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鬼的蔡竹禅


  战争年代,他是爱国救亡的实业家;解放后,他是为民谋福的好公仆;他为发展漳州事业经济,加快家乡建设步伐,为人民谋求福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就是漳州百姓至今仍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蔡竹禅。
  
  书香世家
  
  在漳州的城西,有一条由漳州至龙岩的公路。如今,这条路上的汽车货运业务依然畅通繁荣,漳州的农副产品从这里销往江浙一带乃至北方,浙、赣边界的土特产也源源不断地通过各地运至闽南。滚滚的车轮,是沟通闽南与外界联系的一群重要的使者。而这条路的历史,镌刻着一个曾经响当当的名字——蔡竹禅。
  对于蔡竹禅这个名字,相信老一辈的漳州人都耳熟能详。漳州流传着一句谚语:“江边的孩子不怕水,岳口的孩子不怕鬼!”蔡竹禅的父亲叫蔡襟三,他一向热心于教育,岳口小学的前身“岱东学堂”就是由他创办的。而现在的人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小学的原址就是一座依照“十八层地狱”结构而建的“鬼庙”。在父亲的培养熏陶下,蔡竹禅从小就带着“不怕鬼”的秉性。这样的秉性,也直接影响了他日后的人生征程。
  蔡竹禅的故居“蔡公馆”位于漳州市区新华东路的“官园”,是一座已有300年历史的清代古民居。房屋为三进,以前各塑有三尊泥像。“蔡公馆”以其典雅的建筑特色、保存完好的建筑规模以及房子主人的影响力等因素,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北京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单士元、中国古建筑学家郑孝燮等专家就曾经慕名来“蔡公馆”考察,称该建筑群为“闽南三角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国内所剩无几”,并赞誉它是“建筑文化,国之瑰宝”。
   关于“蔡公馆”有一个典故:相传,在清乾隆年间,祖籍漳浦的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蔡新的门生,为蔡新建了一座府第“漳城”,即今天的蔡竹禅故居。但是蔡新不肯接受,自己建造府第于漳浦的大南坂。因此,这座府第就被改作蔡氏祠堂,由官园的蔡氏族人居住管理。
  民国初期,蔡氏家景衰退,祠堂被抵押典当,祠堂内尚住有19户人家。1939年,蔡竹禅买下了这座房子,并聘请了当时的漳州“泥水状元”李明月及许多石码师傅(当时,龙海石码一带的泥水匠设计技艺尤其精湛)为其规划,按原古民居风格进行装修,工程历时四年才完工。
  蔡竹禅又名蔡大勋,生于1898年,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人。少年时代的蔡竹禅原本也是热衷于攻读四书五经。但是辛亥革命后,蔡竹禅受到了“实业救国”的影响,小小年纪的他弃学从商,于民国五年(1916年)进入了漳州笃诚赐记参行当学徒。蔡竹禅聪明勤快,深得笃诚赐记老板、时任“汀漳龙道道尹”的陈智君的赏识,经常带他出入各种场合,使蔡竹禅在很大程度上开阔了视野并积累了从商经验。
  
  热血男儿
  
  民国八年(1919年),陈智君到福州担任省财政委员会会办,便带他到福州当税务征收员。两年后,陈智君离职,蔡竹禅也回到漳州,与几个归国华侨一起合办“蔡侨钱庄”。不久,他投资参办了“龙诏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但由于当时的官僚渗透控制,很大程度上束缚了经营手脚,蔡竹禅愤而辞职,随后与孙绍武等人共同参股创办“漳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通了漳州至龙岩的汽车货运业务。由于货运业务蒸蒸日上,使得闽南与外界的经济的联系开始活跃起来。
  在漳州浦头的一处蔡竹禅私宅,有一块记录抗战历史的石碑。石碑立在院子里,共计111个字,落款时间是民国26年(1937年),上面不仅记录了“七七事变”那段历史,还描述了日军在1937年8月31日轰炸漳州时,主人为保全家人而仓促搬迁的情形。当时,主人立下此碑,“愿子孙其勿忘雪此仇,以争取我民族之平等自由”。可以说,这是当时蔡竹禅心情的写照。
  “七七事变”后,为打破买办资本对汽油的垄断,蔡竹禅等人联合全省十七家汽车公司,成立了汽车同业联合会。1938年厦门沦陷后,国民党当局为防止日军向内陆入侵而命令破坏公路桥梁,并以军差名义,将各公司汽车拉去做官办生意。在受害的公司中,“漳龙”受创最大,当时,全程150多公里的漳龙公路被破坏了75公里,58辆新旧汽车全被征用或封存,6辆待修的大车也被强行烧毁,公司几乎陷入绝境。面对如此的残酷现实,蔡竹禅没有退缩。为了争取生存空间,蔡竹禅联合同行与当局据理力争,终于迫使当局退回少数汽车。其中,“漳龙”公司讨回了10辆旧车。由于海运被日寇封锁,汽油和轮胎来源断绝,蔡竹禅带领职工想方设法,将汽车的发动机改装木炭炉,用木炭代替汽油起动。当时,有一条从龙岩通往朋口、长汀、瑞金至赣州的跨省公路,原是福州、泉州等地的公、私营汽车公司经营的,因客流量少而停业,蔡竹禅积极前往洽谈疏通,“漳龙”公司独家承接了这条运输线,包揽盐务专运。就这样,蔡竹禅和大家一起,千方百计充分利用有限运力,在南靖至龙岩75公里的公路上艰难经营运行。“漳龙”公司逐步扭转亏损,并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蔡竹禅不仅仅是一个发展经济的实业家,同时他也是位关心民族大义、为民谋取福利的爱国人士。1932年,由于中共战略转移,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撤离漳州,国民党十九路军的右派李金波随即疯狂镇压革命群众。当时,蔡竹禅为龙溪县代县长,他巧妙设法保护群众,提出“凡被捕者只要店铺担保即可释放”的意见。李金波觉得有利可图就答应了。于是,许多大商户纷纷出面保乡亲,单漳孚始兴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就营救出石亭镇高坑村全村的赤卫队员。1937年,芗潮剧社20多名革命同志秘密分散转移到龙岩白沙,准备出省北上抗日,蔡竹禅欣然捐献600元予以资助。
  在1942年,就有6位中共地下党同志分别隐蔽在漳龙公司和教育界工作。后来,因叛徒告密,蔡竹禅得知情况后赶紧派公司的车及驾驶员,连夜送他们到江西瑞金,使他们及时脱离了危险。
  
  丹心为民
  
  解放战争期间,蔡竹禅就经常阅读进步书籍。对共产党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动广大群众建设繁荣富强新中国的主张有所认识。到了1947年,他把自己的160多亩良田分给贫困农民,赢得了广泛赞誉。
  漳州解放后,工商界不少人对党和政府怀有疑虑,政府税款难收,金融秩序也很不稳定。蔡竹禅主持起工商联工作,经过半年的整顿协调,大家基本上都能按要求完成应缴税额。1951年,蔡竹禅提出申请,要求政府将其“漳龙”汽车运输公司收归国家经营。1952年10月,福建省政府批准这一报告,将其包括65辆客货车、修车厂、汽车站等,统由国家赎买,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这一举动,在全省乃至全国开创了私营工商企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先例。
  在抗美援朝期间,蔡竹禅发动民众订立了《爱国公约》,并带头购买爱国公债为国家捐献飞机大炮。当时,全市(今芗城区)百姓捐献给政府一架飞机,其中有一半的资金是由蔡竹禅个人捐献的。
   解放初期,漳州市第一、二届人代会推举蔡竹禅为筹委会副主任、副市长。并从1954年起,连续五届市人代会都推选蔡竹禅为副市长。抗美援朝期间,蔡竹禅参加全国赴朝慰问团到朝鲜前线慰问。福建省首届人代会召开时,他被选为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常委、省工商联副主委,后来又担任了龙溪专署副专员、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董事长、中华全国工商联执委等职,为民族事业不遗余力。
  华侨新村、侨芗剧场、漳州旅社、华侨羽毛球厂、华侨医院(今芗城中医院)、市立医院(今芗城医院)……这些地方,当时是漳州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囊括着漳州人文化、娱乐和健康生活的缩影。而这些设施,正是蔡竹禅根据党的侨务政策,积极团结侨胞,引进侨汇和先进设备筹建的。而这些设施建设,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当中。
  1957年,蔡竹禅患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截去了一条下肢。但他仍然保持着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1966年2月27日,为民族事业奋斗一生的蔡竹禅辞别人世,享年68岁。蔡竹禅传奇的一生,始终充满着 “不怕鬼”的坚毅性格,他为故乡人民所做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将会被一代又一代的漳州人民牢牢记住。

推荐访问:蔡竹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