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宗教的认识


  20年前,徐州市铜山区单集镇临头村基督教信徒的发展态势引起不少党政干部的担忧,因而临头村基督教成为上个世纪90年代宗教工作的一个反面典型。20年过去了,作者带着职业好奇,又来到临头村基督教会。经过走访,与信徒聊天、同基层干部座谈、问卷调查和亲身观察,感触颇深,引发对宗教认识和宗教工作的思索。
  一、临头村基督教的前世今生
  临头村的基督教是100多年前由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传入,不少老信徒或信众的长辈解放前就在单集镇灵光教堂受洗入教。由于政府一直要求信徒前往单集镇教堂活动,很长时间并未批准该村设立活动场所,活动处于非法状态。1988年,聚会人数达到近千人,影响也随着人数的激增而放大,引起了政府的关注,随之采取措施将其取缔,负责人因自封传道人被处以行政拘留,提供聚会场所的刘大妈也被行政处罚。之后,临头村聚会活动一度完全处于隐秘状态转入“地下活动”,人数并未因负责人被抓而减少。1995年7月,政府宗教部门考虑到临头村信徒的实际需求,批准了改刘大妈原住处为基督教活动点。自此,临头村信徒终于有了合法的场所,信徒人数仍保持在1260人左右;2007年9月,又升格为教堂。由于管理规范、活动有序,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2011年,临头教堂被徐州市民宗局评为“五星级模范宗教场所”。
  临头教堂从外观和整个布局看,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教堂,规划显得很不规整。尽管如此,教堂管理却井然有序。堂管小组成员分工、年度计划、季度安排、每周活动、财务制度一应俱全;每一位信徒为教堂付出均为义务帮忙,不收取任何酬劳,都把教堂当做自己的家。刘大妈、陈伯云、陈伯松等几位主要堂管也都在信徒中享有较高威望。
  二、临头村基督教得以发展的原因
  临头基督教得以发展并非偶然,既有村民的个人需求,也有基督教固有的特点,还有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使然。
  家庭环境影响。一个家庭里老一辈成员信教对于家族年轻成员,甚至是少年儿童产生很大影响,很多年轻人是被祖父母带到教堂参加宗教活动长大的。周日这天,大人带着五六岁的孩子一起参加礼拜活动的就不下100位。他们从小受到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对以后信教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当问到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教堂时,这些老信徒马上会告诉你,神要信徒“孝敬父母”、“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不可贪恋他人的妻女和财物”,这些道理对小孩学好都是有好处的。从村干部那里,也得到基本相同的口碑,说信神的人一般家庭邻里和睦、乐于奉献。由此不难看出,家庭因素对临头村基督教信徒增长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有66%的信徒在问卷调查表中的信教原因“受家庭影响”一栏上打了勾,而直接受传道人员影响而信教的只有18%。
  为摆脱疾病走进教堂。问卷反映,62%的信徒因自己或家人生病无钱医治而信教,但这并不是说他们深信信教可以包治百病。其实,大部分信徒心里很清楚,生了病应首先上医院看医生。一般都是钱花得差不多了,病还没好;或者医院判了“死刑”,没法治了,才依托信教碰碰运气,也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办法”。往往这“最后办法”给病人心理带来极大慰藉,减缓他们对病魔和死亡的恐惧,增添了生活的信心,加上药物治疗促使病情好转,甚至有可能奇迹般康复。类似见证在信徒中可谓不胜枚举,所以疾病困扰依然是促使村民们走进教堂的主要原因之一。
  情感交流或精神寄托的需求。调研期间深深感受到,农村经济虽然有较大发展,农民基本吃穿不愁,但文化设施几乎没有。白天村民在地里干活,晚上漆黑一片、寂静无声,吃了晚饭的村民无处可去、无事可做。农民的文化生活枯燥乏味,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生活中的烦恼、苦闷、喜悦、幸福也没人倾诉。这时,教堂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为信徒提供了一个释放内心积郁和交流情感的空间。信徒在上帝面前祈祷、忏悔、唱诗、聚会,通过宗教仪式尽情抒发情感,向教内“弟兄姊妹”倾诉宣泄内心烦恼或讲述喜悦,同时,让大家分担分享。久而久之,教堂成为趋之若鹜的信徒的精神家园。问卷表明,有近40%的信徒是想藉由信教获得心灵的寄托。
  基督教本土化。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在中国经过60多年的“自传、自养、自治”,基本实现了本土化、民族化,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仅不再排斥它,而且越来越有好感,直至接受、信仰。在临头村也是如此,尽管有100多年前美国基督教背景,但现在从任何方面都看不到“洋教”的影子了,甚至在临头村教堂的院墙上还十分醒目地刻有基督教忌讳的“龙”的图腾。陈伯云长老说: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龙是强大、吉祥的象征,基督徒在中国如果容不下龙,怎么生存得下去?传道人士时常在讲道中引用许多民间传统文化故事,甚至用雷锋、黄继光、焦裕禄等英雄人物事迹阐释爱国爱教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增加了基督教教义本土化、民族化和区域性特色,对当地村民很有吸引力。
  社会环境日趋宽容。近年来,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在农村得以贯彻执行,政府基层组织与教堂的关系得到很大改善。不信教村民与信教村民没有排斥或歧视,和谐相处。教堂有困难,村委会愿意帮助协调解决;反过来,教堂也积极带头执行政府有关农业生产政策,镇、村修桥铺路等义务性出人出力的事教堂更是跑在前头。临头村村委会在村头为教堂立了两块功德碑,一块写着“要想致富必先修路,功在当今名传千秋”,另一块刻有“解群众路难之苦,感上帝慈爱之恩”,这似乎成了政教关系和谐的一个有力见证。关于“教会影响基层政权”的问题,得到镇、村领导和教堂负责人异口同声答复“不存在”。教会负责人对我们说:任何时候,信神的人都必须服从政府的领导,不会做干预政府的事,包括村干部选举等,教会从不过问,更不会在教堂里说这事。当陈氏兄弟被问:信徒都拥戴你们,想当村长吗?两位长老连忙回答:“从来没想过,也没那个能力。”村支部书记也反映,没有出现过教堂干预村务工作的事情。正是由于社会宽松的环境和和谐的政教关系,使得临头村基督教在一种自然状态下正常发展。
  三、临头村基督教抚今追夕的启示

推荐访问:在实践中 深化 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