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侨务政策与侨务运行机制研究


  台湾侨务政策是台湾当局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外交力量的延伸”。民进党上台执政后,配合其“台独”和“入联”的需要,台湾海外侨团日益成为台湾当局搞“务实外交”倚重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深入剖析台湾侨务政策的演变进程、运行机制及其今后发展走向,对于我们未雨绸缪、把握先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海外侨务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台湾侨务政策演变进程与背景分析
  
  依据台湾“侨居法”规定,在海外住满四年即可视为侨居而自动成为华侨,目前台籍华侨华人在100万人左右。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和民进党上台后,台湾侨务政策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侨务政策(1949-2000年)。
  尽管蒋氏父子有较强的“中国情怀”,对台湾统治也由“独裁专制”逐步转向“开明专制、经训政到宪政”,但由于其顽固地坚持“反共拒谈”政策,严重阻碍两岸侨务交流和祖国统一大业,也为后来李登辉推行“分裂分治”政策提供了空间和机会。
  1、蒋介石的独裁专制时期。1949年国民党溃逃台湾后,视大陆为其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因此,利用与海外侨社的传统关系,“反攻大陆、夺取侨心”成其侨务工作的重点。在政治上,台湾当局以“反攻大陆”为口号,与大陆争夺侨心,加快在海外建立“反共”阵地;在经济上,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大力吸引侨资和港澳资本参与岛内经济建设,侨力资源成为台湾当局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蒋经国的“革新保台”时期。蒋经国上台后,中国大陆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对此,台湾当局不得不调整侨务政策,转向强调“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旨在以“传输中华文化”争取侨心认同。在政治上,台湾当局通过宣传“三民主义”争取侨心;在经济上,台湾当局加强与侨民和居住国的联系,积极扶植海外侨民发展事业,利用海外侨民力量,突破日益孤立的政治困境。
  3、李登辉的“分裂分治”时期。李登辉上台后,利用“台湾意识”在岛内搞族群对抗,加快“去中国化”和实现台湾“本土化”。为此,台湾当局着手整合海外亲“台侨”社,组织成立“世界李登辉之友联合总会”等分裂组织,台湾侨务工作重心从老侨转以台籍侨团为主,为“务实外交”服务。据统计,台湾“侨委会”对新侨团体补助,1996年占到预算总额的75%,1997年增至80%。1999年李登辉发表“两国论”后,一些传统侨团自发成立“和统会”、“统促会”等组织,使其侨务工作受到重创,台湾海外侨务资源出现新的重组过程。
  (二)民进党上台后的侨务政策(2000年至今)。
  民进党上台执政后,为了配合“台独”的需要,台湾侨务政策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动向。
  一是用“台独”意识界定和划分华侨、侨社。张富美上任后,要求侨民“一定要认同台湾,走向世界”,宣称台湾未来的侨务政策将把“侨民”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拿“中华民国护照”、从台湾出去的“新台湾人”;第二类是“与台湾有过相当关系的人士,像曾来台求学的侨生及就业、投资的侨民”;第三类是“具有华人血统者,像传统的侨社、侨团人士”。海外侨民要区别对待,应优先照顾“新台湾人”,行有余力时才是第二类及第三类侨民。在此谬论下,台湾“侨委会”将工作重点放在扶持亲民进党的华人侨团上,以发展岛外“独派”力量,对付祖国大陆的“统一”意识。据统计,从2002年1月在台北发起成立“全球民主和平同盟”,到2005年8月底,台湾已在全球各地成立98个“全球民主和平同盟”支盟,并在海外六大洲成立分盟。
  二是利用侨务渠道搞“务实外交”。民进党当局意识到,海外华侨和侨社是其拓展“外交”关系的有力推动者和积极沟通者,必须巩固和加强与海外侨社联系,以获得他们的政治认同和大力支持,拓展“国际活动”空间。为此,台湾当局调整了“侨委会”功能与角色,使侨务和“外交”工作成为“一体两面、相互促进”,侨务工作成了台湾当局“建立海外安全新机制”,拓展“国际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外交管道”。
  三是加强对海外侨胞扶持力度。由于政治方面限制,台湾当局扶持海外侨胞大多通过经济手段进行。根据海外侨胞以中小企业为主,生存发展都有困难等情况,台湾“侨委会”开设了全球华商资讯网和“海外华人服务网”,1992年完成“华侨投资政策之检讨与改进方向”、“华侨参与国家六年建设之投资项目与管道之分析”,提供给海外华商来台投资参考,并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地成立“台湾商会联合总会”。从2001年起,台湾每年举办“海外高科技华人返‘国’投资参访”活动,2005年规划“鲑鱼返乡”(海外侨商返乡创业辅导贷款计划)贷款专案等。据统计,截止2005年8月底,台湾“侨委会”共促成海外高科技华人签约或承诺的投资约117.696亿新台币。
  四是加大整合海外侨务资源。2002-2003年期间,台湾“侨委会”对世界各国华人进行调查和估算,尤其对来自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美国华人进行分类统计,编辑出版《各国华人人口专辑》、《台湾与两岸三地华人人口推估方法——理论建构与实证探讨》、《台湾地区移居海外侨民概况调查报告》等研究资料。以美国为例,台湾侨情普查包括:台湾籍华人在整个美国华人中所占的比例、台湾籍华人的年龄及性别情况、台湾籍华人的婚姻状况与异族混血状况、台湾籍华人的学历教育程度、台湾籍华人的归化与融合情况、台湾籍华人汉语程度及学习使用情况等,对台湾居民移居美国的原因、目前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工作人口、工作职业、从业人员身份、工作收入、求学人口比例)等,也都进行深入调研,以此摸清台湾海外侨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侨务工作。
  五是强化“台侨”作用。2000年6月,台湾“侨委会”修正发布“侨务委员会驻外侨务工作人员设置规则”,定位“驻外侨务工作人员之任用,适用公务人员任用法”。2001年11月,台湾“侨委会”将侨务委员“任期三年,连任两年为限”改为“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侨务委员”满两任(六年)后都得退出,一律升为“咨询委员”。为此,改变过去按传统侨社、新侨、不同政党和族群分配“侨务委员”人选的做法,而是不分族群、省籍、性别和党派,建立一种让大家都有参与机会的机制。此外,通过《华侨身份证明条例》草案,但该条例仅适用于“侨居外国的国民”,并不包括具有大陆、香港、澳门身份的居民,有一定的政策局限性。
  六是透过华文教育推广“台湾文化”。为争夺海外侨务资源,台湾当局重视海外华文教育,不断提升海外华文教育层次。2003年2月底,台湾“侨委会”完成海外侨校普查工作,范围包括全球5大洲54国、2986所学校、78个中文学校联合会和13个教师联谊组织。目前,台湾海外侨校有3800多所,侨生人数达上万人。为此,台湾“侨委会”开设全球华文网络教育中心,拟订振兴华文教育专案计划,并将半数以上侨务经费(每年约15亿元新台币)用于华文教育,拓展侨民文化及社教活动,宣扬台湾“经验”,使闽南语教育走向国际化。张富美也宣称,今后“侨委会驻外秘书”选派,将把是否会闽南语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可见,台湾当局正加快把“去中国化”政策延伸到海外,表明其“台独”活动已无孔不入,要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
  
  二、台湾侨务机构设置及其政策效应
  
  台湾侨务机构的设置,与其功能定位基本适应,台湾侨务政策效应也在逐步显现。
  (一)台湾“侨委会”机构设置。
  台湾侨务机构设置有个不断完善的过程。1927年国民党政权的侨务机构隶属于“外交部”侨务局,1929年改隶属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成为党务专门机构。1932年国民党重新改组“侨务委员会”,成为隶属行政院的行政机构,下设秘书处、侨民管理处、侨民教育处和文书科、事务科、侨民指导科、移民科、教育指导科、文化事业科。1933年国民党“侨委会”在上海、广州等地设立侨务局,在福建、云南二省设立侨务处,并配置华侨爱国义捐总收款处、救济失业华侨委员会等专门机构。1947年将“侨委会”扩充为4个处,增设文教、宣传和科研机构。到1949年底,国民党“侨委会”及所属机构陷入了停顿状态。国民党败逃台湾后,1952年开始重振侨务活动,对侨务机构设置及运作进行了若干调整。

推荐访问:侨务 台湾 运行机制 政策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