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创新走出民族工作新路


  湖北省创新民族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创建援助民族地区的平台,为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开展开辟出一条新路。“616”对口支援工程的近3年间,共为民族地区提供扶持项目619个,支援资金31.59亿元,累计拉动投资106亿元。湖北省“616”工程改革创新民族工作的成功实践,已经成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成为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合力帮扶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
  
  2007年8月17日,湖北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在民族地区县(市)实施“616”工程的通知》,标志着湖北省“616”工程实施启动。
  “616”工程实施近3年来,湖北省10位省级领导组织对口支援单位主要领导和各对口支援牵头部门及其联络员赴民族地区调研1000多次,召开“616”工程对口支援现场及专题办公会60多场次,分别以湖北省委、省政府名义下发会议纪要30多份,有力地促进了帮扶工作的开展。
  与此同时,各对口支援单位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结合受援县市的实际情况,千方百计落实资金和项目,形成部门帮扶合力,极大地增强了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湖北省10个民族县市中,大部分县市无铁路、无航道、无水路,有的县市甚至无国道,交通极为不便。在湖北省交通、旅游、民族与宗教事务委员会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下,沪蓉西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在湖北省发改委、交通厅、武汉铁路局等部门的努力下,各市县连接高速公路线路、火车站货运专线等项目已立项申报,部分项目已被纳入国家项目规划。据统计,去年仅交通厅计划为民族县市安排的项目资金就达7906万元。
  此外,参与帮扶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则积极发挥科技教育优势,重点从人才培养及发展规划编制等方面进行智力扶持,为民族县市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和智力支撑。而医院、学校、企业的参与,更是为“616”工程的实施注入了新的内涵。
  湖北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谭徽在告诉记者,“616”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建立起了党委领导、政府组织、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民族工作新机制,形成了调研走访、现场办公、就地决策式的帮扶制度,有效地将各类项目和资金整合起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动了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进步,开创了民族工作的新局面。
  
  积极探索建立对口支援新模式
  
  “616”工程自启动至今,各对口支援单位和受援单位积极建立互动对接机制,真正实现了经济资源、社会资源、项目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探索出一系列对口支援的新模式。
  作为利川市的对口支援单位,湖北省发改委为做好支援工作,每年专题研究1次2次对口支援工作,并与利川市委、市政府共同协商,进一步明确支援的思路和重点,相关处室对涉及加快利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给予重点倾斜,对计划中明确的任务每年年终自查、衔接一次,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召集相关各方共同研究解决。这种被称为牵头单位全面发挥协调作用的“利川模式”,大大增强了支援效果,利川至万州高速公路、齐岳山风电基地建设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先后落地利川。仅2008年湖北省发改委就支持利川争取中央投资1.69亿元。“受益的不仅仅是基层民族县市,省直部门也在对口支援的过程中,改进了机关作风,提高了服务效率。”湖北省发改委副主任王玉祥说。
  湖北省扶贫办则在对口支援建始县的过程中,将其确定为湖北省唯一的“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挤、连片开发”的试点县。“建始模式”为建始县带来试点补助资金1020万元,集中用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湖北省扶贫办并将该县纳入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县范畴,安排资金50万元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资金难题。
  宜昌市在原有省直部门对口支援的基础上,创新帮扶模式,在五峰和长阳两个自治县实行“一个支援项目、一名县级领导牵头、一个对口单位联系、一个专班负责”的工作模式,全权负责对口支援项目的争取、筛选、规划、立项、论证、实施等工作。“宜昌模式”为两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县长赵吉雄告诉记者,是党的民族政策为五峰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是省市各级的真情关爱让五峰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扶持。
  
  改革创新开辟团结发展新路子
  
  随着“616”工程的不断深入实施,其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对口支援每个县市的单位由原来的6家扩展到现在十几家,甚至几十家,每年至少办6件较大实事,变为每年办理几件,甚至几十件较大实事。如今的“616”早已变成名副其实的“N1N”了。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2007年,对口支援来凤县的支援单位分别是湖北省民政厅、烟草专卖局、团省委、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武汉科技学院和华中电网公司6家。而到了2009年,经过轮换调整后,对口支援来凤县的省直部门变为10家,卫生厅、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市第二中学、梨园医院、湖北省肿瘤医院等单位加入到对口支援来凤县的行列之中。而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近3年来,先后对该县开展帮扶的省直部门达20个,宜昌市属部门17个,实施帮扶项目达97个,帮扶资金超过3亿元。这3年成为该县争取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的3年,同时也是落实重大项目数量最多的3年。
  湖北“616”工程实施至今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先后有贵州、湖南等10多个省区市到湖北考察“616”对口支援工程的做法。目前,由湖北省首创的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616”对口支援工程已经成为一个重要品牌。为新时期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发展工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谭徽在最后告诉记者:“‘616’对口支援工程不仅使我们找到了民族工作社会化的有效载体,也找到了促进民族地区与其他少数民族散杂区民族团结进步的有效抓手。通过这项工程献真情、下真功、出实招、办成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编后】
  
  湖北省开创性地实施“616”工程以来,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为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种种实践充分证明,“616”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616”工程是新时期下对党的民族政策的创新和有机,补充,提升了民族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极大地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使党的民族政策产生了乘数效应。同时“616”工程亦是一项增进民族团结的重大举措,不仅含金量高、含情量足,而且拉近了党和政府与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距离,密切了各民族间的血肉联系,达到了共同团结避步的目的。

推荐访问:新路 走出 民族 模式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