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以来我国学界对管理环境与管理转型问题的研究


   [摘 要]当管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组织发展动力发生大的变化时,管理本身就需通过转型来完成它的质变。管理由一定所有权制度安排下管理者在既定边界范围内对管理对象实施计划、资源配置、组织、协调、激励等活动组成,其转型势必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包含生产、流通、研发、分配、文化等方面转型的系统工程。管理转型问题也成为近几年来我国学界关注的热点。为进一步促进研究,本文就入世以来环境变迁与管理转型、管理转型的内容、管理转型与转型管理的思想特点等问题的研讨作一简要的回顾与综述。
   [关键词]管理转型 管理环境 管理内容 转型管理思想
   〔中图分类号〕C9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7-0054-05
  
  角逐国家竞争力正成为全球化下许多国家的战略选择,而国家竞争力建立在企业竞争力基础上。增强企业的全球竞争力需有行动,更需要思想和理论。从企业组织的生存环境出发,把握企业变革与发展的一种思路是“环境—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绩效)”范式。进入21世纪,中国企业的环境变化有三个要点:一是行为主体的自然与社会责任要求;二是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快速变化;三是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的制度变革。三者作为企业的外部条件对企业发展正产生重要影响,也向管理学界提出深入研究管理变革、创新与转型的新课题。为促进研究,下面对入世以来有关讨论作简要回顾与探讨。
  
  一、环境变迁与管理转型
  
  中国入世的制度变革效应是显然的,制度环境的变化一方面使中国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搞活。国外越来越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本土化战略在使中国得到不同于以往开放的资源来源、资源开发、资源综合的新途径的同时,使国民得到了一个比以前更为直接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另一方面也使更多本土企业走出去。而不论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使中国企业面临一个如何变革和管理转型、提升管理能力的问题。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经营同时带来了许多管理经验与管理方法,对促进国内企业管理变革与创新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中国企业要在国外市场经济上站稳脚跟,取得管理效率与经营效益,就不能死抱原先国内经营的管理办法,而要适应东道国的市场特点与消费习惯,从根本上进行管理变革、创新与管理转型。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管理转型。范保群、王毅认为,随着网络经济和全球化竞争的发展,企业环境的动态不确定性特征日益增强。这种增强使以往以“理性选择”为基础的竞争战略分析框架受到挑战,传统的主流竞争战略理论中强调内部资源特点与能力积累的思想及SWOT分析方式也因此而显现出发展的要求。为此他们通过对竞争环境和传统竞争战略分析框架的回顾,在已有商业生态系统竞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竞争战略分析框架,重点讨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形成、维持、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四大问题。并建立起审视机制和重组与重构商业生态系统的应对策略。[1] (P3-10) 陈宏志也指出企业外部环境的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特征。他认为,近10年来世界技术的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技术进步加快, 技术创新的学科交叉性加强、复杂度和成本增加;世界市场竞争的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竞争焦点转移,由成本转向产品性能、质量乃至新产品开发速度上, 竞争的地域也逐渐由区域扩展到全球。而包括狭义的客户和供销商、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的顾客需求变化则主要表现为:顾客从关心质量到关心性能价格比的不断改进,直至个性化需求。市场需求从产品基本功能向多样化、多种产品附加特征转变。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使企业不得不改变过去的战略,缩短产品生命周期,增强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处在变化着的外部环境中的企业发展, 没有“最完美”的战略范式,只有“最适合”的战略范式, 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的要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范式。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变化越来越快, 企业经营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强, 企业经营管理重心、企业战略管理范式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2] (P71-74)
  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与管理转型。从经济社会形态到管理形态的转变是目前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研究路径。乌家培认为,社会经济转型必然导致管理转型。目前中国正经历着双重的社会转型:即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和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与双重的社会转型相适应,中国还经历着双重的经济转型:即从传统的工农业经济向新兴的信息(知识)经济转型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转型。还有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集约型转型。传统经济的管理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如泰罗的科学管理、福特流水线生产的大批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等等,在工业时代对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进效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与工业社会的管理不同,信息社会的管理更注重信息和知识在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作为管理基础的组织形式也不再是金字塔式等级分明的官僚型组织结构,而是富于柔性的扁平型网络型组织结构,甚至还具有虚拟组织形式。近10年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带来企业管理的巨大变化,正在引发管理转型。[3] (P5-7) 蔡茂生认为,以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当今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引导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而经济社会的转型势必是管理的转型。一是传统战略决策的基础和条件已发生重大变化;二是传统的组织结构形态和管理机制不适应新的环境;三是实物资本与知识位置的转换,导致管理的重心转移;四是管理日益全球化;五是管理手段信息化。显然,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发展的要求;经济转型必然引起管理的转型,催生新的管理模式。[4] (P8-11)
  
  二、管理转型的内容
  
  宏观经济管理转型。朱建中指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经历过两个阶段和一次转型后,目前正进行第二次转型和进入第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建国到20世纪70年代末,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建立和发展阶段,也是我国在同一管理客体基础上进行管理的最长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管理客体的变化先后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有计划商品经济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客体发生实质性变化,要求管理的第二次转型,进入第三个阶段。这包括两个层次和两种方式的转变。两个层次的转变,即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尊重经济全球化规则和利用经济全球化规则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一是通过以配额、许可证为代表的数量限制,保护弱小产业的发展;二是利用环境标准、技术标准、进口限制等,为国内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产业赢得成长时间;三是利用反垄断法,防止在若干领域由于外商投资集中程度较高而居于支配地位,以保持市场的可竞争性和经济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四是对国内具体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扶持也可使用如发展军事科技,促进军用向民用转移,应用和开发研究走向市场化等间接手段。两种方式的转变,即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决策和以较大的储备应对突发事件和反经济周期。WTO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简单说来就是组织多边贸易、制定多边贸易规则、解决贸易争端,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决策和规则的制定,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高,宏观经济管理须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以提升国家经济实力为目标,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第三次转型,最大限度地消除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给宏观经济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建立适应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宏观经济管理机制。[5] (P54-57)

推荐访问:管理 学界 入世 转型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