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创新孵化园开辟公益服务新模式


  孵化园计划在三年内达到30个公益服务项目,目前已开设12个项目:有智障人士和其他残疾人接受系统实训;对外提供服务的西点房和餐厅;有盲人推拿服务和实训基地;有聋人电脑设计与盲人话务中心上岗实训基地;有盲人培训师对健全人进行领导力和团队建设培训的“黑暗中的对话”;有让社会大众感受残疾人艺术,收藏残疾人作品和衍生品的“无障碍艺途”;有在线销售二手闲置货品,为公益机构和慈善项目进行公益筹资的在线慈善购物平台——善淘网等。不同公益性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进行助残项目协作,形成了残疾人就业的产业链。
  2010年7月5日,全国首家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合作互動,以培育社会组织、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社会创新园区——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正式开园,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出席开园仪式。社会创新孵化园由上海市民政局立项,福利彩票公益金提供资金支持,委托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运作管理。社会创新孵化园旨在培育社会创新项目,孵化社会创新组织,探索社会创新的机制、模式和方法。开园伊始,孵化园着眼于解决残疾人就业这一现实社会问题,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的跨界互動合作,探索解决残疾人就业的全新方案,为建立社会创新机制提供实践经验。孵化园计划在三年内达到30个公益服务项目,目前已开设12个项目,不同公益性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进行助残项目协作,形成了残疾人就业的产业链。解决残疾人就业这一社会问题仅仅是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的“第一步”,作为上海推进社会建设、探索现代民政的最新实践,上海市民政部门期待着这种社会创新机制、模式、方法能解决其他社会问题,如老龄化问题、贫困问题、外来人融入问题等。专家认为,上海社会创新孵化园创建新型政治合作互動机制,通过搭建政府、公益性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的协作平台,推動跨界合作,实现公益项目的集群化运作,探索社会问题的新型治理方案,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社会创新之举。
  
  上海社会创新孵化园的创立背景与動因
  
  上海开建首个国家现代民政示范区
  经过近一年的调研、论证工作,2010年7月4日,民政部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共同建设国家现代民政示范区合作协议》,第一个国家现代民政示范区建设工作正式启動。在仪式上,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对上海民政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近年来上海民政工作创造了许多典型经验,特别是率先建立城乡低保制度、推进公益创投和公益招投标、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制度、创新“一门式”政务受理方式、建立居民家庭收入核对系统、探索破解“支出型”贫困难题、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制度建设等,都对全国民政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和带動作用。他强调,当前上海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落实国务院区域规划要求,有效应对和解决人口老龄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及各种社会建设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上海作为我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其民政领域面临的诸多问题,也是或也将是全国民政工作面临的问题,其推動问题解决的经验,也是或也将是全国民政工作全面推进的经验;希望通过签订和实施部市合作协议,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浦东开发开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为上海民政事业创新发展注入更强的動力,为全国民政事业全面推进积累更多经验。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推動上海社会建设,服务、保障和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及浦东新区开发开放,是此次部市合作协议签署的主要目的。根据合作协议,部市将着重从八个方面加强合作,切实为上海现代民政示范区建设营造环境、创造条件。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探索残障人士就业和价值实现新路
  目前我国的社会创新实践已从养老、助残、扶贫、卫生和教育等领域向更加广泛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延伸。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要求,上海市民政局从上海社会建设和民政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启動了社会创新孵化园项目建设。
  为什么要在孵化园前加上“社会创新”的定语?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解释,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创新作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全新模式,逐步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因为它倡导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跨界合作互動的理念,以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以社会组织为主体,采用更加科学、专业和低成本的方法来应对市场失灵和政府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孵化园已经具备了社会创新最基本的四大要素:一是立足于应对社会问题;二是创新的解决模式;三是有一定社会使命驱動的社会创业者;四是形成跨部门合作。从这个层面上看,社会创新孵化园是上海基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创新探索。
  孵化园之所以选择残疾人就业作为首个案例,是因为在上海城市功能重新定位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残疾人的集中安置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数据显示,上海市福利企业规模从1997年的4180家、9万残疾人职工,到2010年只剩1477家、3.5万残疾人职工。大量残疾人在编不在岗,无法实现真正的就业。而第三产业的福利企业仅为18家,比例不到1%,吸纳残疾人就业非常有限,沿用单一的行政方法或市场的方法难以应付。社会创新孵化园聚集的项目,正是通过政府、社会组织、社会企业跨界合作互動,为残疾人实现就业提供全新解决方案。比如“黑暗中的对话”项目,是引进了德国理念的一个社会企业。在盲人培训师的带领下对健全人进行领导力和团队建设培训,使人们对于盲人和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的观念和态度发生显著改变。马伊里表示,孵化园项目通过社会创新方式,充分整合了社会专业资源,形成跨部门合作,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社会活力。
  
  上海社会创新孵化园的运营模式、具体做法与成效
  
  模式核心:强化“跨界合作”,推動社会创新
  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位于上海市中心,卢湾区丽园路501号丽园创意园区内,总建筑面积近1600平方米。孵化园由老厂房改造而成,乍看外观与一般创意园区别无二致。负责园区运作的上海浦东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NPI)副主任丁立道出“核心区别”,“我们提供的是社会创新的支持平台,创新的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机制和新的实践案例,孵化的是社会组织和公益项目,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则是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的联合、互動。”上海市民政局局长马伊里称,“与原有模式、机制相比,社会创新孵化园最大的特点是跨界合作。”即致力于创建一种新型的互動机制,搭建政府、公益性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在应对社会问题时的协作平台,以及在合作互動中共同成长的机制,进而实现社会创新、促进社会进步。
  位于孵化园2楼的艺林盲人按摩兼优爱实训基地,正是三者协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上海浦东新区优爱助残公益服务中心与艺林盲人按摩院合作,为有技能但无实践经验的盲人提供实训机会,增加他们的

推荐访问:上海 开辟 新模式 公益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