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发展中地区整体外交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gjzw/gjzw201702/gjzw20170203-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gjzw/gjzw201702/gjzw20170203-2-l.jpg
  【内容提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与亚非拉发展中地区先后建立起多个整体合作机制,构成了中国与发展中地区整体外交的总框架。中国与发展中地区的整体外交具有以中国为主导、侧重地区整体性、强调“发展中国家”属性和机制化等特征,不仅是南南合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和丰富,更是中国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各大合作机制有的已进入成熟收获期,有的则开始快速发展,它们都凸显了互利性、提升了战略性、强化了机制性和规划性。同时,中国在对发展中地区的整体合作进行布局和规划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各发展中地区具有各自的地区特点和各有侧重的发展需求,但当前运作模式趋同的整体合作机制难以体现差异性;中国与各发展中地区的合作基础有的建立在政治互信上,有的则建立在经济互利共赢的预期上,不同的合作基础会影响合作机制的发展前景;其他大国力量的影响、地区内部一体化程度以及国际与地区形势的变化因素均对整体合作机制产生影响。中国作为这些整体合作机制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应积极谋划和应对。
  【关键词】 地区整体外交 中国 发展中地区 整体合作机制
  【作者简介】 龙静,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68-(2017)02-0040-21
  【DOI编号】10.13851/j.cnki.gjzw.201702003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构建和推进与各发展中地区的整体合作机制,主要包括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中阿合作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等。其中2015年中国—拉共体论坛的诞生被视为中国完成南南合作整体多边合作机制总体布局的标志,实现了对发展中国家集团整体性合作机制的全方位覆盖。 在此背景下,中国与各发展中地区建立的合作机制开始被纳入到一个整体框架中进行观察、分析和展望。尽管这些合作机制建立的时间存在先后之分,受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是中国作为主导者在推进这些合作机制发展的过程中遵循着相同的外交理念和发展原则,合作对象作为发展中国家聚集的地区,也具有发展目标相近,共同利益广泛等共性。由这些合作机制共同构建起的“中国与发展中地区整体外交”不仅是“南南合作”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的发展和丰富,更是中国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中国和发展中地区建立的几大合作机制为切入点,分析中国与发展中地区整体外交在推进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及挑战,同时拟对如何推动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一、核心问题与研究框架
  从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建立起,中国开始尝试着将与发展中国家的双边关系向着更为广阔的地区层面推进。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与发展中地区整体外交基本成型。在对这一外交模式下的各个整体合作机制展开梳理、分析和展望之前,本文首先就中国与发展中地区整体外交的定义和范畴进行辨析和说明,以便对研究对象予以明确界定。
  (一)概念辨析及核心特征
  尽管国内学界普遍认可将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中阿合作论坛、中拉论坛等归为一类,视为中国新时期大国外交中的一个有机整体,但对于如何概括这类合作依然存在不同的表述。例如,有的学者统称其为“整体合作外交”,有的学者采用“区域间合作”概念,也有的学者则将其纳入多边外交的范畴内。 笔者认为,上述表述的差异主要源于观察视角的不同,有的側重于强调合作的整体性,有的关注合作双方的规模和地理区位,有的则以参与的合作方数量作为判断依据。综合这些合作机制的特点以及国内学界前期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上述合作机制纳入到“中国与发展中地区整体外交”这一定义中。它是指中国作为主导方,和发展中国家汇聚的地区通过建立合作机制来发展和提升双边及多边关系的外交模式。这一定义体现出上述合作机制共有的四大核心特征。
  第一,中国在这些合作机制中的主导地位。以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的建立为起点,中国在与发展中地区的整体合作中不仅是各类合作倡议的提出者,也是合作机制筹备、启动和推进过程中的主导者,在合作中构成了“1+N”的合作模式。中国之所以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一方面源于中国经济实力与影响力的不断上升,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话语权日益提升,使得自身在发展中国家间具备了“一呼百应”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战略更注重顶层设计,以“积极有所作为”的姿态主动谋划与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关系。
  第二,新时期外交关系的“整体合作”特征。中国与这些地区内聚集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拥有长期稳定和友好的双边关系。在此基础上,中国从进入21世纪开始便突破性地发展了与这些国家所在地区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以地理因素作为将各个发展中国家联系起来形成整体的重要前提条件,可以有效降低合作成本,扩大规模效应,为合作各方带来诸多好处,但又并非以传统的地缘政治逻辑来寻求中国在合作中的支配和控制地位,因而具有开放和包容的特性,不仅与原先传统的双边关系互为补充,也与这些地区和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合作相兼容。
  第三,合作各方的“发展中国家”属性。即使是在国力大幅提升的今天,中国也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行列。以此为出发点,中国始终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放在外交的重要位置。从早期的“第三世界”理论,到新世纪以来强调的“发展中国家是基础”,以及当前的“整体合作”, 中国不断通过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创新来提升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在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拉论坛等合作机制的另一端,则是非洲、阿拉伯地区、拉美等几大发展中国家汇聚的地区。这些地区和中国一样,经济地位和政治影响都在新的国际形势变化中不断上升,处于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中,并都迫切期待着更好更快的发展。中国与这些发展中地区诉求相近,利益趋同,因此各方更易形成合力,进而推动上述合作机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丰硕成果。

推荐访问:中国 外交 地区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