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精英更替中的“变”与“常”


  摘要:建国以来,我国的政治精英实现了几次大的更替。这体现了我国在国家建设进程中政治录用标准的调试性变迁。回顾我国政治精英更替的大致历程,梳理学界对政治精英更替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我国的政治精英更替存在着一些常态化因素,如遵循着自上而下的路径,坚持选拔精英中的政治忠诚原则,并受到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因素的共同影响。同时,我国的政治精英更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如政治录用标准在不同时期随国家路线的调整而变动,不同区域、不同层级政治精英的更替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公民参与和大众传媒逐渐影响政治精英的更替过程。政治精英更替的“变”与“常”既是我国权力结构和政治体制的产物,同时也是我国党政体系基于国家治理的现实需要不断调适的反映。
  关键词:政治精英;精英更替;当代中国;政治过程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ZD0322)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1-0043-06
  作为一个有着精英治国传统的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的政治精英及其更替始终是海内外中国问题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话题。不同于西方基于民主选举的政治精英产生方式,中国政治精英的产生与更替在传统文化、革命背景、政治领导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自成逻辑,由此成为研究当代中国政治运行的重要切入点。自建国以来,我国的政治环境几经变动,政治精英也实现了几次大的更替。政治精英的更替和政治权力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政治权威的维持和政治合法性的实现。因此,政治精英更替研究在政治精英的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项改革稳步进行,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与政治精英更替相关的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也在渐进展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背景下,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集中梳理,系统、全面地呈现建国以来我国政治精英更替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政治精英更替过程的史料与研究文献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政治背景下,我国政治精英的选拔标准、更替逻辑与路径并非一成不变,但又一直遵循着特定的规律。当代中国政治精英更替中存在哪些长久不变的常态化因素和哪些不断变化的影响变量?基于这一问题关怀,本文将基于政治过程的视角,在政治体制的框架内探究我国政治精英更替的历史进程和逻辑。
  一、当代中国政治精英更替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某种程度上遵循精英主义的理路,以政治精英为核心的精英群體深刻推动着中国的政治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历史过程,也是政治精英不断更替的历史过程。随着执政环境日趋复杂化和多元化,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政治精英的培养、选拔和任用标准,以增强干部人事制度的生命力,提升执政党对国内外复杂环境的驾驭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总体来看,当代中国政治精英大致经历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变迁。
  第一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推动的干部制度改革。此时的国家建设经“文革”遭到严重破坏,经济社会濒临崩溃。面对危机,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将政治路线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过战争与革命成长起来的革命型政治精英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开放的要求,也难以实现恢复国家政治秩序、发展国家经济以及进行社会治理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亟须以更具有专业知识、技术和实际领导能力的新型政治精英作为主体依托。在此背景下,邓小平等领导人强力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致使我国政治精英实现了第一次更替。通过推行领导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四化”改革,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实行任期制,一大批年轻、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型精英替代了革命型精英。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绝大多数曾为共和国立下汗马功劳,但却不能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以及那些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凭借着激进的意识形态和革命热情进入领导岗位的政治精英们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大批中青年知识—技术型官僚。①
  第二次政治精英更替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为起点。第二次精英更替过程中的权力交接仍旧是基于领导人对接班人的考量,是人格化的强人政治向制度化权力转移的过渡阶段。在进一步促进改革开放的路线指导下,党的十四大提出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导思想的建立,干部选拔体制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新一轮精英更替由此展开。此次更替延续干部选拔的“四化”原则,中青年技术型官僚进一步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在技术型官僚的选择中,更加侧重于经济型官员的任用,尤其是在市场、外贸和金融等经济领域具备经济技术优势和经济管理能力的知识经济型干部。
  第三次政治精英更替是在21世纪初。2002年党的第十六大召开,此次大会中央最高层政治领导人首次实现权力的制度化集体交接,第三次政治精英更替也由此展开。此时,改革开放已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建设成果显著,但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与过度开采、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发展仍然是国家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也得统筹兼顾处理好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在此背景下,新一轮政治精英更替开始,内在要求政治精英具有科学发展的视野,能够迅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继续坚持领导干部“四化”原则的前提下,政治精英更需具备综合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意识。配备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丰富的公共治理型官员,成为此次政治精英更替的一大趋势。
  二、当代中国政治精英更替中的“变”
  中国的政治精英更替是由政治领导人主导的以政治稳定为基础的一个政策过程。② 政治精英更替作为政策过程体现了政治系统的有效运转。根据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政治系统的有效运转需要环境、政治输入、转换、政治输出和反馈五个环节。③ 政策是将环境改变带来的支持与需求的变化输入政治系统后经过转换而得到的政治输出。因此,作为政策过程的政治精英的更替也可以看作政治输出结果随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过程。与此同时,通过政治精英的更替能够保证随着国家发展与建设的重点转移而实行的新的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因此政治精英更替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政治精英更替的“变”正是党和国家为维持稳定而进行政策调整的表征。

推荐访问:更替 当代中国 精英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