济效果,减少资源浪费。
  《小康》杂志:产业化协作涉及到产业转移,如何才能有效转移呢?
  邓伟根:产业转移是一种规律,全球都在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转移不是简单把工厂迁过去,应该是有序、提升的转移。现在需要克服改革开放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那种无序的产业发展、转移。
  长三角比较规整,以县域作为经济发展的起点,乡和镇都很弱。珠三角正好相反,村和镇的发展水平和实力都是很强的。路子不同,产业转移的方式也不同。“西江产业带”的西翼,不能走珠三角过去的路子,完全可以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规划。比如说建设转移产业园,园区是产业化园区、专业化园区,而且是循环经济的园区。

推荐访问:先行者 理论 战略 国家 邓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