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华侨在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作用


  摘要:上百年来,大量华侨怀揣着振兴中华的伟大夙愿,回到祖国大地投身于变革与建设之中,在我国近现代史中谱写了华丽篇章。所以,探究华侨的进步转变和历史情况,针对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援助祖国现代化创建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主要围绕华侨在我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展开分析,并探究其历史作用。
  关键词:华侨;近现代史;历史作用
  引言:
  对我国来说,华侨数量庞大,加上外籍华人与侨眷大约有一亿多人。其在国内有着大量亲朋好友,无论是在全世界还是大陆或台湾均有着普遍联系,并且还具备富裕的经济实力,拥有现代化的新兴技术,尤其是这些华侨具备革命与爱国的精神。所以,其是完成80年代两大文明创建与三大任务所依赖的主力军。
  一、华侨在我国近现代史中的地位
  所谓华侨,具体是指尚未加入外籍的中国公民。不涵盖出国旅游、探访人员、政府外派技术人员和在外国帮助建设的工人,国家派遣在国外学习的留学生以及公务员。华侨中大部分以手工业人员、农民、工人、小商贩等劳动人员为主。華侨之所以出国,以前是因为有些人在国内已经不能保持正常生活,逼不得已才背井离乡。针对近现代来说,大部分人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外出的,或者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被一些国家以招工的名义骗我国公民成为炮灰,有日本侵占我国后避难出国的,还有在留学之后定居在外国的,自然也有在中国刚刚成立期间不清楚政策而移居的。华侨中大部分为劳动人民,其中有些自来便是革命人员。这些人在出国后以劳动求生,且有革命的传统。我国华侨属于和平移民,这与帝国主义国家依赖暴力展开侵略活动有着实质差别。华侨在旧中国反动政府治理的阶段没有获得有效保护,因此被叫做海外孤儿[1]。
  华侨的生存氛围和国内大众是有区别的。总体来讲,有两方面差异:首先,是外居性,身处外国;其次,是广居性,散布于全球各个地方。正是源于此两大特征,华侨在革命战斗与爱国活动中体现了其独特的作用,有些是国内大众不能发挥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前,华侨在革命战斗中,曾经发挥着联系国外、国内人们间的纽带作用,有的侨居还变成了进退的海外根据地。这些独特的效果,在我国近现代革命运动历史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掀起无数华侨革命、爱国浪潮。
  二、华侨在我国近现代史中的作用
  (一)华侨在民主革命其中的作用
  民主革命的先驱人孙中山前辈是深刻知晓华侨在革命中的作用的。其在广州组织的首次武装起义失败之后,孙中山漂泊与南洋、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依次策划且组织了数十次的大规模起义,纷纷获得了华侨的人力、财力、物理支持。在黄花岗起义中,79多名烈士中有27名华侨,最终的武昌起义,让清朝政府彻底阵亡。在辛亥革命内,大量华侨不但慷慨解囊,积极的宣扬,并且大部分均实际置身于革命活动之中,首当其中的冲在前线。华侨在外国的华文报曾经是辛亥革命的关键舆论场所。据记载,在19世纪70年代,单单南洋区域便有52个埠头打造了68家华文报。这些报纸在我国相关沂蒙运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有些变成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舆论用具[2]。
  (二)华侨在中国共产党建设中的作用
  1920年4月,共产国际选派了首个重要代表魏金斯基来协助建设中国共产党,其身边的翻译杨明斋,便是一名俄国华侨,同时还是俄共党员。魏金斯基与李大钊在北京碰面,和陈独秀在上海会见,均是其负责翻译。不长时间在上海创建的塑造革命精英的外国语学社,杨明斋是此社的主要责任人并兼任俄语教师。
  等到七月到八月时,组织的共产国家二次代表大会,共产党还为成立,参加会议的便是俄国华侨工会责任人张永奎、刘绍周等。在大会中还论述了我国革命的状况,并且和列宁同志多次见面。
  在首次国内革命运动阶段,孙中山带领的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展开了首次协作。诞生在美国的廖仲恺和其爱人何香凝,为创建与发展中国革命和共产国际的联系,在创建首次国共协作与预备北伐战斗中,贡献出极其重要的力量。
  (三)抗日战争成为华侨的顿悟的台阶
  第一,组织大范围的抗日宣传活动。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的带领下,全员共同落实,建设歌剧队、话剧团、宣传队等等,在大街上展开宣传演出。并且运用相关节日组织抗日救国活动。还有一些华侨爱国歌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之中,真正的实现了人尽皆知,人人能唱。
  第二,组织大规模的抗日募捐活动。到1937年抗战伊始时期,单单南侨总会每月的捐款数量就高达1350万元,是抗战总费用的1/3。长达八年的奋战,美国华侨在司徒美堂的带领下,捐款数额突破50000万元。不仅仅有金钱捐助,而且还有物资捐助,比如一些医用品,急救包、奎宁、任丹还有阿司匹林等等,抗战前3年价值可实现250万元。还有的华侨捐赠了坦克、飞机、救护车、汽车等,其中一位华侨直接将一辆救护车捐至延安。大家都知道华侨能提供财力、物力,却很少有人知晓华侨还给予人力的支援。这里需要清楚的是,美国与东南洋等区域有大量年轻华侨放下所有,只身加入到抗日一线,其成为八路军,成为游击队员,在战场中奋不顾身。比如:在抗战开始时期,在陕北公学学习的年轻人中,一共有2000多人,而华侨就占据了200多人。再如1938年5-8月,通过八路军办事处推荐去延安的年轻人中,有2280人,年轻华侨便有78人。
  结论:
  综上所述,当代华侨现已较前辈们的文化程度有所提升,大部分人具备现代先进知识与先进想法,掌握了相应的高科技技术水平。现代华侨工作倾向于商业活动,具备坚实的经济实力,即使有些华侨加入了外国国籍,但是其终究是炎黄子孙,均有一颗爱国之心,其盼望祖国的昌盛,渴望和国内亲属维持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张焕萍,李斌斌.华侨华人与中华文化传播研究综述——基于近三十年《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刊载文章的分析[J].全球传媒学刊,2017,4(01):117-130.
  [2]乔印伟.中国大陆的马来西亚华侨华人研究——以1982—2011年间《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刊发论文为基础的分析[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2(03):62-70.

推荐访问:史上 在我国 浅谈 华侨 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