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社会管理能力的三点思考


  【摘 要】创新社会管理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认为,当前应高度重视提高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与融合能力,提高各类社会管理主体妥善解决社会问题的处置能力,提高政府战略性社会管理能力。为提高社会成员间的沟通融合能力,应从家庭和社区融合来铸造健康社会心态,以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来建设共同体,促进全球沟通,塑造全球化社会;为提高社会管理主体的处置能力,分析指出当前社会问题的体制机制症结,并提出提高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对策措施;为提高政府战略性社会管理能力,提出战略性社会管理方法设计和完善社会影响评估机制的原则。
   
  【关键词】社会管理能力;战略性社会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1)05—0066—07
  创新社会管理问题已经摆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面前,当前,有三个问题需要给予高度重视,这就是,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与融合能力,提高各类社会管理主体妥善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以及政府战略性社会管理能力。社会沟通与交流,旨在消除各种社会隔阂,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认同,实现社会和谐;解决社会问题,重在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事件的处理,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风险和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战略性社会管理旨在通过对政策、规划、项目和工程的社会影响评价来避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和社会风险的发生。这些,在当前中国社会治理中都需要加以考虑。下面本文分别就这几个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 
   一、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沟通与融合能力
   (一)沟通是社会行为,也是社会心态
   在没有根本利害冲突的情况下,社会隔阂可以通过一定方式的社会沟通来实现融合。社会沟通是指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行为。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曾经说过:“马丁•路德•金曾说过,人们之所以互相仇恨,是因为他们互相害怕。他们之所以互相害怕,是因为他们相互不了解。他们之所以互相不了解,是因为他们互相不能交流。他们之所以互相不能交流,是因为他们彼此隔离。我们的经历中令人悲哀的教训是,有时我们相邻而立,却仍彼此隔离,心与心之间相距千里。如果想要建立稳固的社区,我们就必须缩短这种距离。”[1](P91-92)在这段话中,克林顿把社区概念作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共同体来使用。仇恨和恐惧可以是个人内在的心理状态,也可以外化为具体行为;了解和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改善个人的内在心理状态和外在行为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可以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这一科学论断。
   如何从上述角度入手来推动沟通与融合进入社会管理或社会治理领域, 而不是把社会管理仅仅局限于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的管理,对于提升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水平至关重要,它意味着中国社会管理格局要从当前如何发挥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的作用以及他们自身的建设,进一步延伸到人民的实际生活,也就是进到公众参与层面。
   严格意义上说, 当前学术界对于社会组织的研究还带有明显的精英主义色彩,如何使精英主义的社会治理走向人民大众,是中国真正实现社会治理的关键。难点不在于社会协同本身, 而在于整个社会体制。譬如说,心态问题说到底是个人修养和家庭教育问题。个人的心态培养始于个体最初的社会化进程,从家庭开始,再到学校和工作单位。眼下的教育体制,在某种程度上是学校拿着孩子的命运要挟家长,把家长紧紧捆绑在应试教育这辆战车上,使他们紧紧围绕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奔波于多不胜举的补习班与繁忙的工作之间,孩子和家长根本无力关注社会活动和公民教育,造成年青一代的社会化断裂。社会化断裂,社会责任缺失,正在侵蚀着社会的基础,滋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不仅在当代中国有,在国际上也不乏先例。英国首相卡梅伦2011年8月15日针对伦敦等地暴乱原因指出:“不负责任、自私自利、行事不顾后果,孩子无父亲、学校无纪律、奖励无成果、犯罪无惩罚、社区无控制,人性最恶劣的方面受到宽容和放纵,甚至受到一些变得不道德的政府机构的鼓励”。[2]卡梅伦分析道,导致暴乱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问题,包括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家庭问题,他特别提到当前英国12万个“问题家庭”需要治理。一个社会从家庭开始,到机构和市场,甚至到政府治理的混乱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心态,逐步导致社会内在规范的失序,包括道德沦丧,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这类社会内在规范的失序就会显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贴近社会生活来实现社会秩序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最现实不过的措施和手段了,对此,一定要给予足够重视。
   (二)从家庭和社区融合来铸造健康社会心态
   社区的牢固性取决于家庭建设。家庭是社会核心价值延续、保护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单位,通过父母的尽职尽责、慈爱、关心、鼓励,孩子会区分好的行为和坏的行为,会在社会生活中充满友爱、信心和希望,这些正是一个健康社区的基础,也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和地区把家庭与社区放在一起讨论和审视的原因。
   克林顿在谈到社区时说:“人们很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共同工作以建立共同基础是我们这个民族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共同工作是美国人民最擅长的事情。”[1](P79,80)从这里可以看到社区的一些特点:共同的目的、同一居住地、共同的归属等。美国人对社区的擅长来自美国的历史和文化,包括“五月花”号的天路客们的历史。美利坚最早的社区就是教区。在教区中,人们有着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目的,居住在一起。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还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分析,以及历史事实都充分说明,结为社区共同体是人类在自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为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类彼此相互需要自己的共同体。社区在本义上就是把个体连接在一起,为共同体服务,参与共同体事务,保持健康的心态。
  健康的心态也来自于社会规范。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遵循社会组织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其中社会责任感是最普遍的、最广泛的、渗透性最强的社会规范。这是人们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真正的、高品位的生活质量应当包含居民毫无顾忌的交流和愉快的相处,真正高品位的生活也应当是使人们回归共同体的生活。“成功的社区在拥有共同的目标或活动的同时,还有着共同的经历和共同的信念。其成员拥有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因此他们可以相互预见并尊重彼此行为”。[3](P62)社区的要素包括区位、人群、组织、共同的意识或归属感。具体说来:一是区位是共同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区位也可以叫做空间因素,是指社区自然环境、资源状况。社区是指人们共同居住于同一地区,在这一地区中他们共同的活动比较多,接触多,在这一地区之外,他们很少有或者没有共同活动,也没有接触,当然人们在此之外可能与其他人群形成另外的活动和接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作为一个单个个体的人,在其现实生活中,可能会交叉处于不同的社区。二是人群,社区必定有一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的人居住或生活,他们在收入、信仰、地位、社会态度上也不尽相同。尤其是现代社会,政府和社会有意在规划上把不同的阶层搭配居住,以减少社区分离,促进社会融合。中国传统的社区,同一单位的人居住在同一社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状况基本改变,不同单位,甚至不同地区的人口居住在同一社区。三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说:“每一个社区即是一个社会”。[4](P161)根据我们对社会的理解,居住在同一地区的居民必然会有若干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四是共同的意识,也就是认同,是指居住于同一社区的人们由于相同的生态环境、共同的活动,在心理上形成的相同的归属感,大家属于同一社区,在语言上或话语上一致,可以很快彼此进行交流。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在社区中生活,就必须遵循社区组织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从事类似的活动。作为个体的人之所以遵守社会规范,进行道德选择,是出于自身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一个人能否得到社区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是人的一切利益中最基本的利益,而得到认同和赞许的关键,则在于一个人是否有美德和具有社会责任感,品德高尚的人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誉。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之,这就要求人们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自主的选择,旨在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社会责任感对于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每个社会成员承担社会责任,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在社区内部也是如此。20世纪以来,社区精神一直是人们极力追求的东西,是社区建设的灵魂,也是人们最感到困惑的。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很重视社区精神的价值。他已经看到“社区中的住户彼此都很了解,有什么事务,大家都有一种责任感,要一起去解决……,这种意识在上海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邻里关系中,是早就有的。”[5]对于大部分社区建设实践者来说,社区是培育社区精神和激励合作技巧的过程,它包括一群人为了共同承诺目的和目标所具有的热情、天赋、洞察力和经验,包括:相互之间的包容、相互之间的熟悉、相互之间的尊敬、对于思想和观念冲突的容忍、可信的相互沟通、成员之间为了组织的成功和健康发展相互负责、有理想的、一致的治理机构。

推荐访问:三点 提升 思考 能力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