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反思取向的职业教育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研究


  摘 要: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复杂,学生的来源多样,授课的方式也与普通教育有所不同。那么,如何在这样充满不确定的情境中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就要依靠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实践性知识。本研究通过对三位职业教育教师的观察与访谈,发现该类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存在着反思行为。教师的反思活动见于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反思活动共同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教师通过自身的反思意识及一系列的行动维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并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践性知识;反思
  作者简介:马晶(1992-),女,山西保德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宋改敏(1967-),女,河南许昌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质性研究方法。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表现、特征与生成机制研究”(编号:16YJA880035),主持人:宋改敏。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0-0066-06
  在传统的认知中,“知识”和“实践”是人类活动踪迹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知识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又可以指导实践活动。第一次听说“实践性知识”这一新名词是进入导师的课题组之后,当时对它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在实践中产生并应用的知识”。为了推进课题的开展,随后我们进入实训车间观摩学习,车间对于我这样的文科生来说既陌生又新奇。教师的授课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效果的考核方式都令我耳目一新,经过一年多的观察与访谈发现,职教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部分地通过教师的反思体现出来。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作为教师立足实践而形成的知识,不是一种外在的客观实体,而是一种此时、此地、此关系中的社会文化建构[1],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与情境中的各要素相互作用并通过反思活动发展的,带有个人标签的知识。
  在职业教育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职业教育知识生产的重要途径。由于实践性知识的个体性、默会性和内隐性,本文选择以教师的反思为切入点,通过对实施职业教育的胡老师、张老师和吴老师的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观察与结合访谈的方式,收集素材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行为性的反思和意识性的反思两个维度,分析教师教学进程中的反思行为;提取出职业教育中教师反思取向的实践性知识生成的两种样态:垂直系统和半闭合系统,力图为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呈现教师反思的面貌及样态,从而为教师建立自身反思意识提供参考,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行动前反思的教师实践性知识
  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备课。教师在上课之前对学生的学情和授课内容的把控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且使得教师教学的推进处处都渗透着教师反思的智慧。备课是教师基于以往的经验,在参照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调整和整合,以适应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智力发展水平,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完成。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以市场为导向演进和发展的,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有所不同。因此,职业教育教师“行动前反思”的实践性知识是在适应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更新创造中生成的,每一次问题的呈现都为教师资料库中增添了新的匹配素材,以实现下一次行动结果的顺利输出,直至问题解决。也就是说教师反思取向的实践性知识的生成呈现出半闭合的样态(如图1)。
  (一)学情反思
  学情即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实训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和教师操作演示独立完成零件加工、打磨装配等操作性作业。胡老师作为一名“熟手型”职业教育教师,从1993年带毕业生至今,他带的毕业生在其工作岗位上的表现都很出色。然而,在一次观摩胡老师给职技本机制专业学生上技能拓展课时,胡老师表示职技本学生本该拥有中级工的知识和技能,这批学生的基础却很薄弱,导致授课难度大。“……简单来说,对于职技本的学生来说,识图能力是技校应该学会的。因为学机械看不懂图,我讲课就很费劲,比如这节课我本来应该讲加工工艺的,也就是怎么操作的问题,因为他们知识结构上的不足,我在备课环节就需要加进去识图技能这一模块的教学;……对于高技本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技能培训都是从‘零’开始,也就是说,他们会经历‘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完整的技能培训。因此,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我们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计划都是不一样的”。由此可见,与90年代相比,如今职技本和高技本学生的学历状况、学科背景、知识基础和个人经历等不尽相同。那么,教师在教学时依据具体状况积累不同学生的学情状况,通过对学生的学情与教学计划匹配,找到问题点,便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策略。由于教学活动是工作过程导向的,学生的问题点随着教学的推进逐渐“浮出水面”,教师再次与教学计划匹配,选择补充内容,实施教学计划。如此循環往复,直至学生掌握这项技能。
  (二)教案反思
  教案作为教师有效组织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案的书写和设计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展开意义重大。在职业教育中,教师讲授的课程是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完成一项零件的加工的各项技能。在与张老师的访谈中我们得知,“学生在中职接受的技能培训知识量及精细度要求均不到位。因为学校为了使学生对课题感兴趣,部分老师在上钳工基础实训课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个个小海豚的挂件。挂件看着新巧,迎合了学生的兴趣,但其实就是照着网络图片勾一个样子出来,导致学生‘干完了’之后没有尺寸的精度意识;……现在我们好的老师也在强调课题的兴趣,比方说我们钳工老师做榔头,几十年如一日。你在做的时候控没控制精度,给学生做示范的过程中不能严格的把控质量,然后学生干什么样的都有。最后给学生做个‘平起子’,要尺寸没尺寸,要精度没精度,你那课不白上了吗?还有该学的压根就没学到:比方说钻孔,各种孔的加工,各种螺纹孔的加工,这都是钳工最起码要学的。”可见,榔头作为钳工的重要教学载体,加工榔头的工艺要求决定了教师教学工作的数量和质量。胡老师作为车间主任,统筹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技能训练不足,通过与技能出色的学生共同研发设计,将铣工的教案确定为“小坦克”。“原先我们是延续德国的课题,即一个六边形底座,上面加一个骰子,当时德国人在的时候课时有几百学时,但是它涉及的内容很简单就是——面;我做的坦克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基本上包含了铣削加工,外形的加工,面,斜面,倒角,槽和孔的加工。”职业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只以兴趣为导向的教案是缺乏“灵魂”的。职业教育要培养“大国工匠”,教案的安排不仅要兼顾趣味性与知识性,更要强调加工工艺的精细度,所谓“工艺之美”,在其精细的加工与巧妙的心思。胡老师的教案改革之路,走在德国的经验上,走在学生的创思中,走在教案的反思后,是一个多方位,多角度的创造性成果。

推荐访问:取向 职业教育 性知识 反思 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