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和价值观基础与“和谐世界”思想一脉相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全球“复合相互依赖”、全球治理呼吁各国“权责共担”和实现中国梦的需要等多重背景下提出的,在为国内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国际环境、推动中国外交理念创新、改善中国国家形象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背景;意义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25702
  1“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长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直到21世纪初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愿望和能力也越来越强。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和谐世界”外交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的国际秩序观,对于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和树立中国的正面形象上起到很大作用。“和谐世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哲学基础和价值观基础都是一致的。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雏形就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和谐世界”外交理念。
  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并非近几年才进入中共高层视野。其实,早在2004年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与困境时,就提高中国应当构建就“利益汇合点”,用共同体意识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一时期主要的关注点还聚焦国内问题的解决,没有上升到国家外交层面。而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的发布改变了这一状况。《白皮书》倡导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甚至是不同国家制度之间的国家,都可以结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白皮书》的发布,首次实现了用命运共同体手段解决国际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呼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十八大”把“命运共同体”理念上升到整个中共治国理政的层面。随后就是以习近平同志在多个场合下倡导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无论是在周边工作会议,还是在处理中非关系、中俄关系以及出席各种国际会议等,习近平同志指出,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唯有树立责任共担的共同体意识,才能解决当今各国都会面临的全球治理等难题。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指导中国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的核心理念之一。
  2013年3月25日,习近平同志访问非洲期间,在达累斯萨拉姆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重要演讲,全面阐述中非关系以及中国对非政策主张。演讲中,习近平同志说,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中国将继续坚定支持非洲国家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家和万事兴,全非洲是一个命运与共的大家庭,中方真诚祝愿非洲在联合自强的道路上步子迈得大一些。
  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全面深刻阐述了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强调应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习近平同志指出:世界文明应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因为文明因多彩的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2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让人类反思历史。战后追求和平、发展与合作成为了多数国家的追求。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性、利益的共同性、挑战的共同性、治理的共同性日益突显,智者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1)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日益深入,国家间“复合相互依赖”,让各行为体之间合作变得更为深入、更为复杂,出现错综复杂的依赖关系和利益共同体,从而使战争变得越来越不可能。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走和平与发展之路是各国的共同的选择。世界各国的发展模式也从战前靠侵略和掠夺转变为追求依靠科技进步来繁荣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德国统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世界发展的主题从和平、发展转变为和平、发展与合作。全球各国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整体,各国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相互依赖,结成了复合依赖的关系。在这种复合相互依赖的关系网里,任何国家和组织都难以单独行动来发展经济或者应对全球问题。理性的态度是合作,寻求多个国家间的合作去解决。传统的零和博弈模式在全球化相互依赖的背景下明显有些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由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带动,上个世纪80年代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此之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各种业态发生急剧变化,比如,互联网+工业,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教育等,互联网+时代正在成为现实。这意味着传统的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被大大缩小,地球村进入了升级版。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思维也必然要面临革新和升级。中国政府以敏锐眼光和时代的责任感,认识并把握了全球化带来的这些变化,号召所有国家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展开合作,建设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2)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国家间加强共同治理的能力。所谓全球性问题,是指超越国界的任何单个国家难以处理的全球性或区域性问题,诸如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毒品问题、人口爆炸、艾滋病传播、战争、和平、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都属于全球性问题。在后冷战时代,全球性问题凸显,主要因为原:一是美苏两极争霸格局解体后,原来掩盖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争端等问题凸显。二是随着全球化的日渐深化,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性问题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是关系到整个人类利益的重大问题,它的解决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它需要地球村的所有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参与进来,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各个国际社会的主体携起手来、共同应对。
  全球治理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名词,而是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经济迅猛发展后带来全球性问题而出现的。随着最近几年各国和国际组织呼吁加强全球治理的呼声增强,才为更多的人熟知。全球治理的理念是国际社会的各个行为体,能够从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度出发,形成国际社会公认的、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国际规范和机制,来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说,当前有关更好地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正在形成,国际社会支持“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更加强烈。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各方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构建多方面、多层次的利益汇合点,逐步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利益共同体,才可能保持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推荐访问:共同体 意义 命运 提出 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