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与对策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理念在全球迅速传播,受到世界各国关注并付诸实践。从目前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因素主要包括:耕地面积锐减且质量有所下降、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水资源紧缺等。因此,建设优良的生态环境、保护耕地资源、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5-0077-03
  
  人口的增长、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日趋加重,严重威胁着当今世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因此,围绕生存与发展这一人类社会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主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农业”的研究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的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
  
  一、可持续农业是全球性的农业发展理念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如,全球气候变暖、天气干旱、土地沙漠化等,其后果将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因此,经济发达和农产品相对过剩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注重从追求农业增产转向环境保护,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理念在全球迅速传播,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并付诸实践。
  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政府的支持下召开了“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大会”。会上,世界各国达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向全球发出了“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丹波斯(DEN-BOSCH)宣言和行动纲领”(简称“丹波宣言”)。可持续农业的发展理念在于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及社会能够接受的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战略。具体讲,可持续农业是指在保证当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减少对资源与环境的损耗与破坏,为未来农业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以确保后代人拥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它的基本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安全保障,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总之,农业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在对提高资源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采取人工措施促进它们的再生产,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发挥资源优化组合功能,形成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生态系统,并对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环境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为社会提供充足而且安全可靠的农副产品,以保证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实现经济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和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因果。换句话说,生态、经济和社会是可持续农业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而且必须三者兼顾。
  
  二、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瓶颈因素
  
  (一)耕地面积锐减并且质量有所下降
  耕地是农业发展不可替代的载体。我国耕地总量较多,居世界第4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排在世界第126位以后。特别是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耕地面积锐减,从1996年到2002年,我国耕地从19.5亿亩缩减为18.89亿亩,平均每年减少千余万亩。尽管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控制,耕地面积减少的速度有所减缓,但每年的耕地数量都呈下降趋势。据国土资源部2009年公布的2008年度全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截止2008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比上年净减少29万亩。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9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增地减”已成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在土地面积快速减少的同时,质量也在大幅下降。我国长期形成的注重使用有机肥料、精耕细作及轮耕轮作等传统耕作技术优势正随着化肥、除草剂等现代技术的大量应用而逐渐削弱和消失。由于土壤中有机肥的减少和化肥的增多,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迅速下降,土壤肥力降低。
  
  (二)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工业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根据中科院生态所研究,我国因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每年减产粮食1 000多万吨;水环境中79%的磷和57%的氮来自农田和禽畜粪便排放,列为环境污染的最大“祸首”;全国农村约1.9亿人因水质污染导致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杨文婕研究员介绍,目前^类癌症的80%~90%与环境污染物有关。国家环保总局曾经做过的一项调查显示,珠三角地区有的农田菜地受重金属污染情况超出安全标准。其中,10%属于严重超标。其中,生菜、油麦菜、小白菜等叶菜里含有较多的铅、镉。其中的“镉”在日本曾引起“骨痛病”,是一种潜伏期长、长期积累能使肾脏器官发生病变的重金属元素。工业生产和燃煤释放的硫氧化物、燃烧石油及汽车尾气释放的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导致酸雨危害亦非常严重,酸雨的污染已由少数地区扩展到较大范围。恶化的农业环境不仅直接造成农业生产力的破坏,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而且也造成生物物种的濒危。由于江河湖泊的污染日趋严重,近年来,长江和太湖的鱼类种群明显减退,有些物种已经消失。
  
  (三)森林植被破坏严重
  森林是耕地、草原的天然保护屏障。森林破坏造成水土流失,草地、农田随之荒漠化,牧业、种植业失去赖以存在的不可替代的载体;水土流失导致江河湖泊被淤积,淡水资源遭到破坏,淡水养殖业失去存在与发展的根基,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量较低。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森林面积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18.21%,低于世界30%的平均水平,居世界第130位。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9.581m3,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3%。另据农业部发布的《2008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显示,2008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牲畜超载率为32%。全国266个牧区、半牧区县(旗)中,牲畜超载率大于20%的有176个县(旗)。森林植被可以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而森林植被的减少,必然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水土流失、沙尘暴等。近年来,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强度越来越强,已经成为我国森林植被破坏严重的最有说服力的实证。
  
  (四)水资源紧缺
  我国是世界上贫水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量

推荐访问:瓶颈 可持续发展 对策 我国农业 因素