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渗透


  摘要:如果说教育是人类的智慧之源,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便是人类的文明之光。在当前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培养高素质型人才的必要课程,在高校德育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党和政府教育政策与培养目标在高校教育中的有效实施。纵观当前思政教学格局来说,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仍然有待提升,究其原因在于美育思想的严重缺失,导致思政理论课与学生生活出现脱钩的现象。因此,加强美育在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渗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关键词:美育教学;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所谓美育,即是指美感教育或者审美教育,主要采用生动形象的手段,具有陶冶性灵、培养情操、激发情感以及追求理想的特点,从而在无形之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综合来讲,美育是一种以情感动人的审美教育,是一种以美启真的教育,一种在无形之中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传统艺术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往往习惯性要求学生将一些观点理论、政策方针等知识死记硬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较为乏味且空洞,并且缺少实用价值,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故此,基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综合素质的教育大背景下,应正确认识美育在艺术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并充分利用美育功能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美育在思政理论课中渗透的重要意义
  思政教育理论课致力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完善性人格以及高政治党悟的大学生,以充分满足社会主义人才建设需求为目标。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艺术类高校的实践教学中存在多样化形式,从大学课堂到大学思政文化活动,并且已经逐渐拓展到学生公寓的日常管理层面。
  (一)美育的渗透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理解与认可
  纵观艺术类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传统型的教学方式惯用“灌输式”说教的教学模式,课堂枯燥乏味,使学生难免对思政理论课产生厌烦心理,失去学习兴趣。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无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美感与学习激情,在课堂中面对空洞单调的理论知识,难以产生共鸣与认同感,导致对“百思不解”的思政理论知识敬而远之。
  多次实践教学表明,将美育渗透进思政理论课中,并充分合理的采用美育教学原则,可以极大提升整体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有效把握以及深入理解,以此来增加思政理论课的实用价值以及吸引力。
  (二)美育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品德
  美育教学具有三个性质:即以情教学的情感性、以美教学的形象性、以趣教学的趣味性等。这三个性质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感性教育的方式,展现出生动、具体以及可感的形式,激发、陶冶并感染学生的情操,强化学生对美的感受与认知,使学生能够在不断感染中受到一定的教育,并提升师生之间的情感认同,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建立起高尚的审美情操,为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学生能够欣赏美、感知美、追求美与创造美奠定一定的基础,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三)美育的渗透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王国维曾说:“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由此可见,教育之宗旨是为了培养“完全之人物”,美育的最终教学目的在于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在进行美育渗透教学的阶段中,学生并不是一味的被束缚或者被动接受,而应该主动获取美的知识,并感到身心愉悦。思政教育者应利用美的形象、美的事物影响吸引学生,使学生的心灵能够近距离的感知美、接受美,并学会创造美。就培养人才的视角来说,美育可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的终极目标。
  二、艺术类高校思政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一)在思想理论课教学中以学生群体为核心进行美育渗透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学在国际开始兴起,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美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对受众群体高度重视,突破了传统型的训导式、灌输式的教学传播方式,转变为以受众群体为中心,着重于对受众群体接受程度的高度重视,并不断追求与探索生活的真谛与意义,逐渐拓展审美领域,以提升整体信息的说服力、吸引力以及感染力等。渗透美学颠覆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核心的原则。在传统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教师与校方常常站在官方立場上,片面地认为学生在理论教学中只作为被动的受众群体,并单方面设定了学生对理论知识乐观接受的态度,导致学生对思政教学理论课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现阶段仍然存在这种传统型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并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故此,艺术类高校若想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美育教学应遵循以学生为核心的渗透原则,对学生心理进行深度剖析,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
  在实际的思政教学理论课程中,学生作为唯一的受众群体,既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也是思政理论传播的起因,故此传播活动只有学生受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可观的效果。强化思政理论教学的美育渗透,便要求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并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立场,强化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理解,使单调的理解形式转化为多元化理解。针对艺术类高校的学生而言,应充分考虑到艺术因素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文化感受力,使学生全面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在思想理论课教学中以真善美为原则进行美育渗透
  人类精神活动主要是由“知”、“情”、“意”三者结合产生的。其中“知”即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最终目的是对真的追求;而善德与美德作为人类的主要的感情表达方式,以“知”作为基础,目标是对情的追求。善德与美德的产生,起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情感选择,有效体现了人类自由意志选择的过程,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意”。由此观之,在思政理论教学中,应以客观的角度,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正如蔡元培所说:“所以吾人急应提倡美德,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拖于美,而将忧患忘却。于学校中可实现者,如音乐、图画、旅行、游戏、演剧等,均可去做,以之代替不好的消遣。”故此,在进行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应掌握真善美的规律,将其真正付之于实践教学中,以生动的形象诠释美的含义与真谛,进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推荐访问:美育 政治理论 艺术类 渗透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