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初探


  [摘 要] 胡锦涛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对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改进宣传舆论工作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些思想理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关键词] 胡锦涛 意识形态建设 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作用。在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提出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视舆论宣传工作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和推进理论创新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复杂有时甚至是尖锐的斗争,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任务至关重要。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妥善处理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问题,使社会思想舆论的主流更加积极健康向上。随后,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他说,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会长期面对各种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活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工作紧紧抓好,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1]P684-685,一刻也不能放松。“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来谋划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和改进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2]P318。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和推进理论创新。胡锦涛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也是抵御错误思想干扰的强大思想武器。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根本的是加强理论武装和推进理论创新。他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和推进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2]P158。
  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大力发扬革命精神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历来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力量源泉。在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面对党内有些党员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在困难面前悲观失望、在诱惑面前不能洁身自好的情况,2005年1月,胡锦涛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说,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要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中坚定理想信念。
  胡锦涛指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凝聚党心民心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法宝。他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说,艰苦奋斗既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工作作风,又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思想作风,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质。对于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说到底就是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不论我们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必须长期艰苦奋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和宗旨。
  2006年10月,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他说,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在新长征的征途上,一定要把长征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在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全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全社会的进取精神,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胡锦涛认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为物质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同时,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03年1月,他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说,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注重传播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他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理论和实践上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2007年6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胡锦涛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重点,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和谐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还要制定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管理办法,形成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避免出现“牌子到手、创建到头”的现象,不断修订和完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为建设新兴现代化城市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提出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胡锦涛说,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当前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就是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它不仅遵循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还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这对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 初探 思想 建设 胡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