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安全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文化安全为一个国家提供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和强大的发展经济与科学技术生产力的精神动力,为广大民众的幸福生活提供深厚的道德基础。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这种共同的稳定的基本价值观念,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就只能化为泡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广播影视文化、互联网络文化、消费文化等的渗透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的安全。作为以促进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与文化认同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文化;文化安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6)04—0073—04
  
  “文化安全”就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特别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免于遭到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从而能够很好地保持自己的文化价值传统,在自主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革新,吸收和借鉴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明生活方式。文化安全在国家总体安全中的地位是独特的,是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不可代替的。文化安全为一个国家提供稳定的国内政治环境和强大的发展经济与科学技术生产力的精神动力,为人民大众的幸福生活提供深厚的道德基础。“一旦文化受到威胁和侵略,必然要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深刻的文化危机和政治危机。”
  
  一、西方文化渗透威胁着我国的文化安全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结束,美国为了实现自己独霸全球的政治目的,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倾销和文化渗透。
  1.广播文化的渗透。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总数的5%,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在一起也占不了世界人口的10%,可当今传播于世界大部分地区80%~90%的新闻,却由美国等西方通讯社所垄断。基辛格说:“一座电台比一个B—52战略轰炸机中队能更有效地对某个国家施加压力。”英国广播公司(BBC)公开宣称“正在加紧对共产党中国在精神上和思想上进行全方位‘入侵’的战斗”;“实施我们的宏伟的精神入侵计划,以推动中国的民主运动”。被前总统肯尼迪骄傲地称之为“政府的一只臂膀”的“美国之音”(VOA),经费全部由政府拨付。在里根时期,联邦政府压缩所有开支,却投资15亿美元进行“美国之音”的技术现代化改造,其特大功率的短波发射机的强大信号覆盖全世界。冷战以后,“美国之音”的策略由赤裸裸的硬性入侵转变为和颜悦色的渗透。今天的“美国之音”每天编发280条左右的新闻报道,以貌似客观公正的口吻发布“美国观点”,同时还有名目繁多的文化性专题和服务性节目,竭力塑造美国“自由民主”的形象,炫耀美国的物质文明,宣传美国文化和生活方式,贬损各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据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机关刊物《民事新闻工作者》刊发的文章透露,美国国会的一个文件里说:“电台广播是足以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唯一手段”;“广播是推行对外政策的最宝贵的工具”。美国国际电台管理局负责人曾说:“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在向东欧、苏联自由传播信息和思想方面,被证明是有效的。它们的存在是(美国)国家利益之所在。”
  2.影视文化的渗透。随着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普及,我国越来越多的观众可以直接接收境外电视。电视文化的传播特点是单向性的纵向传播,不论你喜欢与否,它总是那样固执地、一相情愿地向人们灌输某种思想、推销某种观念。“电视渗透”可以说无遮无掩。目前,美国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作,每年向别国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而美国自己的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仅占1%一2%。电影相对于电视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目前,美国电影占领了世界大部分国家的电影市场,美国电影的生产总量占世界产量的6%一7%,却占了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以我国为例,2003年,中国电影全年电影总票房仅为10亿元,在放映场次上受到一定限制的20部进口电影的总票房就高达5亿元,占了大半个市场。“除了在物质属性的价值外,它们借由声音、影像、图画、文字等元素交织而成的象征符号与意理信念,则与文化领域有着关联,同时这也与主导社会集体价值与民族文化内涵的政治领域形成一种张力。”如电影“奥斯卡奖”,完全按照美国的标准推广美国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和电影模式,以致全世界的电影导演们,都趋之若鹜地按照好莱坞的模式来拍摄影片。而影片中洋溢着的强烈的美国文化优越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向着中国观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麻醉并压抑了中国观众对本土生存状态的关怀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土观众对现实环境的感知能力。
  3.网络文化的渗透。互联网被称作“自由的信息超级市场”,它突破了信息传播的地域界限,实现了信息制造与传播的瞬间化,开拓了“自由对话”的新领域。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科技力量和信息发布能力成为网络中名符其实的“信息帝国主义”。另一方面,凭借英语作为因特网主要的世界性工作语言,也强化了信息发布的西方中心地位。“计算机已成为一种文化的传播途径,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对不同观念形态、不同制度的国家进行文化渗透,正在成为一些国家的战略。”据香港《镜报》报道,美国政府大力扶持反对中国的团体和组织,除了扶助如藏独、疆独等团体外,还一次性以美国国家开发总署的名义,拨给法轮功在美国的总部2000万美元,支持其建立邪教网站,支持其反对中国政府的活动。
  4.消费文化的渗透。消费文化的渗透是指“一种生活方式,即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身合理的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被有意识刺激起来的欲望所形成的需求”。在消费文化的渗透中,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主要有:价值观的影响、风俗习惯的影响、宗教信仰的影响和民族性格的影响等,通过影响消费者的审美情趣进而影响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例如,在西方宣传与广告之间的区别日趋模糊,广告是生产国的商品信息、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综合表现。西方国家的商业广告刺激了第三世界国家民众的消费欲,也使人们的自尊心成为物质财富的附庸。发展中国家失去的不仅是市场,洋货至上的思想在人们心中迅速蔓延,消弭着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所以,我们有理由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西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传播和扩散是以文化霸权主义的形式实现的。
  为了达到其意识形态渗透的目的,他们在利用报刊、图书等传统手段的基础上,除了广泛借助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文化载体,使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更加现代化外,还利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宗教和人员往来等交往渠道进行文化渗透。如利用召开研讨会、设立奖学金、开展合作研究和进行人员培训等机会,夹进他们所谓的意识形态“真理”,可谓挖空心思,机关算尽。
  总结以上文化渗透的手段,我们可以看出:文

推荐访问:视角 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