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述评


  [关键词] 近五年;晚清;政治史;研究述评
  [摘 要] 近五年来的晚清政治史研究有一个从革命史转向改革史、从事件史回归制度史研究的趋向,学界在对实证研究方法的重视、研究视角与研究路径的转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研究方面成果较为突出。本文对近五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最新进展略做述评。
  [中图分类号]K2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2826(2006)10-0073-09
  
  晚清政治史向来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点内容,经过20世纪的风雨历程,业已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成熟的分支学科。上个世纪末,姜涛先生曾经就1949—1999年50年间学界晚清政治史的研究做了系统的评述,[1]总结了以往研究的得失利弊,明确了该学科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新世纪以来,随着近代史研究的重心逐渐下移与社会文化史等新学科的勃兴,晚清政治史的研究逐渐有所冷落。同时,又因为晚清政治史研究已相对成熟而起点较高,要想取得突破性进展实属不易。即便如此,时代在前进,学术在发展,当然晚清政治史研究也不例外。本文拟对近五年来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最新进展略做述评,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 革命史研究的淡化与边缘化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运动,曾经以“三次革命高潮”为名,不仅是晚清政治史而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核心内容。近年来,随着研究范式的转换与研究方法的更新,关于太平天国、义和团与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在逐渐由政治史向社会史、文化史等研究领域渗透与扩展,为认识这些重要的政治事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关于太平天国与晚清政局研究
  太平天国史研究虽然已成冷门,但仍然有一些具体的考证性研究成果值得注意。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初冯云山所创建的宗教组织,一般认为其名叫“拜上帝会”,这似乎已成不易之论。夏春涛通过考证发现,冯云山创建的宗教组织其实名为“上帝会”,而不是“拜上帝会”。同时,他还指出,太平天国对其宗教没有正式命名,间或称为“天教”,根据“拜上帝会”这一所谓的宗教组织名称推演为“拜上帝教”,也有欠妥当。[2]《天朝田亩制度》历来被视为太平天国主张平均分配土地,使耕者有其田,反映农民土地要求的农民革命纲领。王国平通过考察太平天国起义酝酿过程的宣传活动及其主张,探析上帝教的教义,并与中国历史上曾使农民获得私有土地的均田制比较,认为所谓“平均分配土地”其实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误解。[3]欧阳跃峰撰文对所谓太平天国实施了“圣库制度”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太平天国的生活必需品供给方式不应称为“圣库制度”;用国库来解释圣库是不妥的,说国库来源于圣库亦纯属推测。[4]关于天京事变的日期,以往的研究者都以洪秀全于《颁行历书》中所说“七月二十七日是东王升天节”,认定9月2日是天京事变和东王杨秀清被杀的日期。张光荣通过考证认为,所谓9月2日东王升天节只是洪秀全编造的骗局,杨秀清并不是在9月2日凌晨被杀,天京事变应发生在9月4日至5日。[5]
  高层领导之间的内部矛盾,是太平天国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洪秀全与杨秀清之间的矛盾更是其中心环节。以往学术界对洪、杨矛盾的研究,几乎均集中在定都天京之后。吴彤具体考察了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洪秀全和杨秀清之间一系列争夺权力的矛盾斗争,以弥补这个薄弱环节。[6]王明前则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政治分化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治格局。认为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在天京事变之后逐步分化为中央宫廷贵族与地方军事贵族两个利益集团,这种政治分野,使太平天国高层领导人之间的裂痕无法弥补。与此同时,清廷则大胆放权给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实力集团,逐步实现了政治军事力量的整合。此消彼长,直接制约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进程。[7]
  关于太平天国史的研究,从社会史的角度进行相关的边缘研究的倾向很明显。董丛林考察了太平天国时期的谶谣现象,认为谶谣盛行是太平天国时期神秘政治文化现象的明显表征之一。谶谣的流布与盛行,固然与当时战乱之下社会动荡、人心惶惑、迷信氛围浓烈的环境条件密不可分,同时也是清朝政府与太平天国在一定程度上自觉利用谶谣作为特殊的舆论武器的结果。[8]
  关于晚清重要政治人物与政局的研究。朱东安在长期研究曾国藩、曾国藩幕府的基础上,推出新著《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9]系统地论述了曾国藩集团崛起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内部结构、与清政府的关系及其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等问题。以往对曾国藩集团的研究,多局限于个别人物或某一侧面,该书则通过对晚清咸同时期太平天国、清政府及曾国藩集团三方国内主要政治势力的综合考察与研究,从而对曾国藩集团崛起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高中华《肃顺与咸丰政局》[10]一书,是第一部系统论析肃顺生平思想活动及其在晚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著作。作者利用较为丰富的文献史料,通过肃顺对内重用汉人和对外持强硬态度这两个基点,系统地论述了肃顺在用人、筹饷、治狱、外交等方面的举措,进而对肃顺政治行为的利弊得失、败亡原因,及其对咸丰朝政治体制变动与咸同政局转换的影响等方面,均作出了较深入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该成果弥补了晚清人物研究的某种缺失,也从一个侧面丰富和深化了学术界对晚清政局的认识。
  
  (二)关于义和团与庚子政局研究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起源问题,以往的研究者大都认识到其起源的区域性和组织的多元性,但对于这两者之间是如何沟通的认识尚不够深入。程歗从社会史的角度,通过对山东冠县梨园屯玉皇庙教案口述史料的研究,对此提出了新的解释,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乡村社区精英群在应对外国教会权力挑战的过程中,通过跨区域的横向联合和对区域性的民间文化的再创造,重塑了各自主导的那部分组织和文化,形成了主要来自于教派文化和民俗文化而又区别于既往民间组织和民众运动的三大标帜:一是“同心义和”的价值观和基层体制内外的组织联合反洋教的结盟形式(来自冠威义和拳);二是降神附体的群体仪式(来自鲁西北神拳);三是“刀枪不入”的表演手段(来自鲁西南大刀会特别是大刀会内功的形式化)。三个标帜将多中心、区域化的民众反洋教集团联结为一个运动——义和团运动。[11]
  《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发表了一组关于义和团运动的研究论文,其中有3篇是采取社会史的研究视角,颇有新意。路遥的《义和团运动发展阶段中的民间秘密教门》一文,具体考察了直隶、北京义和团中的民间秘密教门组织及其活动,认为义和团虽以民间秘密教门为依托,但不应把这场运动视为是一场宗教战争。美国学者何伟亚的《道德话语:1900—1901年对北京的劫掠》一文,着重考察了义和团运动过程中八国联军、西方传教士和外交团成员在北京的各种劫掠活动,以及当时西方媒体对此的反应。德国学者狄德满的《义和团民与天主教徒在华北的武装冲突》一文,专题论述了以往相关研究较少涉及的华北地区天主教徒与义和团民的武装冲突活动,认为义和团高潮时期天主教社群的武装防御活动,是内部环境和外部因素相结合的产物。

推荐访问:晚清 述评 五年 史研究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