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与海洋视野下的亚洲秩序


  摘要 海洋秩序和大陆秩序是两种代表性的地缘秩序思想。由于英美海洋秩序的支配,导致过去欧亚大陆秩序建设受到忽视和抑制。大陆秩序力量的释放会对世界政治和国际体系转型产生重要的影响,以此可以看出美国重返亚太的局限所在。依陆向海的地缘特点和优势,决定了中国可以在欧亚大陆的协同与整合上发挥重要作用。亚洲秩序建设需要在欧亚大陆合作的大背景下进行思考,注重价值体系、制度体系、生产体系、知识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海洋秩序 大陆秩序 依陆向海 亚洲秩序构建
  海洋秩序与大陆秩序
  大陆秩序与海洋秩序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地缘秩序思想,在当代,前者以欧亚大陆大国的秩序思想为代表,后者以英美的秩序思想为代表。
  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以陆地为核心的地缘秩序思想长期占支配地位。各个文明中心从其腹地的孕育到发展再扩散,均有向内陆延伸的习惯。在欧亚这块大陆上,诞生了无数地理规模庞大的帝国,形成了不同的信仰版图、文化版图和经济版图,彼此间的兼并与分立,构成了人类文明内容的主体,以及国际关系纷争与合作的主要舞台。
  因此,在航海和空间技术形成突破之前,以海洋为核心的地缘秩序思想并不占主流,一个重要原因,是海洋秩序的物理限制太多,导致这种秩序非常脆弱。古希腊雅典文明一直被视为海洋秩序的范本,其中不乏被西方被后人美化的成分,但由于物理限制,这种秩序的范围很难扩散,往往局限在狭小的空间,而且很脆弱,容易崩溃,一旦崩溃,就难以再生。
  近代英美海洋秩序崛起之前,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个较大的海洋秩序格局:一个是围绕地中海周边形成的地中海秩序,布罗代尔的《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以及地中海世界》①对此作出杰出的探讨;另外一个是以南中国海为核心、东南亚国家所环绕而形成的南海秩序,澳大利亚历史学家瑞德模仿布罗代尔,写过两卷本的《东南亚的贸易时代》②,对东南亚的海洋秩序作出很精彩的分析,海内外许多研究华侨华人社会的著作,也多少涉及到这个主题。我们可以直观地发现,环地中海一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展地带,同样,南海以及东南亚也是人类文明最丰富多样的地带之一。从地缘角度看,世界上还有一个地区与环地中海和南海周边类似,就是环北极地带,最近围绕这个地带的国际政治竞争出现了,原因之一与气候变暖突显北极航线的价值有关。③但是,与前两个地带相比,这一地带并不是文明的核心地带。
  航海和空间技术被突破以后,海洋秩序思想一度在地缘秩序思想中与大陆秩序思想分庭抗礼,技术的发展使海洋秩序的限制因素大大降低,比较而言,大陆内部文明之间沟通的文化障碍和限制却很难根除。就海洋秩序而言,英国建立的庞大殖民地帝国,以及美国通过全球上千个军事基地建立的帝国体系,是其典型代表。膜拜和推动海洋秩序的无非是一些海岛国家和临海国家。如作追究,可以发现世界上的许多规则是按照有利于海洋国家的原则制定出来的。海洋国家或者岛国始终将海洋以及沿海口岸的控制作为其立国的基础,这只是一方面。反过来看,事物总是辩证的,海洋国家或者海岛国家挥之不去的阴影,则是担心大陆国家形成庞大的联盟。一旦大陆国家形成联盟,那么海岛国家则成为孤岛,必将被迫转向封闭,或者依附大陆。基辛格说过,一旦亚欧大陆形成庞大的国家联合,对美国将是个梦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英国防止欧洲大陆出现霸权国家,与美国防止欧亚大陆出现主导性国家的道理是一样的。另外,在过去海洋秩序主导下,沿海和港口的发达繁荣与大陆腹地的贫困化形成鲜明的对照。世界上许多最不发达的经济体,几乎都处于大陆腹地。反过来说,这一贫困化的地带为未来大陆秩序构建提供了巨大的契机和空间,而且,国际社会的发展议程,重点地区也在很多大陆的内陆地带。例如,在海洋秩序思想支配下,沿海国家均将港口经济作为对外交往的支柱,但是,随着陆地交通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变化,沿海港口相对于大陆内陆经济带的比较优势可能逐渐减少。以此来思考欧亚大陆的合作是有启发价值的。
  历史上的中国,尤其是唐以后的中国,并非如常识告诉我们的那样,只是个大陆国家,实际上,她是将大陆秩序和海洋秩序有效整合在一起的一个独特的文明体。从地缘版图上看,西域边疆、中原腹地、江南沿海实际上是三位互动一体的,三者之间通过军事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④最近有些全球史学家格外重视中国江南在前近代时期在全球交往史中的地位。复旦大学的葛兆光教授开展的“从周边看中国”项目,也重视“西域”和“东海(南海)”两个地带在中国文化经济史发展中的作用。⑤
  因此,从糅合大陆秩序和海洋秩序为一体的中国角度,以及从欧亚大陆整体的角度,有助于我们超越海洋—大陆的两分法的非此即彼思维方式,更全面地估量中国的地缘政治经济优势,以及破解美国战略东移对中国安全环境产生的问题。
  假如从大陆从属于海洋的思维出发,我们在思考亚洲秩序和中国地缘环境时,就会将太多的精力放到东亚和亚太这两个概念上。尤其是东亚,它其实只构成小半个亚洲。而这种思维的主导无疑会遮蔽掉亚洲大片陆地的意义,从而不自觉地将亚洲大陆一大块腹地边缘化了,忽视了欧亚大陆腹地的地缘价值。在我国的国际问题研究中,有关东亚的研究文献应该比北亚、中亚、南亚研究文献的总和要多。这是值得省思的。
  反之,如果我们从海洋从属于大陆,或者从中国依陆向海、陆海统筹、超越海洋—大陆对立的地缘格局看,那么亚洲秩序构建的地缘格局就比较清楚,就既会看到海洋海权的重要性,也会看到陆地陆权的价值。同样,也会发现要思考亚洲秩序,东亚只是一小部分,必须将南亚、中亚、西亚、北亚、东南亚完整地纳入进来考虑。在亚洲,也只有中国具有这样的战略环境,制定战略时需要时刻将环周边因素统筹起来考虑。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周边陆海强敌环伺,列强从各方来犯,试图吞灭中国。那段历史是要永远记住的。
  进一步说,亚洲秩序的重心始终是在大陆而不是在海洋,海洋从属于大陆而不是大陆从属于海洋。当然,海洋国家历来将“大陆从属于海洋”作为战略出发点,但这个逻辑不适合大陆国家。

推荐访问:亚洲 秩序 视野 海洋 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