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欧洲与今天的东亚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jzs/sjzs201413/sjzs20141301-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jzs/sjzs201413/sjzs20141301-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jzs/sjzs201413/sjzs20141301-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jzs/sjzs201413/sjzs20141301-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jzs/sjzs201413/sjzs20141301-5-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jzs/sjzs201413/sjzs20141301-6-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sjzs/sjzs201413/sjzs20141301-7-l.jpg
  谁也没有想到,东亚国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的纪念,竟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的。
  2014年新年伊始的1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瑞士达沃斯论坛上谈到中日之间在东海和钓鱼岛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他说,要注意一战的教训。100年前英国和德国是最大的贸易伙伴,经济依存度非常高,但依然爆发了战争。言下之意,即使目前中日两国之间经济联系紧密,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也无法确保规避战争发生。
  此论一出,世界舆论一片哗然。2014年是一战爆发100周年,从去年起,欧洲国家就不断为大规模的纪念活动进行准备,今年以来各种纪念更是不断升温。这场战争造成大约1000万人死亡、2000万人受伤、500万人失踪,对欧洲以及世界造成巨大创伤,并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被称做“万恶之源”,影响了20世纪历史走向。它的主要战场在欧洲,但欧洲以外许多国家卷入战争,影响是世界性的。东亚两个最主要国家——中国和日本,以不同的目标、规模和方式成为一战参战国。中国北洋政府为能从德国手中收回山东权益,于1917年8月参加形势有利的协约国一方对德奥宣战,虽并未正式派兵参加欧洲的大战,但十几万中国劳工却在后勤与工程上为协约国做出贡献,其中2万多人死在了一战的战场上。
  而日本参战的目的,历史早已给出定论:趁火打劫,并且主要目标就是武力夺取其他列强在中国山东的殖民权益。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决意加入列强行列,参与争夺世界。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向东亚传统大国中国开战,但在攫取大量利益的同时引起列强警觉而未能全部遂愿。1904年日本发动日俄战争,初次向传统的西方大国开战并一举获胜,自以为一举成功跻身列强行列,争霸野心愈燃愈烈。早在1902年日本已为头号欧洲强国英国引为维护其在远东殖民利益的奥援,与之结成英日同盟,这成为一战之前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同盟体系中的一环,也是日本打赢日俄战争的外交保障。骄横日盛的日本抓住一战爆发的契机,再次迈出关键性的脚步,希图乘机“确立日本对东洋之权利”,战争甫一爆发,立即投向协约国一方向德奥宣战,并出兵中国山东,于1914年10月31日至11月7日连同英国军队一起,进攻并占领德国控制的青岛及胶济铁路沿线,继日俄战争之后再次在中国领土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争霸战争。随后,日本军队占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甚至将舰队开往地中海。一战以后,中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掀起争取民族权益斗争新高潮。而日本在远东的殖民利益和地位得到西方列强的承认,对外侵略的步伐越来越大,直到二战彻底败亡。
  因此,东亚地区也是一战的参与方、受害方和战场之一,也应通过对一战的纪念获得历史的教益。而日本通过参与一战,进一步扩大了对外侵略的步伐,为害了邻国,也为自己日后的败亡埋下伏笔,更应从一战中汲取教训。不料作为日本首相的安倍,竟从一战中得出这样的“教训”,难怪招致一片批评。
  “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做榜样。”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被问及“有人把当前的中日关系比做一战之前德国和英国的关系,您对此怎么看”时,如此掷地有声地回答。不妨说,王毅的回答表达了东亚国家纪念一战的另一种思路:正确记取历史教益,为东亚,也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做出贡献。
  安倍显然是把当前中国经济对日本的超越比作了当年新兴的德国对老牌的英国的挑战,因其不伦不类与妄自尊大而遭到耻笑。但要害并不在于此。一个曾经屡次发动大规模长时期对外侵略战争并且遭到失败的国家,作出这样的历史对比,让人如何解读?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国家,应该从一战中汲取什么样的教训?其实,将如今的东亚局势与一战前的欧洲做对比,这并不是安倍的首创。近年来,西方媒体不时传出这类对比。有人把美国“重返亚太”比作当年英国放弃长期的“光荣孤立”政策而介入欧洲大陆;有人认为中国在东亚对美国形成挑战,堪比当年德国对英国的挑战:有人把美国强化与亚太地区一些国家的同盟关系比作一战前欧洲大国间的同盟体系;有人从朝鲜半岛联想起当年的巴尔干,担心小国纷争导致大国卷入从而引发大国间战争……不难发现,这些对比多与中国的崛起有关。难怪有人看到了“历史的相似之处”并对此忧心忡忡。如此看来,东亚国家的确应该以纪念一战100周年为契机,思索一下本地区未来的方向。正如李晨所说,对一战历史教训的讨论引人关注,是因为人们需要从历史经验中理解国际现实、把握未来走向。
  为什么要进行历史比较
  剑桥大学一位历史学教授不久前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有针对性地指出,大多数历史类比都经不起推敲,做这样的类比一定要十分谨慎。李晨认为,这是因为,如果缺乏对历史的深入理解,面对这种讨论就会不知所措,甚至被引入歧途。围绕一战历史经验的现实意义的讨论,一旦陷入简单化、绝对化,不仅不能给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反而会因为滥用历史经验而导致问题的加剧。
  那么,为什么人们常常进行历史类比?应该怎样进行这样的类比?于铁军谈到,在一战爆发100周年之际,牛津大学一位教授今年初写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题为《历史的韵律》。她认为,历史的确不会简单重复,但历史当中却有一种韵律,让人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人们可以从学习历史获得教益。按照这位教授的不完全统计,在英语世界里,关于一战的各种文献已经出版和发表了3万多种。但到现在为止,人们对一战爆发的原因还是莫衷一是。由此可见,这次战争的起源肯定不是那么简单的。就是因为受到一战的刺激,人们想搞清战争为什么会爆发,战争与和平问题遂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上一次世纪之交那种普遍的乐观主义情绪之下,在大多数人追求自由、理性、和平、繁荣的背景下,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在全球化程度已经很高的情况下,为什么突然之间爆发了那场毁灭性的战争?战争结束后,为了搞清战争的责任,也为了撇清自己的战争罪责,德、法、英等有关各国纷纷编辑出版了大量档案文件,但遗憾的是,人们还是不能确定战争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推荐访问:东亚 欧洲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