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研究的新思路


  迄今,我国出版界已经出版了一些有关政治文明的论著,而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以程竹汝教授为主撰写的《政治文明:历史维度与发展逻辑》一书,在角度、内容、风格等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自身特色,这是其新的研究思路使然。
  现在,政治文明建设已经与我们长期坚持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被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这反映了中国社会正在形成一个以强调各方面结构平衡为特征的新的发展观。
  政治文明一词,学术上早已有之。《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将其定义为:“人们改造社会所获得政治成果的总和。一般表现为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关于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的实现程度。”就此来看,政治文明概念的特性大致有二:首先,它是一个历史概念,表明人们对自己以往政治生活和创造的肯定、自信,描述和概括的是历史上发生的对人们政治生活有意义的一切形式和现象。因此,政治文明一词以往多在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中使用。其次,它又是一个规范概念,其中充满着各种政治价值和标准,表明着人们创造未来政治生活的目标和努力,描述和概括的是一定政治价值和标准的实现过程和人们对政治进步的不断追求。因此,在一个向上的社会中,政治文明的观念就必然会繁盛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主要是一个规范性的命题。政治文明概念的两个特性,包含着有关政治文明研究的基本逻辑:既不能离开历史空谈政治价值,更不可忽略政治价值而完全拘泥于过往的历史。政治文明理应属于那种能够将历史和政治价值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断有所创新和进步的社会。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有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研究,应突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性质:首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研究应特别注重建设性。毫无疑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之目的是要影响中国政治的实际进程,使其获得不断进步。这意味着有关研究的出发点、研究重点和结论都必须具备建设性。为此有关研究就不能够仅仅停留在为政治发展确定一系列的价值和标准层面,而重点应探讨中国政治进步的现实途径和方式,要能够真正揭示中国政治的一般规律。
  其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研究必须具有经验性。政治理论要对实践有用,就必须具备相应的经验性,即对政治现实和发展逻辑进行认真的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认识应是有客观依据的、有先例的、有事实支撑的。一个国家政治的进步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包括许多方面,比如直接影响政治文明进程的现实政治制度、政治文化,能够产生间接影响的他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等。搞清楚这个前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政治发展的经验是理论研究的一大任务。因此,我同意《政治文明:历史维度与发展逻辑》作者对中国政治发展规律的一个一般看法:“中国传统政治文明及政治现状、世界各国政治文明及共性成分与实践创新的结合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主导性资源或一般规律。”
  第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研究应具有批判性。从学理上来说,没有批判就不可能有进步,对现实的批判通常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论前提,当然,并不是批判都必然会带来进步。就理论研究而言,虽然只有批判而缺乏建设性的意见是不可取的,但是缺少批判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建设性意见。因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研究必须具有相应的批判性。大体说来,这种批判应包括: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价值出发,对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政治文化等进行的批判、对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批判、对西方政治文明的批判等。这种学理上的批判是我们不断充实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和实践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果说上述从政治文明概念所引申出的研究逻辑是成立的话,那么,《政治文明:历史维度与发展逻辑》一书的研究思路就是值得肯定的。该书正是基于上述研究思路展开论述的。读者完全可以从全书的框架中看到这一点。我想,作者之所以选择“历史维度与发展逻辑”这样一种理论视角,就是因为政治文明是一个贯通历史和现实的理论命题。作者的意图就在于从世界政治史的角度,客观认识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方位,以及由此而来的发展逻辑。将中国现时代的政治建设放在世界政治史的视野下,可能更有助于人们认识其中的特殊性和相关因素。这一视角以及由此而来的分析的描述架构构成了本书鲜明的特色。应该说,本书的逻辑结构和内容是严谨的,有着相当的学术含量。相信这样一种结构和内容读者自然会有所体会。

推荐访问:新思路 政治文明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