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和谐发展


  摘要:大学德育工作队伍的和谐发展对大学德育效果的提升至关重要。但当前大学德育工作队伍在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开发和利用、制度以及工作方法等层面均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因而必须进一步提升高校德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优化队伍结构,整合德育队伍资源,建立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改进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以促进德育队伍的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质量和工作水平。
  关键词:高校;德育;队伍建设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反映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协调、完整和合乎规律的状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其宗旨正是实现我国社会结构中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协调、完整和合乎规律地发展。大学德育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德育工作队伍是大学德育工作的主体。因此,建设好大学德育工作队伍就显得异常重要。然而,现实中的大学德育队伍建设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本文旨在深层次分析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找出恰当的解决办法,以期促进德育队伍的和谐发展。
  
  一、大学德育队伍建设不和谐因素分析
  
  (一)精神层面因素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价值观、党和国家所倡导的精神理念和世俗的、功利的、物质的价值观念同时充斥在德育教师头脑之中。他们渴望在坚持社会大义和兼顾个人小利益之间求得平衡。然而,“理想的平衡”却往往被“功利”的现实打破,相当一部分德育教师在大义和小利之间的价值抉择上偏向了后者。正如麦金太尔所说:“德性与外在利益和内在利益有一种不同的关系。拥有德性就必然可获得内在利益;也完全有可能使我们在获取外在利益时受挫。在这个意义上,我需要强调的是,外在利益是真正的利益。不仅它们在本质上是人类欲求的客体,它们的社会分配使正义和慷慨的德性有了意义,除了某些伪善者外,无人完全藐视它们。但声誉扫地的是,养成真诚、正义和勇敢的品格,常常使我们远离于富裕、声望或权势,虽然世俗中人有很大的偶然性。我们因拥有德性,不仅可以达到卓越的水准和获得某种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成为富有的、有声望和有权势的人,可德性总是实现这种周全抱负的潜在绊脚石。”如何平衡道义与功利是所有德育教师面临的难题。
  
  (二)组织层面因素
  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知识海量化的社会发展时代,大学德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那种结构复杂、流动性大的德育队伍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德育要求,必须走专家化发展的道路。目前,我国德育队伍专家化程度很低,直接表现为队伍结构不合理。首先,年龄结构不合理。做德育工作,老、中、青的年龄结构比较合适,能够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而目前我国大学德育队伍尤其是专职队伍年轻化的趋势比较明显。这种趋势不利于德育队伍的稳定和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能力结构不合理。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工作,德育教师需要具备管理、组织、沟通、教育、科研以及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才能奠定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在现实中,大部分德育教师能力结构不平衡,如有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较强,但教育、科研、创新能力较弱等。最后,人才结构不合理。德育工作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好的,必须是发自内心愿意做并具备做这项工作的“人格魅力”或“才气”,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通过言行举止影响学生,促进他们正确世界观的形成。然而,我国大学的德育工作队伍并非人才济济,这是德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因素。从组织层面上要下决心培养、稳定这类人才。
  
  (三)资源层面因素
  大学德育的人力资源投入与开发不足并存。德育人力的投入不足主要是指专职德育教师引进不足。长期以来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得不到应有重视,质与量“双缺”情况比较严重。大学德育人力资源的开发不足主要是指对兼做德育工作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干部以及学生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如果所有的大学教师都能把德育看做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人力资源开发和投入问题就不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但是相当部分的业务课教师和党政干部没有改变“德育就是务虚”的错误思想,也没有在德育工作中发挥应有的效用。此外,大学对学生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也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是德育主体的研究和运用。
  
  (四)制度层面因素
  “激励是由动机推动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和加强的作用”。目前,大学德育教师物质待遇不高和职业发展定位不明晰、工作胜任感和成就感低下等,正是激励机制不完善的基本表现。相比而言,“两课”教师、党政干部更缺乏的是精神激励,他们渴望有高度的德育工作胜任感和成就感。基层德育工作实施者辅导员则对物质和精神激励同时重视。他们中的大部分由于年轻而承担着工作、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等各种压力。物质待遇的低下使他们难以心无旁骛地工作和研究;职业发展定位不明晰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焦虑,对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必要的信心。“跳槽”思想也由此产生。
  从另一个角度讲,制度没有对大学德育教师的言行举止进行明确的限制和约束,这也是一些德育教师不能尽职尽责的重要因素。
  
  (五)方法层面因素
  大学德育方法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课堂“灌输”效果差。当前课堂“灌输”仍然是德育最主要的方法,当然问题也很严重。学生对“两课”的学习不以为然,为毕业而学习,为考试而上课。“两课”成为大学生迟到、早退、逃课发生率较高的科目。二是德育实践不到位。大部分高校都缺乏一支既熟悉德育理论、又具有实践经验的德育教师队伍。大部分教师都只善于“讲课”,而很少对德育实践进行系统研究,缺乏实践教育的必需知识和技巧。三是组织活动形式化。很多活动的组织缺乏可行性,教师出于各种需要作出决定,学生被迫参加,毫无兴趣,也无效果。四是教育方法传统化。还有很多德育教师仍然以传统的“我说你听”的手段“指导”大学生,还缺少针对当代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实施德育教育的技巧。五是教育技术落后化。研究并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实施德育教育能够达到迅捷、及时、系统的效果。然而,大学德育教师少有网络德育观念,少有网络德育研究,忽视了网络技术的德育效果,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目前,师生不和谐的诱因和事件越来越多,和谐师生关系构建愈加困难。优化德育方法势在必行。
  
  二、解决大学德育工作队伍建设不和谐因素的措施
  
  (一)提升德育教师素质
  针对职业岗位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德育教师素质:一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二是树立远大理想,深刻理解德育工作的历史责任感,在困难面前积极进取,百折不挠,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终生的远大理想;三是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学高为师,身

推荐访问:德育工作 和谐发展 队伍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