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途径


  摘要:中国的政治发展,是一种稳中求进的,中国人民历史实践的结果,需政府与社会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走自上而下的、团结和谐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发展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 政治发展 战略目标 途径
  一、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
  (一)经济现代化
  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稳定性,把科学技术作第一生产力引领经济发展,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加速中国经济现代化。劳动者利益的实现和增加,也就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贫富差距缩小,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公平正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城镇化促进中国经济现代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夯实经济现代化的基础。
  (二)政治现代化
  有限政府与法律体系的信仰。有限政府是指政府必须依据宪法授予和行使各项权力,即国家的强制力权力(政府)受到约束。规范与制约权力运行,实现权力的法制化,即由世俗化的、家族的、单一的权力过渡为法制化、权威化、统一的权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有限政府、宪法之上、法治完备、司法公正,从而来发挥最高的限制政府的权力。
  政治功能的分化以及设置各种专门职能机构。政府结构内部的高度一体化即政治职能专门化不能制約政治上统一,保证决策程序和决策机构规范,信息渠道畅通。培育组织资源(执政党的接班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
  社会民主政治参与度不断提高,即政治参与的广泛性和真实性。以人民主权为道德前提,以民主为制度手段,人民对国家权力进行参与,且对本国历史、领土和民族性有广泛的、有效的认同。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民主,党内民主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是增强党的活力源泉,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党内民主为人民民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保证,带动其他社会组织、政治组织完成民主转型,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向纵深发展。同时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促进政治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主权为道德前提和“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的实现,是全国人民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的共同心声和自觉选择,把“以人为本”确立为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指针是新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行动指南和判断标准。在政体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政党制度,其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是中国政治生活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发展基层民主建设是政治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基层民主建设中,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已经全面制度化和法制化,并得到充分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相互帮助、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实现政治制度的与时俱进、正确指导、积极引导、平稳推进的作用。这是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的原则下,强化对国家、民族、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探求中国政治发展规律,创新、丰富与把握政治理论的灵魂,提供更完善的政治学理论体系、理论支撑和理论服务,推动政府应对社会问题、丰富政府管理社会的经验,从而为政治统治提供合法性。
  坚定不移地抓好党管武装,永葆武装力量的战斗力。同时,以人权为价值目标,国家政府的权力不得侵害公民的权利,必须充分保障公民的各种政治权利和自由。
  (三)文化的自由化,即主文化和次文化相结合
  政府应该加快制定和实施文化发展规划,改革和完善文化管理组织体制,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保障文化发展,保持社会舆论的相对宽松,通过完善与创新政府与媒体协调机制,文化精英应认真贯彻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保障科研自由、学术自由权利,发挥引导作用,中国政治学界要继续保持一贯的团结、争鸣、和谐、学术包容之风。社会公众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来源,我们在肯定社会公众由文化受众转变为文化创新推动力的同时,应引导社会公众自觉地克服文化发展中的非理性主义、绝对个性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倾向,支持和发展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健康向上的文化行为。
  (四)社会及生态现代化,即:教育、医疗、交通及生态系统等方面实现现代化
  (五)人的现代化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素质、行为、观念的现代化和社会关系的现代化等,从国家方面来看,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积极发展现代教育,扩大社会正方向的交流,促进人才流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个体发展来看,必须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增高个人自身的可塑性,从而发展自我,创新自我,培养现代意识,紧跟时代需求。
  二、中国政治发展的途径
  一般而言,政治发展有两种基本途径: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
  (一)政治革命的条件
  经济条件,即被资产阶级无尽的压榨下且不能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对立阶级,被迫爆发革命,以此来获得主导地位,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社会阶级之间严重冲突。爆发革命前,旧社会一直存在着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即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和雇佣关系的固化,由此带来的社会不断转型,又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革命随之必然爆发。毛泽东说:“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着阶级的对抗,互相矛盾着两阶级,长期地并存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着,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发展为革命。”这里所说的“一定的阶段”,实际上是因政治危机而全面的阶级对抗。
  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时候,国家功能缺失,占统治阶级的一方被迫退出历史舞台。在中国革命漫长过程中,国民党政权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级的腐败及统治层内部派别林立,尔虞我诈,从而为人民革命创造了有利时机。

推荐访问:浅谈 中国 战略目标 途径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