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警察影像行走回望


  [摘要]新中国警察影像是指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兼具大众文化和主旋律的影视类型。新中国警察影像与新中国电影/电视剧一并前行,在其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生动感人地记录了人民警察的工作、生活和情感,形成了纪实美学的标志性特征。
  [关键词]新中国;警察影像;纪实美学
  警察影像的官方或体制的称呼为“公安题材影视作品”,在国际上与之相近的一个通行概念为“警匪片”。
  新中国的警察影像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影视类型片,已经走过60年辉煌历程。
  
  一
  
  中国最早的警匪片(侦探片)是在西方警匪片(侦探片)的影响下发生的。
  1903年艾德温·鲍特的《火车大劫案》第一次将西部故事搬上银幕,它既是西部片的开端,也是早期的警匪片。这样的警匪片很快就传到了中国。
  1920年至1921年间,上海开始拍摄中国第一批故事长片,包括侦探片。192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拍摄侦探短片《车中盗》的时候,中国影戏研究部拍摄的《阎瑞生》和新亚影片公司拍摄的《红粉骷髅》都可以看作是在美国侦探长片影响下拍摄的国产侦探片。据《阎瑞生》的人物原型交代:他犯罪是受到美国警匪片的启发并模仿其手法。而阎瑞生的案件又激活一些人“玩电影”(在此前已有文明戏表现),将此搬上银幕。可以说,美国侦探片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社会少数“恶人”的犯罪现象,而中国社会,尤其是上海滩的犯罪事例,又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中国第一批侦探片的诞生。
  
  二
  
  警察是国家的产物,新中国警察影像是指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兼具大众文化和主旋律的影视类型。
  有两句话可以概括新中国警察影像的60年:新中国警察影像与新中国电影/电视剧一并前行,新中国警察影像生动感人地记录了人民警察的工作、生活和情感。
  新中国警察影像创作有两次高潮,可以大致称为两个“十七年”。第一个“十七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其形式是公安题材的电影;第二个“十七年”是从现在往前数17年,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17年,其形式主要是电视剧。
  新中国第一部警察影像作品是反特片,它是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第一批八部人民影片之一的《无形的战线》。影片讲述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敌特潜入工厂纵火烧毁运往前线的轮胎,我公安机关依靠人民群众将潜伏的特务组织一网打尽的故事。该片受到公安部的嘉奖:“通过电影艺术,揭穿反动派的阴谋破坏,教育人民提高警惕,保卫国家政权,保卫经济建设。”
  1955—1960年是中国警察影像的第一波潮涌期:出品影片《山间铃响马帮来》《神秘的旅伴》《寂静的山林》《虎穴追踪》《英雄虎胆》《国庆十点钟》《天罗地网》《羊城暗哨》《边寨烽火》《勐垅沙》《徐秋影案件》《铁道卫士》等,其主题是表现共产党在夺取政权以后继续同残存的潜伏的小股敌特的斗争。1959年上影厂还拍摄了一部在中国警察影像中十分重要的颂警喜剧片《今天我休息》。
  1963—1965年是中国警察影像的第二波潮涌期:出品影片《冰山上的来客》《跟踪追击》《岸边激浪》《南海的早晨》《霓虹灯下的哨兵》《秘密图纸》等。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警察影像的主要类型是边境边防反特片和侦察员“打入”型反特片,那么,60年代以《冰山上的来客》为标志,将边境边防反特片推向高点。以《秘密图纸》为标志,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反特片的三个转变:首先,将反特片反特的主体从部队转向公安机关,公安机关的侦查破案得到正面具体的展示;其次,将反特片的反特过程、方式,或核心情节从冒名顶替“打人”敌内、里应外合全歼敌匪,转向寻找蛛丝马迹、顺藤摸瓜,发现真凶。相应的,反特行动所依赖的,或者说所张扬的,从“打入”英雄的临危不惧、经受考验、查明敌情,转到侦察员依靠群众、细密侦察与推理破案;第三,重塑了中国反特片主要类型人物的形象特征。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反特侦察员和女特务。
  1977—1978年形成中国警察影像的第三波潮涌:出品的影片《熊迹》《暗礁》《黑三角》《蓝天防线》《猎字“99"》《斗鲨》《东港谍影》等留有那个特殊时期的印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不言自明的境外敌对国,故事的核心是受境外敌对国指使的敌特盗窃涉及国家安全的秘密图纸,与我公安机关为保卫国家安全侦破案件捕获敌特揭露敌对国阴谋的斗争,正反人物的塑造依然延续着英雄化和妖魔化的手法。
  从1988年播出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后,讲述公安工作的公安题材电视剧迅速成为当代中国电视剧的主要类型之一。从《有这样一个民警》《针眼儿警官》《特区警察》《警察有约》《警魂》《九·八大案纪实》《西部警察》《刑警本色》《金海岸》《英雄无悔》《大雪无痕》《无悔追踪》,到新世纪的《公安局长》《无国界行动》《任长霞》《中国维和警察》《数风流人物》《交通警察》《缉毒英雄》等,都是很有影响的作品。1995年以来公安部组织年度“金盾文化工程”优秀作品评选活动,并组织参加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广播电影电视“飞天奖”“华表奖”“星光奖”评奖,《九·一八大案纪实》《西部警察》《红杜鹃白手套》《民警程广泉》《英雄无悔》《警察有约》《疑案忠魂》《荣誉》《任长霞》等一批优秀公安题材影视作品获奖。
  新世纪中国警察影像的思想高度主要体现在优秀的警察影像电影作品中。其对警察的表现,从一般意义上的英雄化的提升深化到对警察职业、警察精神、警察人格的深度思考,并提升到普世的高度。这种深入思考与表现实际上从1990年电影《龙年警官》就开始了。《龙年警官》表现作为“人”的警察的情感丰富性和高尚;新世纪的两部电影《寻枪》和《五颗子弹》(《仁枪》),则是从“枪”的角度切人,前者表现“枪”对警察的意义,以警察对“枪”的执著彰显警察的职业精神;后者表现警察持枪后做什么,以“一个警察、三个犯人、五颗子弹”为剧情内核,讲述在紧急转移途中三个犯人与一个警察的生死抉择。
  
  三
  
  警察影像鲜明地具有两种重要属性:意识形态性和大众文化性。警察影像因为其行业的国家特征、政权特征而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关系十分特殊、敏感和紧密。所以有学者评价警察影像电视剧中的中国刑警形象为“一种标准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与大众英雄的复合体是目前警察影像中警察的典型写照。他们忠诚、公正、理性,集国家法律与警察尊严于一体,同时恪守职责、大勇大智、牺牲奉献,集仁义与智勇于一身,从而体现出中国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同时,新时期的警察影像作为文化产品还具有娱乐性、商品性,市场以“看不见的手”在推动它,在促使警察影像“火”起来的同时,也使它具有更多的大众文化的通俗性、日常性、世俗性、享乐性、消费性,并本能地排斥理性的因素,如深度

推荐访问:回望 新中国 行走 影像 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