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安全形象的变迁与塑造


  摘 要:国家形象既是国家软实力的构成部分,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形式,二者之间有着影响与塑造的关系。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在“硬实力”上的不对称,又存在南海权益问题,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崛起持有疑虑,尤其担心中国不断增长的军事力量会威胁其安全。这种疑虑削弱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互信,影响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各项利益的实现。如何消除“中国威胁论”,使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形象“去威胁化”,是当前中国外交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东南亚国家特别担心中国的军事力量增长,在政治、经济与文化手段以外,运用军事层面的软实力来消除“中国安全威胁论”,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政策路径。
  关键词:软实力;军事软实力;国家安全形象;东南亚
  中图分类号: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2)10—0004—11
  
  作者简介:程晓勇,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 (上海 200433)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政治权力、军事能力、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迅速增长,外界尤其是周边地区对中国崛起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容易引发各种目光的观察和对其意图的揣测和解读。在这些国家的观察与解读中,既有诸如“良性大国”和“负责任国家”等正面而积极的分析与期盼,也有一些“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中国强硬论”等负面及恶意的评判和论调。这些国际舆论所针对的具体问题领域虽然不同,但都涉及中国的国家形象①。
  东南亚地区紧邻中国,出于可以理解的原因,部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持有警惕与戒心,怀疑崛起后的中国将在地区安全与稳定中起何种作用与扮演何种角色。长期以来,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敌对关系、战略合作关系、非敌非友关系到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过程②。这个过程也是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形象由负面到中性,最终成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正面形象的过程。然而必须承认,尽管中国已经与东南亚国家普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区域以外的干扰因素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还存在“南海问题”等尚未彻底解决的争端,使得部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仍存有疑虑和戒备,尤其表现为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引起了最多的误解和歪曲。如何打消这些国家的顾虑,使之确信中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基本战略、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立足于防御的军事战略以及军事力量增长的合理性,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建立安全互信,进而深化合作的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中国如何在东南亚地区塑造“去威胁化”的国家形象以及如何使东南亚国家认可该形象
  “去威胁化”指国家之间相互不存在安全威胁的过程或状态,例如美国与加拿大之间,北欧国家之间实现了“去威胁化”。,是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重要课题,不能掉以轻心。
  一、软实力以及作为软实力的国家安全形象
  软实力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作为与物质性力量相对应的价值观念和
  意识形态等思想性力量,这一概念随后成为政治学,尤其是国际政治学中被普遍接受和使用的概念。虽然学界没有一个统一的软实力定义,但普遍认同该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基本解释,即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具有的能使他国按其意愿行事的能力,该能力通过吸引而非强迫获得预期目标。
  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对他国产生的文化吸引力;二是在国内和国际上都能得到遵循的政治价值观;三是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对外政策。软实力与传统的基于政治、军事和经济能力的硬实力共同构成国家的综合实力
  参见Joseph S. Nye, Jr..Soft Power.Foreign Policy,1990(80).p.166; Robert 0. Keohane &Joseph S. Nye, Jr..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Foreign Affairs, 1998(77).p. 86; Joseph S. Nye, J r..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04.pp. 2—11;Joseph S. Nye, Jr..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在权力根源上,软权力主要来源于三个层面的资源:一是观念层面,二是制度层面,三是实践层面秦亚青:《观念、制度与政策:欧盟软权力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前两个层面是软实力的基础与来源,后一个层面则决定着软实力的“兑现”与运用。从范畴上看,软实力大致包括文化、观念、国际制度、发展模式、国际形象等门洪华:《中国软实力报告》(上),《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
  根据软实力的范畴,软实力是基于文化、观念的同化性权力、基于发展模式与国家形象的认同性权力、基于国际组织创设与领导的制度性权力的集合龚铁鹰对这三种软权力有较系统的分析,参见龚铁鹰《软权力的系统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从作用方式上看,与运用命令、制裁、威胁等强制性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和获取利益的“硬实力”不同,软实力依靠影响、吸引与说服等软性力量来达到人随我欲的目的,也就是说,软实力具有一种道德感召力蒋英州、叶娟丽:《对约瑟夫·奈“软实力”概念的解读》,《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5期。
  在国家对外关系上,借助软实力,可使对外政策易于被接受并持久地发挥效用,并且由于软实力引起的排斥和反感相对较低,巧妙地运用软实力,能够作到硬实力难以作到或者需要付出较大成本才能作到的事情。基于这些特性,软实力成为各国非常重视并积极培育的战略能力。
  由于软实力的范畴非常广泛,涉及到国家非物质资源的方方面面,各国在软实力建设和运用中,依据国情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路径。比如美国重点宣扬其自由价值观、民主政治制度、高科技能力等;欧盟国家则以悠久的人文传统、发达的一体化意识、领先的环保理念,强化欧洲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吸引力;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交往中曾着力突出其在经济领域的成功奇迹、大规模的对外经济援助以及反核反战的和平主义原则等;中国近些年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点和突破口

推荐访问:东南亚 中国 变迁 塑造 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